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篇 一縷香魂無斷絕 貂蟬趣話
事情源於一次晉中訪古。那天,我們乘車從太原到忻州,為的是訪察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的故居、墓地和“野史亭”。不料,半路上出了個岔頭,一個牌坊式的大門赫然出現在眼前,門額上寫著:“歡迎遠道客人來訪貂蟬故裏”。
當地作陪的文友解釋說:“有一種說法,貂蟬出生在忻州。據說早年這個村頭曾經有一塊‘貂蟬故裏’的石碑,傳說這裏有她的墓地和祠廟。”
對於曆史上究竟有沒有貂蟬這個人,是存在爭議的。目前,學術界許多人還是傾向於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女子。關於貂蟬的出生地,也有不同意見,大致有米脂說、臨洮說、忻州說三種觀點。至於“貂蟬故裏”石碑,恐怕來自元人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劇中寫董卓專權,荒**殘暴,太尉楊彪請司徒王允設計除之。戲文中有一段貂蟬對王允自報家門的台詞:“您孩兒又是這裏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遴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因此喚做‘貂蟬’。”漢靈帝將貂蟬賜予並州刺史丁原,丁原又把她許配給義子呂布。戰亂中,貂蟬與呂布失散,流入王允府中。一次,貂蟬在後花園焚香,祈求神靈保佑呂布,被王允發現。問知情況後,王允大喜,厚待如親生女兒,因與密議,巧設了連環計。
“那麽元人戲曲中把貂蟬定為忻州人氏,是根據民間傳聞還是史有所據呢?”那位問難的文友繼續刨根問底。
這部戲曲的事出於《三國誌平話》卷上“王允獻董卓貂蟬”和“呂布刺董卓”兩節。不過,原文關於貂蟬身世的交代十分簡單,隻說: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麵。我想,如果曆史上的忻州真有貂蟬其人,這樣安排乃是紀實。若是純屬虛擬,其根據也許和下述情況有關:王允是曆史人物,獻帝時先後當過太仆、司徒,他是太原人,太原離忻州很近;呂布出生於內蒙古包頭西麵的九原,也曾在太原服役。這樣,貂蟬與丈夫失散後,以鄉裏之誼流入王允府中也說得過去。巧還巧在,羅貫中也是太原人。因此,忻州開辟個“貂蟬故裏”的旅遊點也自有依憑。
不過,到了羅貫中筆下,連環計的情節在元人戲曲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三國演義》第八、第九回,敘述董卓遷都長安後愈益專橫跋扈,司徒王允欲誅之,苦無良策。王允素待府中歌伎貂蟬如親女,貂蟬見允憂思愁悶,知有大事要做,願以一死報之。王允乃設下連環計,先請呂布赴宴,令貂蟬把盞,呂布悅其美貌,王允即許以為妻。數日後,王允又請董卓赴宴,仍令貂蟬侑酒,董卓為其美色所迷,王允又把貂蟬獻給了董卓。由此,呂布對董卓更加銜恨,又兼貂蟬巧施計謀,使二人矛盾日益激化,呂布欲殺董卓。後來,經過王允進一步策劃,終於把董卓除掉。《三國演義》改動了《三國誌平話》和元人雜劇中貂蟬與呂布原本是夫妻的情節,顯得更合乎情理。
關於貂蟬的話題臨時打住,但仍有大量的問題有待探討。比如,前麵引述的除了雜劇就是小說、平話,都是出於文人之手,既可以像《三國演義》那樣,憑借著一定史實,踵事增華,添枝加葉;又可以憑空結撰,羌無故實。那麽貂蟬、呂布的曆史真跡,是否有蹤跡可尋呢?
生活於明代弘治、嘉靖年間的著名學者楊升庵,在《升庵外集》中最先提出:世傳呂布妻貂蟬,史傳不載,但在唐人李賀詩《呂將軍歌》中,確有“呂將軍,騎赤兔,獨攜大膽出秦門,金粟堆邊哭陵樹”之句,看來,應有呂布其人。楊升庵之後,清代學者梁章钜也認為,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然她的名字未見於正史,但其事未必全虛。《三國誌·魏書》有一段記述:呂布奉董卓之命把守中閣,遂與董卓侍婢私通。恐事泄露,心不自安。這些記載,起碼說明了戲曲、演義中的“呂布戲貂蟬”與王允巧計除奸並非憑空構想,而是於史有據的。但也隻此而已,既不能否、也不好定與呂布私通的侍婢就是貂蟬,所以成為一個懸案。
還有,關於貂蟬的評價問題。一般認為,清人毛宗崗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說:
為西施易,為貂蟬難。西施隻要哄得一個吳王;貂蟬一麵要哄董卓,一麵又要哄呂布,使出兩副心腸,裝出兩副麵孔,大是不易。我謂貂蟬之功,可書竹帛。
不過,批判的聲音也很強烈。嘉靖年間,明“後七子”的首領王世貞在《見有演〈關侯斬貂蟬〉傳奇者,感而有述》一詩中寫道:
董姬昔為呂,貂蟬居上頭。
自誇予帷幄,肯作抱衾裯。
一朝事勢異,改服媚其仇。
心心托漢壽,語語厭溫侯。
忿激義鶻拳,眥裂丹鳳眸。
孤魄殘舞衣,腥血濺吳鉤。
茲事豈必真,可以快千秋。
旦聞抱琵琶,夕弄他人舟。
售者何足言,受者能不羞?
寧為楚虞姬,一死不徇劉。
詩的前四句,說貂蟬開始事董卓,後又投身於呂布,甘心做人的姬妾;五至八句,說她在呂布失敗之後又獻媚於呂布的仇敵關羽;九至十四句,言貂蟬為關羽所斬,此事雖未必然,但亦足以引為千秋快事;十五至十八句,說她朝秦暮楚,反複無常,一無足取;最後兩句,通過頌揚殉項而誓不從劉的虞姬,否定貂蟬。
關於貂蟬的結局和歸宿,大概有以下五種不同的結果:
其一,大家所熟知的是《三國演義》的處理方式:呂布助王允誅滅董卓後,以貂蟬為妾,後來,曹操擒殺呂布,將她載回許都,此後便下落不明。
其二,元人雜劇《關大王月下斬貂蟬》,隻存曲目,不詳內容。從題目上得知,貂蟬死於關公刀下,這與民間傳說相似:曹操絞殺呂布,貂蟬落到劉備手裏,劉備、張飛都想娶她,關公怕誤了國事,一刀斬之。
其三,傳說曹操打敗呂布後,把貂蟬賜給關羽,一則籠絡這個將才,二則可以讓關羽沉湎女色,喪失鬥誌;三則挑撥劉、關、張兄弟間的關係。不料,這個計謀早被關公識破,堅決拒絕接受。曹操無奈,隻好讓關公把她殺掉。貂蟬覺得非常委屈,一片赤誠報國,最後竟落到這個下場,便傷心地痛哭起來。關公動了惻隱之心,決定放她出走。可是,到哪裏去呢?貂蟬表示要削發為尼,遠離世事。於是,關公便護送她到了幾百裏外的淨慈庵。
其四,還有一種結局是,事成之後,貂蟬主動參透迷津,看破紅塵,最後修仙得道,成了正果。事見明人諸葛味水撰寫的《女豪傑》雜劇。
其五,近時又有新編川劇《貂蟬之死》,共分五場:水淹下邳;貂蟬修書;關羽慕蟬;群雄驚豔;殘月芳魂。劉、關、張隨曹操攻呂布,水淹下邳。貂蟬勸呂布歸順曹操,呂布不肯。為了拯救全城百姓,貂蟬派遣秦宜祿送信給素所欽慕的關羽,請他轉致曹操以百姓為念,立即將水退下。關羽敬服貂蟬的品識,頓生愛慕之心。數日後,秦宜祿縛呂布來降,曹操縊殺呂布,為了籠絡關羽,將貂蟬賜之。成婚之夜,貂蟬柔情似水,即興吟唱《傾心曲》,關羽亦心旌為之搖**。劉備恐怕誤了大事,遂提醒關羽勿忘“扶漢興劉”大業。關羽無奈,隻好忍痛遣走貂蟬。貂蟬突遭驟變,萬念成灰,拔劍自刎,保持了俠骨柔腸、忠肝義膽的完美形象。
說到貂蟬的結局,我想到了西施。論行止,二人頗有相似之處,其事可嘉,其情可憫。當然,就實質來說,她們都做了統治階級政治鬥爭的工具,最後的歸宿都很淒慘,原是意料中事。貂蟬結局如上所述,那麽,西施又怎樣呢?
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越王勾踐滅吳之後,西施跟隨範蠡泛舟五湖,隱居起來。這倒風流瀟灑,很合乎一般士人的心理。範蠡是很有遠見的,他早就發現勾踐這個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自己“大名之下,難以久居”,因此,破吳之後便急流勇退,改變姓名隱遁下去。
對於西施、範蠡歸五湖的做法,清代大詩人吳偉業極為欣賞,有詩雲:
霸越亡吳計已行,論功何物賞傾城?
西施亦有弓藏懼,不獨鴟夷[1]變姓名。
這應該算是最理想的收場。可是,核諸史籍,發覺這種結果並不存在。一,上述情況《史記》中沒有記載,隻講吳亡後範蠡變姓名,“浮海出齊”,並無西施隨行之說。二,《吳越春秋·逸篇》載:“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墨子·親士》中亦有類似記載:“西施之沉”,以“其美也”。細想一下,這是符合越王勾踐陰險狠毒、刻忌寡恩的性格的。雖然同是悲劇角色,相形之下,倒覺得貂蟬的悲慘程度要淡一些。
[1]範蠡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