六月十七日,在一個離災區比較遠的地方—上海市,舉行了歐洲某藝術雙年展中國館新聞發布會,策展人介紹了“普通建築”的策展主題和參展建築師的作品。建築師本人因為還待在災區,不能到會,於是,通過視頻介紹了他的作品。

作品被取名為“再生磚”。因為樣品還在製作中,所以,磚的模樣,就暫時先用電腦三維製圖方式畫出來。從畫麵上看,是一種空心的四方磚,有些像普通磚,但顏色更深暗,內部雜有紅色、黃色的不純物質,以及斷續的植物茬頭,就形狀而言,頗顯笨拙醜陋。再生磚沒有肉感,也難見骨感,隻是,它是堅硬的,隱隱具有比大地更為實在的某種結構,使人驀然驚覺,再生之魂莫不然真的就寓居於這樣一種樸素的腔體裏麵?

從顯示屏上,觀眾們看到了用動畫形式表現出來的製磚過程:先是將水泥和碎磚骨料拌勻,然後,加入油菜稈纖維(大規模生產後,是用麥秸),再加水攪拌,最後使用杠杆式機械壓磚機,將砌塊壓製成“現成品”……視頻還展示了兩塊磚的同時成型,以及已經成批壓製、幹燥中的再生磚。觀眾也看到,再生磚與粉煤灰磚的質感很不相同。就是這些磚,將要運送到萬裏之外的歐洲參加高規格的藝術展覽,為建築師及他代表的國家贏得榮譽。

“再生磚是一種隻要願意,人人都能動手生產的低技低價合格產品:就地取材,手工或簡易機械就能生產,免燒,快捷,便宜,環保,因地製宜,尺寸隨機,適應性強,無名有用,不受專利掣肘……”建築師本人以影像的形態出現在屏幕上,勸誡一般諄諄講解了“普通建築”的含義。他是一個胖乎乎的年輕人,但並不開朗,說話時會顯出一臉苦相。在介紹中,他沒有稱他的作品為“藝術品”。

實際上,對於這項具有開創意義的工作,國內的藝術類傳媒予以較大關注,如上海的《藝術世界》月刊在一篇文章中這麽說:建築師在對自己的作品理念概述中一開始就強調:這不是一個為展覽而做的裝置,而是一個正在災區重建中積極推廣的材料生產項目。

這是什麽意思呢?

回頭來看,這些說法並沒有傳達出他們想要表達的本意,卻反而強化了再生磚作為藝術品的特質,而不管建築師怎樣解釋。至於他本人,最終也就被當作一位藝術家來看待了(不管他同不同意)。

作品在歐洲的雙年展上順利展出,獲得了空前成功。觀眾們注意到,展廳裏,除了建築師的名字和簡曆,便是關於作品本身的介紹:

作品材料:再生磚。

創作時間:二〇〇八年五月至六月。

磚塊尺寸:三百三十毫米長,一百七十毫米寬,一百一十毫米高。

砌築磚牆:兩米高,十五米長的展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