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方圓·成事者的大人情觀
人情即“人之常情”,其本質是人性。世故是透徹了解事物運轉的規律,懂得過去、現在、未來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對人性曆史的洞悉。一個人不論是何種身份,居於何種位置,他首先是一個人。明白了人情,也就抓住了人性的本質。在為人處世中,盡可能地了解別人,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合作中尋求利益的一致性,遠優於其他任何方法。真正的大人情觀,不是拍馬逢迎的小道,而是一種價值觀。
劉邦:千人千麵,不拘一格
所謂不拘一格,其實質是自身擁有大格局,能與不同的人和睦相處,並與他們擰成一股繩。“我不牛,但我能帶領一群牛人”,這就是能量。
漢高祖劉邦起家泗水亭長,出身十分低微。有些學者認為他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其實是不正確的,亭長的職級比這還要低。
秦朝實行郡縣製,在縣之下設基層單位鄉,鄉之下設亭,亭之下又設裏。鄉作為基層單位,設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等職位。其中,三老管風俗教化;有秩管大鄉,嗇夫管小鄉,職責是收稅和處理地方政務,頗似鄉長;遊徼負責緝捕盜賊—正牌的鄉派出所所長。至於亭,是鄉的下一級單位,大約相當於村。劉邦這個級別,大概扮演的是村治保主任的角色。在秦朝,像他這個級別的小吏數不勝數。無論如何,人們都無法想象有朝一日他能當皇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被滅的六國貴族紛紛崛起,憑借舊有的影響力,不但迅速獲得追隨者,而且擁有了地盤。那麽,劉邦是憑什麽逆襲,最終上位的呢?
劉邦是草根出身,故而他從來不看追隨者的身份,隻看他們是否有能力,能力強者委以重任,能力弱者也能給個小官,使得他們人盡其才。
我們不妨看看他的起家班底。他最倚重的蕭何是主吏掾,相當於縣令的秘書,不入流,沒有品級;曹參,獄掾,是管理看守所的小官,相當於現在的獄警;周勃在人家辦喪事時,充當樂隊的吹鼓手;夏侯嬰,廄司禦,是管理車馬的小吏;盧綰身份不明,是劉邦的發小,大概也是個平民;樊噲,屠狗夫……
從起家班底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不但沒有一個是貴族出身,甚至沒有一個當過縣令。但就是這些人,成為幫助劉邦建立沛豐集團的基礎人才團隊。
最初,劉邦的確是打算靠沛豐集團裏的這些鐵哥們兒打天下的。他們占據了幾個縣,抱上了項梁的粗腿,擁護了義帝。但若與項羽爭天下,僅靠他的這個團隊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為他的團隊有幾個先天性不足:其一,缺乏戰略性人才,不能對整個社會形勢進行整體判斷;其二,缺乏執行人才,無力開拓新局麵;其三,缺乏公關人才,無法在諸侯中爭奪話語權。
劉邦最先得到的是公關人才。當他的大軍到達碭郡時,一個自稱高陽酒徒的狂生來拜訪他。此時自以為已是一方諸侯的劉邦卻不甚在意,一邊讓兩個美女伺候自己洗腳,一邊接待來客。高陽酒徒酈食其十分不滿,陰沉沉地問道:“你是想幫助秦朝打諸侯,還是想率領諸侯推翻秦朝呢?”
劉邦很憤怒,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反秦的,豈有幫助秦朝的道理?因而,他激烈地斥責了酈食其。酈食其當即懟了回去,認為這不是一個人對待長者應有的態度。這時候,劉邦身上的草根精神就顯露出來了,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向酈食其認錯。對於草根來說,麵子不是最重要的,隻要你能幫助我,我就將你納入我的旗下。
酈食其是劉邦手中最強的公關人才,有著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風采。正是因為他,劉邦才能在諸侯中縱橫捭闔、應對自如,不必再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廝殺,就贏得了大小勢力的支持。酈食其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朝的武關守將放棄抵抗,從而使劉邦率先進入關中,可謂一言勝過百萬兵。
劉邦得到的最重要的人才,還有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正是張良,為他打開了戰略布局。為什麽必須是張良呢?沛豐集團裏沒有這樣的人嗎?還真的沒有。蕭何、曹參等人的才能當然也都不低,但他們屬於平民精英,缺乏進行頂層設計的政治眼光。張良出身韓國貴族,祖上數代為相,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為成為高層管理者做著準備。隻是張良雖然和劉邦有較深的淵源,但是他一直謀劃複國,始終追隨韓王成,所以剛開始並沒有真正加入劉邦的團隊。直到韓王成在彭城被項羽所殺,他才歸於劉邦。一方麵,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另一方麵,他輔佐劉邦駕馭各方勢力,為自己所用。緊接著,劉邦又吸納了戰略性人才陳平。
當然,如果沒有優秀的執行人才,劉邦仍舊不能成就帝王之業,這就不得不說到韓信。韓信是典型的開拓型人才。張良製定的戰略布局,是由韓信實現的。在劉邦的團隊中,韓信是唯一能夠率領大兵團作戰的人才。為什麽這麽說呢?衝鋒陷陣,斬將奪旗,樊噲就可以;率領一軍,奪取一城,曹參能做到;但是要率領百萬之師,協調多個軍團,同時解決管理與作戰問題,屢出奇謀,大破強敵,則非韓信不可。他攻魏、滅代、破趙、挾燕、掠齊,為劉邦消除了最多的敵人。這也是“漢初三傑”中蕭何、張良被封侯,而韓信被封王的原因所在。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說沛豐集團。對於劉邦來說,這個具有鄉黨性質的團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忠誠和可靠。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這個團隊裏的人沒有放棄他。蕭何是他的財務總管和後勤部長,為他的每一場戰爭提供了財力支持、後勤補給和兵員供應,故而即便戰爭失敗了,劉邦也能盡快回血。曹參是沛豐集團中罕見的既能率領兵團作戰又具有管理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曾攻破兩個諸侯國,奪取120多個縣,為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還繼任蕭何做了丞相。至於周勃、樊噲、盧綰,他們都是能打的戰將,可確保劉邦擁有一個穩固的、以自己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在劉邦的團隊中,人們往往忽略文人集團。劉邦年輕時雖然討厭儒生,並且多次戲弄他們,但在成就帝業的過程中,對儒生卻十分禮遇。除了酈食其外,陸賈、叔孫通都是儒者,他們為劉邦構建了稱帝後的禮法框架。劉邦稱帝後,陸賈曾屢次引儒家經典說教。對此,劉邦撒潑地說:“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陸賈立刻懟了回去:“馬上得到天下,豈能在馬上治天下!”就像當年麵對酈食其的批評一樣,劉邦再次展現出創業家的胸襟,接受了陸賈的一係列建議。
在與最大的競爭對手抗衡之前,劉邦幾乎籠絡了所有能籠絡的勢力,包括那些曾背叛過他的人。趙王張敖、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這些人有的很早就起家了,具備成為一方諸侯的實力,如彭越;有的是敵方陣營的將軍,如英布。但隻要是能在後麵捅項羽的屁股,或者在肋下給他一刀者,劉邦都視其為自己陣營的人。其目光之長遠,用人之不拘一格,遠勝項羽。舉凡諸侯王、縱橫家、策士、儒生、出身低微的販夫走卒,雜而用之,可以說是劉邦最終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