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六

漢 紀

漢,是有天下之號,高祖初為漢王,後即帝位,遂仍舊號。這一篇書,載漢家一代的事跡,故稱為“漢紀”。

※.高 帝

姓劉氏,名邦,字季,沛縣人。初以泗上亭長起兵,誅暴秦、滅項籍而有天下。在位八年,以其功德高厚,為漢家一代之始祖,故廟號高祖皇帝。

【原文】冬,十月,沛公至霸上①;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②,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降,殺之不樣。”乃以屬吏。

張居正講評:史書記載:漢高祖還是沛公時,奉楚懷王之命,舉兵伐秦,公元前二〇六年十月,他率先攻破函穀關,進入秦朝關中腹地,駐軍霸上。當時,秦王子嬰即位才四十六日,見人心離叛,大勢已去,便乘坐白馬、白車,脖子上掛著印綬,將傳國玉璽、發兵的虎符及使臣所持的節全部封存,獻給了沛公,向沛公投降。一時間跟隨沛公入關的諸將都進諫說:“秦朝無道,天下怨恨已久。現在既然打敗了秦朝,俘虜了秦王,應該殺了他,以泄天下人的怨恨。”沛公卻認為不可,他說:“當初,懷王在考慮伐秦人選時,之所以選我而不是別人,是因為我寬宏大量,有容人之量。況且用兵之道,不殺已經投降的人。現在,子嬰已經投降,我再處死他,不祥,也違背了懷王當初選我的本意。”於是,便將秦王與其他官吏一起收押起來,以等待懷王處理。這就是沛公的仁義。後來,項羽入關,將子嬰及投降的官吏、士兵盡皆殺死,又放火焚毀了秦朝的宮室。於是,秦人都懷念沛公的恩德,而怨恨項羽的暴虐了。楚漢之爭的結果,在這時就已經注定了。

【原文】 沛公西入鹹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

張居正講評:子嬰投降後,沛公便率兵進駐了秦都鹹陽城。隨行諸將都貪念秦朝的財物,爭先恐後地到秦中央政府各個衙門中搶掠金帛財物。獨有蕭何徑直進入了秦丞相府,將那些地圖冊籍等都收藏起來,對於財物一概不取。沛公根據這些圖籍,得以知曉天下各地的形勢,戶口多少,出產怎麽樣。因而,後來用兵,知道某處可攻、某處可守,征收錢糧,知道某處人多、出產豐富,某處人少、出產匱乏,這都是蕭何收藏圖籍的功勞啊。由此可見,蕭何是多麽的高瞻遠矚,考慮周全。漢高祖能於亂世群雄爭霸中脫穎而出,蕭何居首功。史稱其為一代宗臣,真是確切的啊!

【原文】 沛公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之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願急還霸上,無留宮中!”沛公不聽。張良曰:“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張居正講評:沛公進駐鹹陽後,見秦的宮室富麗堂皇,一切生活所需之物都很齊備,聲色犬馬之類及侍奉的宮人美女,有數千之多。沛公見了這些奢華之物,心中大動,便打算以秦的宮室作為自己的住所。他的臣下樊噲擔心他沉溺於享樂,耽誤了奪取天下的大事,便勸沛公說:“主上,你是打算將來統一天下成就帝王之業,還是就打算占有這些財富,做個富翁而已?如果隻打算做個富翁,便住在這裏吧!如果要統一天下成就帝業,則當以秦朝的滅亡為鑒,行為與秦朝相反才成。這些奢靡華麗的物件,都是通過對百姓的盤剝而建立起來的,秦朝就是因此失了人心,最後弄得國家滅亡的,你現在怎麽能夠效法他們呢!請主上馬上率軍回駐霸上,不可住在這裏。”沛公一時不能聽信樊噲的勸諫,張良又接著說:“沛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全在於你以仁德對待百姓,以掃除秦朝暴政救民於水火號召天下,因而人們贏糧而影從。主上你既然要為天下除去殘暴百姓的民賊,那麽就應當憐惜百姓的苦難,生活簡樸。現在,你才剛剛進入秦的都城,就打算享用秦的奢靡的宮室,全無哀痛之心,那麽你的所作所為又與暴秦有什麽區別呢?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助桀為虐’啊,怎麽會是代替百姓討伐有罪的正義之師呢!忠言雖然聽著並不舒服,但對人卻是有益的,就像某些藥品,吃著雖苦,但能治病。樊噲所說的話全是發自肺腑的忠言,不可不聽啊。”沛公聽完張良的話,就率軍回到了霸上。帝王的一舉一動天下人都在看著,如果行動失措誰又肯來歸附他呢?漢高祖初入秦宮就被秦宮的財富打動了,幾乎誤了大事。等到他聽了張良、樊噲的勸諫,才回師霸上,等待其他諸侯的到來,這樣的舉動何等的光明正大!因而關中百姓相信他是為了除暴救民而來的,他的潛在的敵人們也由此知道他誌在天下國家。與他比起來,項羽將秦宮的寶貨、婦女席卷一空,關中百姓大失所望,將來的失敗在這裏就已經注定了!當然,如果沒有張良、樊噲的勸諫,恐怕漢高祖難免要在這裏犯錯了。史臣們記述這一件事的目的,在於表現張良、樊噲二人的忠貞敢諫,以及漢高祖的從諫如流,是變危機為生機的關鍵。

【原文】 十一月,沛公悉召諸縣父老③、豪傑④,謂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堵⑤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張居正講評:沛公離開鹹陽回師霸上之前,將關中年老的百姓以及地方上的好漢都召集起來,對他們說:“秦朝暴虐無道,法令煩瑣,你們受害已經很久了。秦朝的法度異常嚴酷,光是誹謗君上的政令,就要株連三族;談論《詩經》《尚書》的,便要當街處死。在我西進攻秦時,懷王曾與眾諸侯相約,先進入關中占領鹹陽的,便封為秦王。現在,我第一個進入關中,占領鹹陽,按約定當據有關中,做你們的君主。今天,我與父老鄉親們約法三章:殺人的,必須以死償命;傷人的與做盜賊的,按其應得的罪處理。除了這三條以外,其他法律一概廢除,無論官吏還是百姓都可以放心地各守本分,安心生活,不必遷動。我進軍關中,目的是為了為民除害,不是來掠奪你們的,你們不必害怕。如今我暫且回師霸上,等待諸侯們都到來時,再實現以前的約定,為關中王。”於是,便命人與以前秦朝的官吏巡行各縣,將沛公的話傳達下去,使他們知道沛公的意思。關中百姓聽聞沛公的話無不歡欣鼓舞,爭相帶著牛、羊、酒、食獻給沛公,犒饗軍士。沛公都推辭不受,說:“現在,倉庫中糧食充足,不至於斷糧,沒必要破費百姓的錢米。”百姓們聽了這話愈加感恩戴德,生怕沛公不能做秦王。高祖剛入關就能得到百姓如此的擁護,是因為秦朝無道,百姓受苦已久,而高祖施行仁政,待百姓寬厚,百姓如久旱逢甘霖一般,自然歡欣愛戴!《尚書》上說:厚待我的我就跟隨他,虐待我的我就以他為仇。”因而秦嚴刑酷法,殺人很多,天下的百姓都一心向漢。漢朝四百年的基業的根基就在這“約法三章”上建立起來了。

【原文】 漢王怒,欲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蕭何諫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⑥,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

張居正講評:在舉兵向西進攻秦時,楚懷王曾與眾諸侯約定,首先攻入函穀關占領鹹陽的,便封他為秦王。後來,高祖首先進入關中,按約定應當為秦王。項羽在高祖之後入關,卻倚仗自己兵力強盛,背約失信,不肯封高祖為秦王,而是將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封秦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王,鎮守關中;卻將高祖封為漢王,統治漢中四川地區。漢王對項羽背信棄義的行為異常憤怒,打算發兵進攻他。當時,高祖的近臣周勃、灌嬰、樊噲三個人都是武將,沒什麽見識,不能審度時勢,都爭相勸高祖起兵。獨有蕭何反對起兵,他說:“現在的形勢是楚強漢弱,不能力敵,如果起兵攻楚,必然失敗。漢中地方雖然偏僻,但還能活著當諸侯王,這比起事後兵敗身死好多了。要成大事,必須得學會忍受。古時候,作為帝王都能審時度勢,暫時屈居人下,最後成就大業,像商朝的湯服侍桀、周武王服侍紂都是這樣的。以前的聖王都能這樣,我請大王暫且退讓一步,去漢中地方布德施惠、撫養百姓,招攬四方賢人,收納巴蜀地區的兵卒。等我們根基穩固、兵食充足後,就可以舉兵,平定三秦,收複關中,天下大事指日可待了。現在不能忍一時的憤怒,草率地起兵攻楚,不是送死嗎?”漢王聽了這話,認為蕭何見識遠大,說得有理,便聽從他的勸告,去漢中做漢王了,並任命蕭何為丞相,參與國家大事。後來,高祖任用“漢初三傑”,先平定三秦,後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了天下,這都是蕭何“養民致賢”這句話的功勞啊。

【原文】 漢王至南鄭⑦,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⑧者。信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王。王且怒且喜,罵何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乃召信拜大將。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張居正講評:漢王聽從蕭何的勸告,便到漢中就任漢王,國都定在南鄭。當時,漢王的大部分將領和士兵都是東方豐縣、沛縣等地方的人,離家日久,都思念家鄉,想回家去,就連唱的歌曲裏都透出思鄉的意思,一些人在去南鄭的路上就離開高祖回家鄉去了。當時,韓信為漢王的治粟都尉,他見漢王不能重用他,也隨著眾人離開了。蕭何平日裏知道韓信有治世安邦的才能,可堪大用,突然聽說韓信跟著眾人離開了,心急之下,沒來得及跟漢王招呼一聲,就去追趕了。人們不知道原委,便說蕭何也逃走了。有人便告訴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走了。”漢王大怒,失去了這樣的大臣,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一兩天之後,蕭何回來參見漢王。漢王又怒又喜,問他說:“你怎麽也撇下我離開呢?”蕭何回答說:“我不是逃走,我是去追趕韓信了。”漢王很生氣,說:“我手下的將領逃走的也有十幾人了吧,以前怎麽不見你去追趕,現在卻去追趕韓信,你這是糊弄我吧!”蕭何回答說:“那些逃走的將領才能平庸,就是走了再多也很容易找到人來代替他們。而韓信,智勇雙全,才能天下無雙。大王如果隻是打算做漢中王,這個韓信也是用不著的;如果要爭奪天下,則除了韓信,沒有人能為你辦成這件大事。因而,我聽說他逃走了,沒來及告訴你就去追趕了。我是擔心失去這個人啊。大王你是怎麽打算的,是想做漢中王呢?還是要爭天下?”漢王說:“項羽背信棄義,封我為漢中王,我很不痛快。我的意思也是打算爭奪天下,與項羽一決高下,怎麽會安心做這個漢中王呢!”於是便聽從蕭何的話,命人將韓信召來,拜為大將。蕭何說:“大王平日裏待人傲慢無禮,如今要任命大將,把征戰天下的大事交付他,怎麽能如此草率就像呼喚小孩一樣呢?如此的無禮,人又怎麽肯為你賣命呢?這也是韓信離開你的原因。大王你如果真的打算任命他為大將,賦予大事,必須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齋戒沐浴,建立祭壇,舉行盛大的儀式,這才是任命大將的禮儀,如此韓信也才肯為你盡心竭力地效力。”於是漢王都一一按照蕭何的話做了。當時,漢王屬下的將軍們聽說漢王將要舉行盛大的儀式任命大將,卻又不知道究竟會任命誰,都暗地歡喜。等到儀式舉行時,才知道是韓信,一時之間,全軍無不驚訝。這是因為韓信在發達之前,曾是以乞討為生,也曾受過**之辱,人們一向都看不起他。隻有蕭何知道他是個豪傑,將他推薦給高祖。高祖以隆重的禮節,拜為大將,因而人們感到驚訝。後來,漢軍果然在韓信統領下,暗渡陳倉攻滅三秦,向東攻滅燕、趙、齊,打敗項羽,助漢王成就帝業。由此可見非常之功,必非常人才能成就;而非常之才,也必然是非常之人才敢使用。韓信作為一個逃亡的士兵,如果沒有遇到漢王這樣的英明君主、蕭何這樣的知人善用的宰相,恐怕也隻能一生窮困潦倒了。對於那些打算做大事、建立大的功勳的人,在用人上應該但求有才能,至於所謂的名譽、資格統統都不用考慮。

【原文】 漢王南渡平陰津⑨,至洛陽新城⑩。三老.董公遮說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大王宜率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則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麵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張居正講評:漢王任命韓信為大將後,很快就平定三秦,出函穀關,進入黃河北麵,又從平陰津南渡黃河,到達洛陽新城鄉。那時項羽剛殺了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於是新城鄉的三老董公,便去攔著漢王的路,獻策給漢王說:“我聽說奪取天下的關鍵因素在於仁義的德行,順著仁義行德政則興旺,違背仁義便滅亡。戰爭的勝負,在於其行為是否符合仁義。如果出師無名,怎麽能成就大事呢?所以向天下說明敵人的罪行,敵人就容易征服了。必須站在道義的高度,立個名號,使敵人顯得像賊一樣,今天我討伐他,是順應天意,敵人是逆天行事,這樣不待交戰,勝負已分了。現在,項羽大逆不道,放逐並殺死了自己的主上,他正是天下的大奸賊。雖然,我們現在的兵力比不上他,但以仁義號召天下,順逆一分,強弱自然異位了。大王現在應該宣布三軍為懷王服孝,並召告諸侯,討伐犯了弑君之罪的項羽,則出師有名,勝利指日可待了。”漢王同意他的建議,為義帝發喪服孝,詔告天下諸侯說道:“起兵反秦時,天下諸侯共同推舉楚國王室後人熊心為楚懷王,奉他天下的主人,我與項羽都是懷王的臣子。現在,項羽放逐懷王於江南,並偷偷命人在路上將懷王殺死,此等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我現在親自為懷王發喪,使士兵們都穿孝服,盡發關中、河內、河南、河東兵馬南下,願與天下諸侯一起討伐那殺害懷王的賊子,以報君上的仇恨,伸張君臣之間的禮節。”從此漢王一舉一動都名正言順,理直氣壯;而漢的出兵自然堂堂正正了。項羽雖然強大,又怎麽能是他的敵手呢?這樣不但能使天下英雄真心歸服,而且也能以此使天下人心向善,以延長國家的壽命。

【原文】 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曰:“善!”乃出黃金四萬斤與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平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鍾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不信鍾離昧等。

張居正講評:自從漢王在睢水之戰中被項羽打敗後,就退守到滎陽,與項羽在城下大戰數次,互有勝負,相持不下。這樣過了很久,漢王有些心急,便與謀士陳平商議說:“如今天下紛爭不休,老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不知什麽時候才能攻滅楚國,平定天下,你有什麽好的計謀嗎?”陳平回答說:“現在,漢之所以不能戰勝楚國,是因為項王尚有心腹得力的大臣輔佐他。我料想,項王的大臣中真正忠直的並不多,也就是範增、鍾離昧、龍且、周殷等寥寥數人而已。大王如果肯拿出數萬斤的黃金去施行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使他們相互猜忌,人心必然離散。項王為人又多疑,好聽讒言,一但聽見什麽風言風語,必然心生猜忌,自相殘殺。那時我們再乘機進兵,楚國必然敗亡。”漢王說:“真是好計謀!”立刻拿出黃金四萬斤交給陳平,任他使用,對於具體賬目更不過問。陳平便用這些黃金去收買項王的近臣,使他們向項王進讒言,說:“鍾離昧等為項王的將領,南征北戰,出謀出力,功勞顯赫。然而卻不能受封為諸侯,因而心懷怨恨,要與漢朝聯合滅楚,瓜分楚地,自立為王。”這是陳平反間用的話語,目的是激怒項王。項王聽到這些話,果然心中暗暗懷疑鍾離昧等,以為他們真有反意。因而,從此再也不信任他們,凡是他們的計謀,一概不用。項王已經中了陳平的反間計了。楚國的敗亡從此開始了。陳平雖然能使用詭計,但也是因為項王本來多疑,才能達成效果。如果項王君臣之間相互信任,不聽信讒言,就像燕昭王信任樂毅,魏文侯信任樂羊一樣,則就算陳平才智再高,也是無計可施的!古語有雲:“木料必然是先開始腐爛,然後才會長出蟲子來;人必然是先相互不信任,然後讒言才能起作用。”

【原文】 夏五月,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嫚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群臣悅服。

張居正講評:高祖打敗項羽後,即帝位。一天,在洛陽的南宮舉行宴會與群臣歡飲,酒喝得正酣,便問群臣說:“諸位諸侯、大臣、將軍們,我且問你們,我為什麽能夠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麽會失去天下?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在我麵前沒什麽需要避諱的。”大臣高起、王陵兩人一齊回答說:“陛下天性傲慢,好欺辱人;項羽為人仁愛,待人有禮。然而人們卻願意為陛下效命,是因為陛下不吝惜賞賜。命人攻取了城池,占領了土地,都會封賞有功的人,有福同享。自然人人盡力,以圖封賞,所以能得天下。項羽則不然,妒賢嫉能。對於立功的人不但不賞,反而害怕他超過自己,而排擠他;對於賢能的人,心懷猜忌,不敢讓他們放手而為。因此人人心懷怨望,不肯為他賣命,這就是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接著說:“你們說的這些固然是他失敗的原因,但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關鍵在於用人。運籌於帷幄之中,而能製敵於千裏之外的智謀,我不如張子房;撫國安民,使軍餉供給不絕的才幹,我不如蕭何;統兵百萬用兵如神,戰則必勝,攻則必取的韜略,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一世豪傑,非常之人。我讓張子房在我身邊,運籌謀劃;讓蕭何鎮守關中,供給糧餉;任命韓信為大將,領兵征討。在這三人的輔佐下,我才能取得天下。項羽身邊的謀臣隻有範增一個,而且還總被猜疑,得不到信任,這是沒有人輔佐他啊,因而他被我打敗。”群臣聽完高祖的話,無不心悅誠服。善於用人的才能衣食豐足,要能選賢任能首先得做到虛懷若穀。若論勇猛善戰,高祖與項羽比相差很遠,之所以能戰勝他,在於能夠大膽起用賢能的人。而他之所以能大膽起用賢能的人,在於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樣樣不如人。以一介匹夫之身而取得天下,百姓無不歸服,還能說出自己才能不如臣下的話,這就是高祖的過人之處啊。

【原文】 張良素多病,從上入關,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耳。”

張居正講評:張良體弱多病,自從高祖入關,就多學保養身體,導引運氣的方法,不食五穀。到輔佐高祖統一天下後,一天自言自語說“我本是韓國人,自祖輩以來,曆時五世都曾任韓國的宰相,世受國恩。不幸國家被秦攻滅,我散盡萬金家財,招募死士為韓國報仇。當秦皇巡遊天下經過博浪沙時,我曾將大鐵錐扔向秦皇的座車,雖隻是擊中了副車,沒有傷到秦皇,但強大如秦皇的我都敢攻擊他,為國報仇,天下人誰不為之震動!後來,我遇上了真命天子,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他出謀劃策,最後終於滅了秦國,建立大漢。天子以師傅的禮節待我,封我為列侯,食邑萬戶,作為臣子,榮耀已達到極致。我平生目標就是報家恨國仇,使天下重歸太平盛世,現在這兩個目標都達到了,沒有什麽追求了!隻想拋卻人間一切的功名利祿,隨著赤鬆子流連於山水之間了。”赤鬆子,是上古時期的仙人。這都是張良為了辭職而找的借口。張良於漢朝的建立功勳卓著,高祖以師傅之禮相待,為什麽在天下剛剛平定就找借口辭職而去呢?張良的家族五世為韓國宰相,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之所以輔佐高祖是為了為韓國報仇,現在大仇得報,心願已了,因而有了歸隱的想法。所以後來在評論張良時,曾說:“張良始終是韓國的宰相,一心為韓國複仇啊!”又說:“留侯重君臣之義!”他是真的知道張良的心意嗎?

【原文】 始剖符.封諸臣為徹.侯。蕭何封酂.侯,所食邑獨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小者數十合。今蕭何未嚐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帝曰:“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

張居正講評:高帝平定天下後,論功行賞,群臣爭功,久拖不決,到即位的第二年才開始封賞。封那些功勳卓著的功臣為通侯,以蕭何功勞最大,先封為酂侯,食邑八千戶,在諸臣中最多。諸功臣心裏不服,都說:“我們在前線披堅執銳親率大軍衝鋒陷陣,經曆的戰陣多的數百次,少的也有幾十次,拚了性命才掙得這個功勳,而蕭何並沒有什麽戰功,隻是做些動動嘴皮的事,現在論功行賞,他的功勞反而比我們大,這是什麽原因呢?”高祖為了折服群臣,便打了個比方說:“你們應該知道打獵的事吧?在打獵時,追趕捕殺野獸的雖然是獵犬,但發現獵物的蹤跡,放獵犬出去追捕獵物的,卻是人。捕殺獵物的是狗,役使狗的卻是人。狗的功勞怎麽能跟人比呢。你們雖然有攻城野戰、斬將奪旗的大功,也隻不過是獵犬追捕野獸而已。蕭何則居中調度、籌劃,使諸將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像狩獵的人發現野獸的蹤跡一樣,這是人一樣的功勞,你們又怎麽能與他相比呢?”群臣聽完高帝的話,才知道自己的功勞不如蕭何,沒有人再議論蕭何的功勞了,蕭何毫無疑問地成為漢初第一功臣。這是因為蕭何善於用人,而諸將則是為人所用。用人的人功勞雖大,但不容易看見,為人所用的人,功勞雖小,但容易看見。如果不是高祖以打獵的事做比喻,是很難讓諸臣心服口服的。這是後世論功行賞的準繩。

【原文】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洛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偶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上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有故怨,數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趨丞相、禦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張居正講評:蕭何、曹參等功勳卓著的二十餘人被封為侯以後,其餘諸將,因各人的功勞大小紛爭不斷,沒能馬上得到封賞。一天,高祖在洛陽南宮中遊玩時,從閣上望見諸將們三三兩兩的到洛水邊的沙地上商量什麽事。高祖心中有些納悶,不知道他們在聊些什麽,便問左右的人:“諸將們在背後都討論些什麽問題?”留侯張良回答說:“陛下出身布衣,家境貧寒,在這些將領的輔佐下,東征西戰,才取得了天下。現在你已經貴為天子,在替天行道,賞賜有功的人,懲罰犯罪的人的時候,不應該摻雜自己的喜怒好惡,這樣才能讓大家信服。前次所封的人,雖然都功勳卓著,但他們都是你的親信,其餘有功的人都還沒有得到封賞;所誅殺的人大都是與你素有怨恨的人,他們未必就都該處死。諸將們因此心懷疑慮,擔心不但得不到封賞,反而會被處死,所以聚在一起商量反叛。”高祖聽了張良的話,非常憂慮,便問張良說:“現在諸將心懷疑慮,人人自危,怎麽可以使他們安心?”張良回答說:“請問陛下誰是你平日裏最憎恨的人,並且群臣也都知道你最恨的就是他?”高祖說:“諸將中的雍齒與我有舊怨,我曾命他鎮守豐邑,他卻背叛我投降了魏,後來又屢次冒犯我,我極其討厭他,很想殺了他,但因他在再次歸附我後屢立戰功,所以不忍殺他。這一點大臣們都清楚。”張良說:“既然如此,就請陛下首先封賞雍齒,諸將見陛下你隻計功勞不計前嫌,雖然沒有及時得到封賞,他們仍會安心任事,不再疑慮。”高帝聽從他的建議,立刻大宴群臣,在宴會上封雍齒為什方侯,同時催促丞相、禦史盡快評定好諸將們的功勞大小,以便封賞。諸將們自然歡欣鼓舞,相互轉告說:“這個雍齒跟陛下有過節,現在都能論功行賞,封為侯,像我們這些與雍齒一樣於國有功,於主上又沒有過節的人,加官進爵,得到封賞是遲早的事,沒什麽憂慮的。”高祖初定天下,諸將心懷疑慮,一旦處置失措,立刻變生肘腋,為患非小啊。幸好及時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封賞雍齒,諸將自然心安了。這與諸將叛亂後,派兵剿滅,省事多了!由此可見防患當於未然,而隻有公正才能使天下人信服。

【原文】 帝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叔孫通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二者,因時勢、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願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張居正講評:高祖平定天下後,因為秦代的禮儀製度、法令過於煩瑣,便一概廢除,一切從簡。然而,當時戰爭剛剛結束,朝廷大臣都是武將出身,不知尊卑禮儀。舉行宴會時,彼此之間爭功不休,有的喝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出寶劍去砍宮殿中的柱子。高祖看了這些情況,心裏非常厭惡。於是博士叔孫通便上奏說:“我聽說在亂世需要的是強兵猛將,天下平定後需要的是精通儒學的儒生。如果要攻城略地,爭霸天下,這不是儒生們所能辦到的;但要施行禮法,保守基業,則非儒生不能辦到了。現在,尊卑不分,人心放肆、懈怠,不知禮法,這可不是保守國家基業的方法。我願意召集魯國的儒生,與我的弟子數十人一起製訂朝廷的禮儀製度,使群臣知道上下尊卑之分,如此人們自然敬畏朝廷。”高帝說:“現在推行古代的禮法恐怕有些難度吧。”叔孫通回答說:“以前五帝統治時期,他們統治天下的時間不同,製作的樂章也不一樣。比方說少昊製作樂章《大淵》、顓頊作樂章《六莖》、帝嚳製作樂章《六英》、堯製作樂章《大章》、舜製作樂章《大韶》,這就是五帝製作的樂章不一樣的情況。三王生活的時代又不一樣,所推行的禮法也不一樣。比方說,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質、周代崇尚文,這便是三王之間禮法的不同。這是因為禮法、樂章應當根據形勢而變法,太過就刪,太少則補。最初它們都根據社會民情製訂的,並非強人所難的事。我願意博采先代禮法,斟酌古今時代的不一樣,製定本朝禮法 。”高祖同意了他的建議,說:“你可以試試看,務必以簡單為原則,使人容易記住,又要考慮現實的可行性。”孔子曾說:“以禮法治理國家,何難之有。”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以禮節相待,國家遂至於大亂。但那些庸俗的儒生,根本不知道製訂禮節的目的,喜歡以古代的事情來非議現在事情,好高騖遠,高談闊論,因而使君主苦不堪言,非常討厭。叔孫通製訂禮儀能夠根據當代社會的實際情況有所修改,也算是知道禮法的根本了。

【原文】 七年,冬十月,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賀。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莫不振恐肅敬。禮畢,複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無敢

嘩失禮者。於是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

張居正講評:漢朝建立後仍然沿用秦朝的曆法,以十月為一年的開始,舉行朝賀大禮。高帝又聽從叔孫通的建議,製訂朝廷禮儀。到高帝七年十月,長樂宮建成,正逢諸侯群臣前來朝賀,便按照叔孫通製訂的禮儀舉行朝會。上自諸侯王大臣,下至六百石,都按預先排好的次序進入大殿,行朝賀禮,神情莫不莊嚴肅穆,都一一按照禮法行動。朝賀結束後,又在大殿上舉行宴會,在坐的諸侯群臣都俯身低首,不敢仰視,都按照品級尊卑,依次上前向高祖慶賀,沒有僭越的。從上朝到宴會結束,沒有人喧嘩失禮。於是,高祖撫掌歎息說:“我在位七年,到今天才知道皇帝是如此的尊貴啊。”隨即便任命叔孫通為掌管禮儀的太常,使他專門負責朝廷中與禮儀相關的事。漢朝的禮儀製度,最初都是由叔孫通創製的。但他所創製的製度,都是按照高祖的要求製定的,因而禮法的精神雖在,但在形式上已經簡略多了。後人多因此而譏諷叔孫通所製訂的這些製度,認為太多鄙野。

【原文】 陸賈時時前說稱《詩》《書》,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帝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夭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帝未嚐不稱善,號其書曰《新語》。

張居正講評:高帝平定天下後,大臣陸賈時常在高帝麵前提到《詩經》《尚書》上的話。高帝一向都不喜歡《詩經》《尚書》,便罵陸賈說:“我騎在馬上東征西戰,因而才得了天下,那《詩經》《尚書》於我有何用!”陸賈回答說:“亂世當然需要用武力去統一,但平定天下後,治理國家就必須得用文了。馬上雖能得天下,馬上還可以治理天下嗎?以前,湯放逐桀、武王討伐紂,都是使用武力討伐大逆不道而取得天下。取得之後,他們便整肅朝綱,製作禮樂,用文以保守天下,所以才能江山穩固,傳承數百年。可見文武並用,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不二法寶,怎麽能拋棄《詩經》《尚書》而不用呢!”高帝認同了陸賈的話後,便命陸賈作一篇文章論述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漢朝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先代各國興亡的原因。於是,陸賈便敘述先代各國興亡的故事,寫成《新語》十二篇。每上奏一篇,高帝都認為很好接納了,並以這些話他從來沒有聽說過,便為這本書取名為《新語》。他不知道陸賈所說的這些道理,都出自《詩經》《尚書》,根本沒有什麽創新。高帝雖然不尊奉《詩經》《尚書》,但其雄才大略,實是曠代英主,其所作所為與《詩經》《尚書》所包含的道理暗合。當時自稱為儒生的,都是迂腐而不切實際的人,泥古不化,所尊奉的都是《詩經》《尚書》中的糟粕。所以高帝動輒謾罵,甚至將尿灑在他們的帽子裏麵。隻有陸賈通達時變,議論通俗,所以高帝認同了他的言論。然而陸賈並不算真正的儒者,書中包含了大量的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言論,對於帝王的倫理大法,根本沒有提到。如果高帝能夠多加學習儒學,而又有真正的大儒輔佐,那麽他的功業不可限量!

【原文】 上從破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張良諫不聽。叔孫通諫曰:“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帝曰:“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戲乎!”時大臣固爭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趙王,乃止不立。

張居正講評:高帝時常打算廢黜太子劉盈,而立寵妃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自從平定黥布的叛亂班師回朝後,高帝疾病漸漸加重,開始為身後事考慮,越發的想重新冊立太子了。就算是像張良這樣的親信大臣向他進諫,說不能這樣做,也聽不進去,此時太子時時處在將要被廢的陰霾中。於是,太子太傅叔孫通冒死進諫,說道:“春秋時期,晉獻公有太子申生非常賢能,後來他所寵愛的驪姬生下來少子奚齊。於是,獻公聽信了驪姬的讒言,廢黜了太子申生,而立奚齊為太子。獻公死後,奚齊為大臣裏克所殺,晉國因此大亂了數十年,到晉文公即位後才穩定下來。秦始皇也因為沒有早一點立長子扶蘇為太子,反而讓他到邊疆地區監察蒙恬,以致自己死後,奸臣趙高詐傳遺詔,令扶蘇自盡,立少子胡亥為帝,秦國於是滅亡,宗廟斷絕。這都是陛下親眼所見的,當以此為鑒。現在,太子仁德,天下聞名,也沒犯什麽錯誤,如果無故廢黜,我擔心天下人心不穩,生出什麽變故,而奚齊、胡亥的前車之鑒要發生在今日了。陛下如果打定主意要廢長立幼,我不忍心再看見天下離亂,願意先死在陛下麵前。”高帝說道:“廢黜太子隻是一句戲言,當不得真的。”叔孫通回答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動,天下自然震動,怎麽能拿天下開玩笑呢!”高帝聽完叔孫通的話,心中感動。當時許多大臣都反對廢太子,於是高帝明白群臣都不擁戴趙王,立他為太子將來恐生變故,便打消了這個想法,太子遂轉危為安,這都是叔孫通冒死進諫的結果。叔孫通曾在秦的朝廷任職,每每議論朝政時,他都明哲保身;現在任職漢朝,卻能冒死力諫,鞏固了太子地位。由此可見,人臣的忠直與奸佞,與君主的賢愚關係很大啊。《新語》說“君主聖明,臣子才能忠直”,是很有道理的。

【原文】 呂後問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知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複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乃所知也。”

【原文】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製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模弘遠矣。

張居正講評:這一段是史臣總敘高祖的故事。說高祖一開始以馬上得天下而馬上治天下,不尊奉《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也不學習文學之事。但他天資聰慧,遇事喜歡與人謀劃,善於接受人的建議。就算是看守宮門的小兵,也能一見如故。人們都受到他的恩德,無不心懷感激。起初,他見百姓已苦於秦的嚴刑酷法很久了,便順應民心,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償命,傷人及盜竊受到相應的懲罰。天下統一後,三章太過簡略,不足以懲罰奸邪,便讓蕭何製訂律令,作成漢律九章;又讓韓信申明軍法;讓張蒼製定各項法律的具體實施細則;讓叔孫通創立各項禮法。又大封功臣,賜予他們丹書鐵券,共同盟誓山河永固,並將誓約藏在宗廟裏。高祖建立國家時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的。高祖雖然隻在位了十二年,但有漢一代各項製度的框架,在他在位期間已經建立起來了,後世隻是在這框架的基礎上小修小補而已。漢朝四百年的基業,在高祖時就已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① 霸上,是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

. 組,是印綬。

③ 父老,是百姓中年紀較大的。

④ 豪傑,是地方的好漢。

⑤ 案堵,是像牆壁一樣安定不遷動的意思。

⑥ 三秦,是指項羽將原來秦國統治的地方分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建立了三個諸侯國,稱為三秦。

⑦ 南鄭,是地名,即今陝西漢中南鄭縣。

⑧ 亡,是逃走。

⑨ 平陰津,是黃河上的渡口,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

. 新城,是洛陽縣屬下一個鄉的名字。

. 三老,是掌管一鄉教化的人,一般由當地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人擔任。

. 三河,是指河南、河東、河內。

. 骨鯁,是剛直不順人意,就像骨頭卡在人的喉嚨裏一般。

. 反間,是通過捏造事實使敵人內部不和。

. 道引,古代的一種保健方法。

. 剖,是分;符,與後代的賞功鐵卷相類似。兩塊相合,一塊賜與功臣,一塊藏在內府存檔,所以叫作剖符。

. 徹,通的意思,以其爵位可以上通天子,因而稱為徹侯。

. 酂,是縣名,漢代屬於南陽郡,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

. 六百石,是漢朝官吏的等級,位在比千石下。

. 法酒,古代朝廷舉行大禮時的酒宴,因為進酒時,要按照禮節來而得名。

. 上壽,是獻酒祝壽。

. 乃公,是高帝的自稱。

※.惠 帝

名盈,乃高祖之長子,在位七年,諡曰孝惠。漢家世世稱孝,謂能世守先業之故也。

【原文】 帝怪相國不治事,參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參為相國三年,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張居正講評:惠帝即位之初,曹參代替蕭何為丞相,凡事都按照蕭何所製定的原則辦,沒有什麽改變。惠帝見曹參如此辦事,心中狐疑,便問他:“你作為宰相,天下有這許多的事,你怎麽都不管呢?”曹參回答說:“陛下覺得自己的才智與高祖比起來怎麽樣?”惠帝說:“我怎麽敢與先帝相比呢。”曹參又問:“陛下覺得臣的才能與前任宰相蕭何比起來怎麽樣?”惠帝說:“你似乎不如蕭何。”曹參便說:“陛下說得很實在,陛下你的才能趕不上高帝,我與蕭何也相差很遠。高祖英明神武,蕭何才德兼備,他們以布衣之身起兵反秦,平定天下。東征西伐,經曆過多少人情事變;精思慎審,才製定了這些法令。現在律法完備,無可更改,安享成法就成了。陛下垂拱而治,臣等奉公守法,一一遵循成法,使它不至於廢墜就成了,何必要去多事而改弦更張呢。”於是,惠帝認同了曹參的話,不再狐疑他。曹參為相國三年,海內承平,百姓安居樂業,民間做成歌謠說道:“蕭何為法,較若畫一。”這是說蕭何製定的法度,簡單而明了,很少整齊。“曹參代之,守而勿失。”曹參繼任為宰相後,謹守他的法度,沒有什麽改變的。“載其清淨,民以寧一。”清淨無為而治,使百姓有法律遵守,天下自然安寧。然而,當時天下剛剛平定,又正值高祖、蕭何開國之初,紀綱法度,都已經製定得很完備。曹參作為宰相,隻需要謹守成法,與民休息就成了,這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決定的,不得不這樣。如果天下承平日久,人心懈怠,法度廢弛,那就該有所作為,整頓綱紀,這才是久安長治之道。如果不知道審時度勢,因循守舊,而以曹參的故事為借口,國家必然混亂。為君為臣的應該知道這個道理。

張居正講評:惠帝駕崩後,太後呂雉臨朝稱製聽政,並改當年為稱製元年。這一年冬天,她打算冊封呂姓子弟為諸侯王,又擔心大臣們不同意,便先向右丞相王陵試探。王陵回答說:“以前高帝在世,曾與群臣殺白馬而立盟誓說:‘後來如果有非劉姓子弟而被封為諸侯王的,便是亂臣賊子,天下人皆可興兵討伐。’高帝有這樣的盟誓,現在要冊封呂姓為諸侯王不是違背了盟約嗎?我認為不可以。”呂太後聽完王陵的回答,心中很不高興,又試探左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的意見。這兩人知道呂後已經打定主意要冊封諸呂,就算反對也是於事無補,便推托道:“高帝平定天下,封劉氏子弟為諸侯王;現在太後臨朝稱製,封呂氏子弟為諸侯王,都封的是同姓有什麽不可以的呢?”呂太後見二人支持自己的意見,很高興。下朝以後,王陵便怪責陳平、周勃說道:“高帝曾歃血為盟說:‘非劉氏子弟而封為諸侯王的,天下人都可起兵攻擊。’當時你們也是在場的吧!現在高帝去世不久,盟誓時塗在嘴唇上的血還未幹,誓言猶在耳邊回響,怎麽忍心背棄盟約,支持太後的意思,分封諸呂為王呢?你們如此的屈意阿附太後,將來你們有何麵目去見地下的高帝啊?”陳平、周勃回答說:“現在,在朝堂上據理力爭,我兩人不如你;到後來用計策、誅僭越,保全江山社稷,安定劉氏宗族,那時恐怕你就不如我們了。”王陵知道他們兩人自有計較,並不是阿意奉承呂後,便不再說了。這三人的表現雖不一樣,但他們對劉氏的忠心則是一樣的。王陵守正不阿,陳平足智多謀,周勃安定劉氏江山,高帝在生前就已經看明白了。當諸呂專權時,如果不是這三人,則漢朝的江山危險了!因而君主如果為子孫後代計較,當選擇賢臣輔佐他們,這才是守成的道理。

【原文】 陳平患諸呂,力不能製,恐禍及己,嚐燕居深念。陸賈往,直入坐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則士豫附;士豫附,則天下雖有變,權不分。君何不**太尉?”平用其計。兩人深相結,呂氏謀益衰。

注釋:

① 盟,是盟誓。

. 太尉,漢朝三公之一,為武官之首,掌管天下兵馬。

③ 歃血,是盟誓時取犧牲的血塗在嘴唇上,一起發誓,以堅定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