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1)記
唐
韓愈
太原王宏中(2)在連州,與學佛人景常、元慧者遊。異日,從二人者,行於其居之後,丘荒之間,上高而望,得異處焉。斬茅而嘉樹列,發石而清泉激,輦糞壤(3),燔椔翳(4),卻立而視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5)成穀,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若有鬼神異物,陰來相之。自是宏中與二人者,晨往而夕忘歸焉,乃立屋以避風雨寒暑。
既成,愈請名之。其丘曰“俟德(6)之丘”,蔽於古而顯於今,有俟之道也。其石穀曰“謙受之穀”,瀑曰“振(7)鷺之瀑”,穀言德,瀑言容也。其土穀(8)曰“黃金之穀”,瀑曰“秩秩之瀑(9)”,穀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誌其入時也。池曰“君子之池”,虛(10)以鍾(11)其美,盈以出其惡也。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詩》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於是州民之老,聞而相與觀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經營於其側者相接也,而莫直(12)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遺其人乎?”
宏中自吏部貶秩而來,次其道途所經:自藍田入商洛(13),涉淅湍(14),臨漢水,升峴首(15),以望方城(16),出荊門,下岷江,過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嶺。猿狖(17)所家,魚龍所宮,極幽遐瑰詭(18)之觀,宜其於山水飫(19)聞而厭(20)見也。今其意乃若不足。傳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宏中之德與其所好,可謂協矣。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於天朝(21)也不遠矣。遂刻石以記。
賞析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早孤,由兄嫂撫養。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監察禦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韓愈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韓愈反對六朝以來的文風,倡導散文,被後世古文家所宗,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這是一篇題記,開頭記述了燕喜亭選址建造的過程,對周邊景致的描繪頗為動人:“斬茅而嘉樹列,發石而清泉激……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穀,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不起眼的地方經過一番整理,轉眼之間變成了一個清幽宜人的所在。接下來作者濃墨重彩地敘述了自己對燕喜亭和不同景物的命名,逐一列舉,明白曉暢。古典故實之間透著作者對主人才器品德的讚賞和期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與之協同的情懷。全文駢散結合,句式錯落有致,古典今情融合無間,耐人尋味。
(1) 燕喜亭:遺址在今廣東連州城北山上。
(2) 王宏中:即王仲舒,字弘中,太原人,貞元十年(794)進士,任右拾遺,後官至江南西道觀察使。
(3) 輦糞壤:運走汙穢之物。
(4) 燔椔翳(fán zī yì):焚燒枯死、倒下的雜樹。
(5) 呀(xiā)然:裂開的樣子。
(6) 俟(sì)德:具有耐心等待的道德修養。
(7) 振:展翅飛翔。
(8) 土穀:沃土形成的穀地,土壤肥沃,適於耕種。
(9) 秩秩之瀑:瀑布秩序井然。
(10) 虛:指池子容量大,文章比喻主人有君子之器量。
(11) 鍾:聚積,集中。
(12) 直:通“值”,意為相當。
(13) 商洛:商洛山。
(14) 淅(xī)湍(tuān):水名,淅指淅水,湍指湍水,均在今河南省鄧州市。
(15) 峴(xiàn)首:峴山之頂,在湖北襄陽南。
(16) 方城:春秋時期楚國北部的城,範圍自今河南省方城縣至鄧州市。
(17) 狖(yòu):猿類動物,黑色長尾猿。
(18) 幽遐瑰詭:指幽僻荒遠之處奇異瑰麗的景物。
(19) 飫(yù):飽。
(20) 厭:即“饜”,飽。
(21) 羽儀於天朝:回到朝廷做官,為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