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1)

李白

海客談瀛洲(2),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3),勢拔五嶽掩赤城(4)。

天台(5)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6)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8)水**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9),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10)。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11)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12)兮欲雨,水澹澹(13)兮生煙。

列缺(14)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15)石扇 (16),訇然(17)中開。

青冥(18)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19)。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20)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21)青崖(22)間,須(23)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城附近),李白在那裏出生。幼年時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二十五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失敗牽累而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困頓,病死於當塗。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高妙清逸,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世稱其為“詩仙”。有《李太白集》。

這首記述夢遊天姥山的詩是李白詩歌的代表作之一,它屬於唐代流行一時的遊仙詩。天寶三載(744),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仕途上遭遇重大挫折。離開長安後,李白和杜甫、高適同遊中原大地,訪道求仙,終無所獲,在山東落腳,一段時間之後再次踏上漫遊旅程。這首詩就是他離開山東時所作。

全詩第一句就介紹了求仙之旅的無果而終—“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然後把希望寄托於“或可睹”的天姥山。李白浪漫新奇的思緒在這一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夢境中穿越時空,來到了千裏之外的吳越大地,追尋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故址、足跡,穿著舉世聞名的謝公屐,登臨天姥山,放飛自我,縱橫馳騁,天上的神仙也駕著飛鸞陪著他縱情山水,來一輪無拘無束的逍遙遊,給鬱悶壓抑的內心世界做一次充分的釋放。

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並不是在寫科幻,對仙山幻境虛無縹緲的描述中依然貫穿著現實帶給他的無盡感傷、難解心結—“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全詩內容豐富曲折,想象富於奇譎,藝術形象輝煌流麗,炫酷多姿,帶著十足的詩仙氣質。

(1) 天姥(mǔ)山:位於浙江新昌東邊。

(2) 瀛洲:傳說中東海的三座仙山之一。

(3) 橫:直插。

(4) 赤城:山名,位於浙江天台縣西北。

(5) 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天台縣北部。

(6) 鏡湖:又名鑒湖,在浙江紹興南邊。

(7)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邊。

(8) 淥(lù):一作“綠”。

(9) 謝公屐(jī):謝靈運穿的特製的木屐,屐底裝有活動的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見《南史·謝靈運傳》。

(10) 天雞: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樹叫桃都,樹枝綿延三千裏,樹上棲有天雞,每當太陽初升,照到這棵樹上,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都跟著它叫。見《述異記》。

(11) 殷:這裏用作動詞,震響。

(12) 青青:黑沉沉的。

(13) 澹澹:波浪起伏、流水迂回的樣子。

(14) 列缺:指閃電。

(15)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16)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17) 訇(hōng)然:形容聲音很大。

(18) 青冥:指天空。

(19) 金銀台:金銀鑄成的宮闕,神仙居住的地方。

(20) 悸:心跳。

(21) 白鹿:傳說神仙或隱士多騎白鹿。

(22) 青崖:青山。

(23) 須: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