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1)
北魏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2)闕(3)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4)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5),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6),暮到江陵(7),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8)。絕(9)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10)其間,清榮峻茂(11),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12)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賞析
作者簡介見《華山》。
這是一篇明麗清新的山水散文,寫出了長江三峽雄偉險峻的形勢、富有特色的四季風光,從重岩疊嶂的群山到隱天蔽日的樹木,再到綠潭飛瀑、猿嘯空穀,呈現出千裏江山圖中一幀壯麗奇秀的水墨畫。作者敘述嚴謹,井然有序,用語講究言簡意賅,富有美感。
自古至今,描寫三峽風景的文字很多,可是總體來看,這篇還是其中的典範之作,雖然曆經千年,今天讀起來,眼前呈現的依舊是詩仙筆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絕世奇景。
(1) 三峽:重慶市至湖北省間的瞿塘峽、西陵峽和巫峽的總稱。
(2) 略無:毫無。
(3) 闕:同“缺”,空隙、缺口。
(4) 亭午:正午。亭,正。
(5) 襄陵:指水漫上山陵。《尚書·堯典》:“****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6) 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慶奉節東瞿塘峽口。
(7) 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荊州江陵區。
(8)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流中倒映出兩岸景物的影子。
(10) 飛漱:飛速地往下衝**。漱:衝**。
(11) 清榮峻茂:水清山峻,草木茂盛。
(12) 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