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1)

元結

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3)兩岸,悉皆怪石,欹嵌(4)盤屈,不可名狀(5)。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6)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7)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8),俾(9)為亭宇(10)。植鬆與桂,兼之(11)香草,以裨(12)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賞析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元結少時不羈,十七歲師從元德秀學文,天寶十二載(753)進士及第。安史之亂中,曾率族人避難於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唐肅宗召其進京問策,元結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後奉命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唐代宗時,任道州刺史。大曆七年(772)卒於長安,贈禮部侍郎。明人輯有《元次山文集》。

本文是一篇簡短精致的題記,開頭就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很簡單的幾句話,就把小溪附近的環境寫得潔淨清幽,引人入勝。在不為人注意的地方,居然怪石流水兼有,緩流急湍具備,加上周圍繁茂成蔭的樹木,作者很準確地抓住了四周景物的主要特點,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使得小溪的整體情境躍然紙上。

後麵作者還寫了由小溪引起的感慨:“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展現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隱逸情懷。作者還對小溪做了修整,建亭宇、種香草,並刻石敘述來曆,昭示將來。

(1) 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道州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古以東為左,西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 營溪:謂營水,源出今湖南寧遠,西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西入湘水。

(3) 抵:擊拍。

(4) 敧嵌(qī qiàn):石塊錯斜嵌插溪岸的樣子。

(5) 名狀:描述它們的狀態。

(6)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隱者和歸隱的官宦。

(7) 置州:謂唐朝設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設置南營州,太宗貞觀八年(634)改為道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設江華郡,肅宗乾元元年(758)複稱道州。

(8) 疏鑿蕪穢: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

(9) 俾(bǐ):使。

(10) 亭宇:亭子、房屋。

(11) 兼之:並且在這裏種植。

(12) 裨(bì):補助,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