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職場彎道超車實用技術
高手破局,講求的是階梯和路徑。在真正的利害麵前,麵子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拿來主義才是實用主義。
西漢宰相陳平出身低微,是典型的窮小子。他的一生,堪稱逆襲的典範。
秦末天下大亂,這樣的境況為陳平實現人生理想提供了舞台。不過要登上這個舞台需要資本,資本從何而來呢?
陳平出生於戰國末年的魏國,經曆了秦國掃六合的時代,父母早亡,由哥哥撫養長大。他家有30畝地,哥哥整日勞作,陳平卻不喜幹農活,隻願意抱著書本讀,或到處交朋友。《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記載:“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陳平的哥哥雖然是個農夫,但卻心胸寬廣。弟弟不願意耕田,喜歡讀書交友,他不但不責怪,而且全力支持。陳平雖然出身窮苦人家,但卻長得一副富貴相,身材高大而皮膚白皙。鄉裏人經常嘲笑他,有個鄰居在村子裏遇到陳平的嫂子,就故意問道:“你家陳平吃了什麽,長得那麽白?”平常就厭惡小叔子的嫂子一聽,立刻揭短地說:“他一個窮酸相,吃的還不是糠!”陳平的哥哥得知此事後,立即就將妻子趕回了娘家。
陳平到了結婚的年齡,鄉裏的上層人都嫌他窮,不肯嫁女給他。他又不甘心娶社會地位低的女子,就這樣成了大齡剩男。鄉裏有個巨富名叫張負,他的孫女嫁了五次人,都是剛過門丈夫就死了,因此被視為“克夫命”,再沒有媒婆肯上門了。陳平卻不怕,一心想娶張家女子,但他太窮了,根本沾不上人家的門邊兒。
好在陳平腦子靈活,他得知張負好交遊,經常出現在社會賢達的筵席上,於是找到一個機會,為一家辦喪事的人幫忙,並為張負提供方便。張負看到這個人高大英俊,鶴立雞群,十分欣賞。散場後,他要求和陳平同行,並去陳平家拜訪。陳平也不扭捏,帶張負去了他位於陋巷裏的家。陳家雖家徒四壁,破席為門,細心的張負卻發現,陳家門前的泥地上有很多車轍痕跡。這一番往來,雖然彼此沒有攤牌,但都了解了對方的目的。
張負回到家後告訴兒子張仲,要將寡居的孫女嫁給陳平。張仲當時就笑了,陳平可是全縣的笑柄。《史記》中隻記錄了一句張負的回應:“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你見過像陳平那麽帥,但能長久貧窮的嗎?
誰說長得帥不能當卡刷?這樁婚事還真就成了!張家不但倒貼錢給陳平,而且出酒肉宴請賓客,為他們風風光光地辦了婚禮。張負在送親前一再告誡孫女,千萬不能因陳家貧窮而怠慢,要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陳平的兄嫂。張負將孫女嫁給陳平,眼光自是不凡,這番話更體現了他能成為巨富的教養、胸襟和格局。
陳平借妻家之力提高了身份,又因是讀書人而常被邀請主持社祭。社祭是一項公眾性的祭祀活動,主持人一般是社會賢達,其中一項工作是將祭祀後的酒食分給參加活動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酒和肉都屬於奢侈品,因此分酒食這項工作往往要由有威望的人來做。陳平揮刀分肉,每個得到肉的人都很高興,認為他很公平,並不由自主地讚揚他。事實上,分肉要善於把握人心,參加社祭的既有頭麵人物,也有窮苦百姓。麵對一整頭豬,有的人喜歡瘦的,有的人喜歡肥的,有的人喜歡帶骨頭的。陳平不是分得均勻,而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其對人性的洞察能力可見一斑。故而,當人們讚揚他“善為宰”時,他也禁不住飄了起來,說了一句大話:“讓我宰持天下,也如同分祭肉啊!”
有了妻家的支持,陳平交朋友的層級立刻就不同了。當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六國貴族紛紛複國,陳平也被朋友拉著一起投奔複國的魏王咎,擔任太仆。陳平積極地為魏王咎出謀劃策,但遭到魏王咎身邊人的詆毀,謀劃也就無法實施。陳平是個聰明人,他不會把才智浪費在一個愚蠢的人身上,因此立刻就逃跑了。他追隨的第二個東家是項羽。在項家軍中,他很快就嶄露頭角,被封為“信武君”,和大將項悍一起領軍。是時,劉邦出漢中與項羽爭天下,項羽所封的殷王很快被擊敗,投降了劉邦。陳平在此事中無所作為,遭到了項羽的遷怒。於是,陳平封金掛印,再一次逃跑了。
陳平兩次換東家,相當於進行了兩次風險投資。很顯然,陳平是一個理性的投資人,他不會堵上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風險評估達到警戒線,就會立刻抽身。這也是他能夠在風起雲湧的秦末亂局中生存的智慧。相較之下,張耳、陳餘、酈食其等人不能不說是豪傑,但都在第一波浪濤中就被拍死在了沙灘上。
陳平的逃亡路上還有一段插曲。他離開項羽後,走到一條河邊,上了一條渡船。船到河心時,他看到從船艙裏又走出來一個人,極不麵善。陳平明白了,這倆人恐怕是劫道的,見自己長得俊美,以為是攜帶錢財的有錢人。他立刻裝作要幫忙的樣子,將衣服脫下來扔到艙板上,光著膀子幫忙劃船。見其衣服掉落沒有發出任何聲響,身無長物一目了然,兩個水寇也就作罷了。要知道,水寇害命,無非為財,既然無財,也就不必殺人。陳平非常了解這類江湖人物的心理,故而一見二人,便摸清了他們的路數,使出了保命手段。
陳平的第三個東家是劉邦。不過此時劉邦已是一方諸侯,不是隨便什麽人都能夠見到的。這時陳平善交朋友的好處就顯現了,在劉邦處任職的往昔友人魏無知向劉邦引薦了他。在史書中,魏無知就是個打醬油的,連附錄在別人傳記後的資格都沒有,而太史公卻用了整整一個篇章來寫陳平。但要是沒有這麽一個不起眼的朋友,陳平的命運很有可能會被改寫。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雞鳴狗盜之徒,用對了地方,依舊不失有用武之地。
劉邦與陳平談得很投機,問他在項羽手下擔任什麽職務,陳平回答是都尉。劉邦於是任命他同樣的職務,並讓他擔任自己的參乘,負責監督諸將。古代乘車,車上除了有馭手外,還有一個陪坐人員,即“參乘”,一方麵充當主人的保鏢,另一方麵有參謀的性質,其被信任度自不可言。與劉邦一同起家的鐵哥們兒見陳平這個新來的菜鳥受到劉邦如此重視,都憤憤不平。尤其是讓他監督諸將,這等於是騎在了老夥計們的頭上!大將周勃、灌嬰率先發難,向劉邦告了一狀。周勃說:“陳平雖然長得好看,但就像帽子上的玉飾,好看不中用,先是在魏王麾下,後來又跑到項王麾下,現在又到了大王您的帳下。他收取將領們的好處,誰給的好處多,他就把誰安排在好的地方。對於這種反複無常的小人,您怎麽能重用呢?”
毫無疑問,周勃的話在劉邦的心中撬開了一條縫。對於劉邦而言,與能力相比,忠誠更加重要,何況陳平的能力尚未得到驗證呢!不過,劉邦不是那種被人牽著鼻子走的人,要責難陳平,首先得從推薦人身上下手。於是,他召見了魏無知。魏無知並不否認陳平身上的缺點,但卻向劉邦提出另一個問題:“方今天下大亂,我向您推薦的首先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假如推薦像孝己、尾生那樣道德高尚但無助於勝利的人,您有機會重用他們嗎?現今爭勝負,隻要有助於勝利,一些品德上的小瑕疵算得了什麽呢?”很顯然,魏無知避開了陳平的品德問題,而是自己薦人得當與否。在這一點上,他就很好地抓住了劉邦的心理。大亂之世,沒有行動力,一切都是空談。
劉邦沒有怪罪魏無知,而是召見了陳平。劉邦的問題直指忠誠度,而陳平的回應也很簡單:“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肯用我的籌劃,所以我離去了;我侍奉項王,項王信任和重用的都是他的親眷故舊,所以我離去了;聽說大王重視人才,我光著身子來投奔您,不接受眾將的錢財就沒有資用。我的計謀大王能用就用,不能用錢財都還在,一分都沒有動,請讓我離開吧。”
陳平的這一席話,有三層含義:其一,魏王、項王都不是成大事的人,前者不聽進言,後者隻信任小圈子裏的人;其二,大王您重視人才,我才來投奔您;其三,我確實接受了眾將領的錢財,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得花錢,況且我並沒有私用,而是準備做大事。他先是指出魏王、項王的短處,而後戳中劉邦小圈子詆毀自己的事實。但是,他沒有撇清自己,而是十分務實地指出了錢財的作用。
劉邦對陳平的話很滿意,讓他繼續監督諸將。此後,再沒有人來劉邦耳邊聒噪了,連立下戰功最多的周勃都撼不動的人物,別人就更不用說了,何況陳平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此後,他連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大功。
漢高祖、高後駕崩之後,麵對呂氏奪權、劉氏不穩的局麵,陳平又成為穩住大局、迎立漢文帝的人。他是高祖大臣中的智囊,也是創業團隊中成員相繼隕落後少見的幾個平穩走向人生落幕的人。回過頭來說,漢高祖平定天下後論功行賞,陳平被封為戶牖侯,後又改為封戶更多的曲逆侯。他向劉邦提起了此時已被邊緣化、當年推薦他的人魏無知,劉邦根本不記得還有這號人物。經陳平提醒,他才封魏無知為高良侯(或作高梁侯),使其位居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