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與領導相處——到位不越位
團隊中有兩種關係最微妙:一是忠誠,二是服從。二者都需要權衡幹預。“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當你毫無保留地付出的時候,就是你被踢出局的時候。
在團隊創業早期,由於核心人員擁有共同的奮鬥目標,因而他們能夠彼此坦誠,形成向心力。但發展要經過一定的階段,一旦完成創業,並且做大做強,乃至一家獨大,這時候團隊內部就會產生新的紛爭,甚至分裂。
劉邦創業團隊中的初始成員當然是他的鐵哥們兒,如蕭何、周勃、曹參、盧綰、夏侯嬰、樊噲等。至於張良、韓信,隻能算是半道加盟,彭越、英布等則幾乎算是合夥人。後來,韓信擁有了與老板分庭抗禮的力量,即屬於半合夥人的性質。劉邦在稱帝初期,便將這個半合夥人淘汰出局了。那麽,那些持有原始股,最早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夥伴,結局又如何呢?
這其實反映了下屬與領導相處的智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蕭何與盧綰:前者是成功的代表,後者是失敗的典型。
蕭何是劉邦起家團隊中最具管理才能的人。從劉邦沛縣起義開始,蕭何就承擔了劉邦事業發展中的錢糧籌劃、人員調配、物資輸送等重要工作,堪稱合格的經理人。當然,這僅是其中一項。
在人才引進和戰略規劃上,蕭何同樣功不可沒。他為劉邦引薦了精英人物韓信,從而助力劉邦的事業一日千裏。當劉邦大軍進入鹹陽,團隊中的大多數成員沉迷於成功的喜悅中時,蕭何卻想好了帝國的發展道路,率先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收集起來,為日後團隊的長遠發展做準備。
按理說,以蕭何的才能,以及他多年追隨劉邦的感情,劉邦應該對他有足夠的信任才對。事實卻不然,所謂忠誠,尤其是建立在權力關係基礎上的忠誠,往往與利益掛鉤。
劉邦被封為漢王後,事業上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當年追隨劉邦的團隊成員也都成長為各自領域的大佬,在權力場中有了自己的地位。他們既能效命於劉邦,當然也能效命於項羽。項羽的大將、被封為九江王的英布,不就投靠了劉邦嗎?所以,在楚漢爭霸戰中,坐鎮關中的蕭何源源不斷地為前線的劉邦輸送物資和兵員,使得劉邦每次戰敗後都能很快回血。但是劉邦依舊對他存有懷疑,多次派使者慰勞—所謂慰勞,不過是一種政治考察。蕭何的門客提醒他,應該派遣能從軍的子侄兄弟到劉邦身邊,在軍前效力。對此,蕭何心領神會,也立刻照做了。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蕭何家的子弟到了軍前,“漢王大悅”。很顯然,這是蕭何自送子弟為質,是取信於劉邦。劉邦當然是心照不宣,此後便不再派人慰勞了。讓領導釋疑,但不顯山露水,這就是蕭何的智慧。
漢王朝建立後,蕭何功勞最大,封戶數最多,並以出眾的管理才能,成為丞相的不二人選。大定天下後,劉邦先後將韓信、彭越和英布清除出局。在劉邦親征英布時,蕭何與太子留守後方。與楚漢之爭最危險的時期一樣,劉邦即便是在最忙碌的時候,也不忘問來自長安的使者一句:“丞相在做什麽?”使者如實回答:“丞相除了兢兢業業地工作外,還善於安撫百姓,在百姓中有好的名聲。”聽了這話,劉邦默然無語。
按理來說,下屬恪盡職守,領導在和不在一個樣,這樣的好員工,不應該得到幾句口頭表揚嗎?劉邦為何反而默然無語呢?這是源於領導者的思考方式。蕭何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但熟知權力運作模式,而且手上有兵有錢,如果他要造反,缺的是什麽呢?當然是號召力。號召力從哪裏來呢?當然是道德魅力。他在百姓中有好的名聲,那不就是號召力的來源—道德魅力嗎?這能不讓劉邦沉默無語嗎?
蕭何與劉邦之間的這層嫌隙,有沒有人看得出來呢?
有。蕭何有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原來是秦朝的東陵侯,當別人都在為蕭何備受皇帝信任而祝賀時,他卻穿了一身孝服。蕭何斥責他沒有規矩,他卻告訴蕭何:“你的死期不遠了。”蕭何大吃一驚,恭敬地詢問,召平陳說了其中的利害。蕭何能走到這一步,當然是一點就透的,於是立刻向召平請教。召平給他的對策隻有兩個字:自汙。
何謂自汙呢?當然就是敗壞自己的名聲。自此,蕭何開始搶占民田,做一些傷害民眾的事。《史記》中記載:“上乃大悅!”劉邦這才放了心。
凱旋而歸的劉邦,在路上遇到的都是告禦狀的苦主,且矛頭都直指蕭何。劉邦於是責問蕭何:“我封了你那麽多的地,你為何還搶占百姓土地?快快去向百姓請罪!”蕭何當然知道戲還得演下去,吞下的土地是吐出來了,但他又向劉邦請命,說長安地狹人多,皇帝應該把自己的園林讓出來,交給百姓耕種。劉邦認為這是蕭何收了商人的好處才這樣說的,於是將蕭何投入監獄,命令廷尉審判。當然,他很快就回過味兒來,將蕭何放了出來,讓其官複原職。
在這種微妙的關係中,看似是劉邦拿捏有方,實則是蕭何應對有餘。在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中,蕭何成了罕有的獲得善終者之一。反觀燕王盧綰,他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是同窗,可謂妥妥的發小。即使在劉邦最落魄、到處躲藏的時期,盧綰也沒有放棄他。比之蕭何、曹參那些人,他與劉邦可謂親如骨肉。從能力上說,他並不弱,還立了不少功勞,成了沛豐集團中唯一被封王的。然而,就是這麽一個備受劉邦信任的人,最後卻因謀反的罪名不得不而逃竄到蠻荒之地。
盧綰的封國與匈奴接壤。在陳豨叛亂事件中,為了拉盧綰下水,陳豨集團說服了盧綰的屬下張勝。就這樣,盧綰一步步走到與劉邦對抗的局麵。實際上,盧綰未見得真有反心,他在遭到漢軍進攻的情況下率領人馬逃到長城外,還希望能獲得當麵向劉邦解釋的機會。直到聽說劉邦駕崩,自知呂後不會容他,這才投奔匈奴,並鬱鬱而終。盧綰的錯,就在於他未能處理好與劉邦之間的信任問題。身為一方諸侯,本就讓老大不放心,加之管不好自己的屬下,以致其到處給自己挖坑,能不敗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