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短期看輸贏,長期看影響
在大利益麵前,成敗隻是相對概念。智者行事隻需掌握三條原則:第一,正確看待客觀事實;第二,進行準確判斷;第三,做出英明的決策。
張魯是漢末割據群雄之一。相比於袁紹、劉備等人,他的地盤不夠大、人馬不夠多,也沒有稱孤道寡,但是論對曆史的影響,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魯是張陵之孫。早在漢明帝時期,張陵就創立了五鬥米道,即教徒隻要上交五鬥米,就可以被授記為徒眾。張陵在巴蜀地區設立“二十四治”(後來增加到28個),每一治的首腦被稱為“祭酒”,實際上是具有極強組織性的教團。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承這一事業,繼續在巴蜀民間擴大影響力。張衡死後,其子張魯繼承大業。他不滿足於宗教上的影響力,試圖通過母親獲得更大的世俗權力。
張魯的母親擅長養生,兼職做五鬥米道的教母,因而成為益州牧劉焉的座上客。張魯依靠母親的關係,被劉焉任命為督義司馬。這個官職雖低於將軍,但卻有領兵作戰的實權。
劉焉是西漢魯恭王劉餘的後裔,建議漢靈帝設置州牧,淩駕於刺史之上,可謂貨真價實的“皇叔”。劉焉被任命為益州牧之後,野心迅速膨脹,不斷打擊巴蜀豪強勢力,希圖站穩腳跟後建立一個獨立王國。他下令讓張魯和別部司馬張修一起進攻朝廷任命的漢中太守蘇固。蘇固的門客陳**其防禦之術,蘇固不聽,結果戰敗被殺。二張奪取漢中後,又滅了南鄭豪強趙嵩,截斷了斜穀道,斷絕了朝廷使者與益州的通道。明麵上,這是張魯所為,但實際上是劉焉的授意。
這樣一來,劉焉沒有了朝廷的約束,就成了蜀中的土皇帝。張魯雖然聽命於劉焉,卻也有了起家的資本。
劉焉死後,劉璋繼任益州牧,但在對待張魯的問題上失策,導致張魯離心離德。劉璋以張魯不聽調遣為名,盡誅張魯母親及其留在益州的家人,同時派遣大將龐羲攻打張魯。張魯將龐羲殺得大敗,又奪取巴郡,從此徹底斷絕了和益州劉氏集團的關係。
張魯治漢中,以南鄭為統治中心,自號“師君”,既管理教眾,又管理政務,實際上是將他的教徒組織成了兵民一體的軍事集團。他下令在各地設置義舍,提供衣食,行路者可以免費使用。老百姓犯了小錯,罰修道路一百步;犯了大罪,原諒三次而不悔改者再處以刑罰。這正是漢中能夠安定的因素之一。各地受戰亂影響,逃往漢中的百姓日益增多,僅從子午穀逃往漢中的百姓就有上萬家。當時曹操無暇顧及漢中,隻好承認了張魯的地位,奏請朝廷任命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郡太守。
張魯統治巴郡、漢中長達30年。有人墾地時挖出來一枚玉印,將其視為祥瑞。文武官員都勸張魯稱王,隻有功曹閻圃勸他不要稱王。閻圃向他分析道:“漢川不過十萬戶,財富多,土地肥沃,地勢險要,能夠自我保護。如果輔佐天子,能夠成為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人物,最差的也能像歸附光武帝的竇融那樣,不失富貴。就實際而言,你能按照自己的心意任命官職,獨自決斷漢川事務,不用稱王,但有王的實權。一旦稱王,就會招來無窮禍患。”張魯接受了這個建議,拒絕稱王。
建安二十年(215),完全騰出手來的曹操親率十萬大軍征討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原本打算投降曹操,但其弟張衛不願投降,便率領數萬兵馬在陽平關抵抗,結果被曹操擊破。這時,張魯打定主意要投降,但功曹閻圃認為,此時投降屬於被迫,必定不會得到曹操的重視,應該退守樸胡抵抗,在曹操攻不下來時再投降,才能體現出價值。張魯接受了這個建議,率軍前往巴中。屬下建議他臨走前燒掉府庫裏的錢糧物資,以免資敵。但張魯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認為燒掉府庫裏的錢糧物資,就斷絕了百姓的希望,一旦有災荒,百姓肯定會餓死很多。因此,他封存好府庫,率軍離去。
兩軍交戰,既然已到了廝殺的程度,那麽燒掉府庫裏的錢糧物資乃至堅壁清野,都是不得不用的手段。但張魯拒絕這麽做並非失策,而是基於兩點:既然覺得要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那就要給雙方都留出餘地—避開曹操的兵鋒,是為避免直接交戰,再見麵時不至於沒有台階下;不燒府庫,是為表達誠意,況且府庫裏的錢糧物資是統治的基礎,是百姓最後的依賴,一旦燒了府庫,他不但會開罪於曹操,也會失望於百姓。這種雙輸的事,張魯當然不幹。
曹操大軍進入南鄭後,見府庫完好,錢糧物資未動分毫,十分讚許張魯的行為,就派人去寬慰招降。張魯率領家人和文武官員來參拜,曹操奏請朝廷封張魯為鎮南將軍、閬中侯(有的文獻記載為“襄平侯”),食邑多達一萬戶。張魯的五個兒子和功曹閻圃,全被封為列侯。與此同時,曹操還讓兒子曹宇娶了張魯的女兒。從表麵上看,張魯投降曹操,失去地盤,肯定是輸了;但從整個曆史的維度看,張魯不僅贏了,而且是大贏。
張魯降曹後,曹操為了削弱他的影響力,下令讓他和他的教眾北遷到長安、洛陽和鄴城,這使得五鬥米道的影響力滲透到了整個中原地區。魏晉時期,上至公卿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多成為其道徒,五鬥米道遂改名為“天師道”,教首被稱為“天師”。
張魯之後,其子都亭侯張盛在江西龍虎山繼續立教。曹魏從曹操奠基,曹丕稱帝,魏明帝曹睿繼立,實際的皇帝隻有兩位,即文帝和明帝。後麵的曹芳、曹髦、曹奐都是司馬氏控製下的傀儡,可以說曹魏政權乃二世而亡。
張魯所創的天師道則不同,北遷之後,其影響力從三輔漸遍全國。曆代統治者為了籠絡其勢力,不斷對其進行賞賜和加封,使“天師”成為千年一係的“教首”。如宋真宗趙恒曾加封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為“真靜先生”,宋仁宗趙禎加封第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為“虛白先生”,元世祖加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直至清末,尚有加封。張魯的天師世係傳了63代,僅次於孔子世係,在中國古代思想界有巨大的影響力。這是曹操始料不及的。
究竟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站在更高的角度,擁有寬廣的心胸,這樣的人往往會被稱為偉人。張魯不肯燒府庫裏的錢糧物資,其心不在私而在民,這是最大的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