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華為的第一個“增長飛輪”
做代理盡管賺錢容易,但是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進出口政策的限製,以及來自原廠的各種風險,使得“一切以客戶為核心”很難執行下去。
由於產品供不應求,香港的原廠經常發不出貨;代理沒有技術能力,當產品出了問題,無法及時修理;在備板、備件等方麵原廠也不給代理商提供支持,使華為公司在為客戶服務時非常被動。
任正非意識到,沒有自己的產品,沒有自主研發,所謂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就是一句空話。當時的任正非已深受產品、客戶、訂單、公司的現金流、公司的命運都卡在別人手上的痛苦。
對於許多公司的決策者來說,如果供貨受製於人,就要更加努力地與對方搞好關係。但是對於任正非來說,也許《毛澤東選集》讀多了,深受那種自力更生的精神的感染,他決定自己來。
被別人卡脖子,對任正非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事情,必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哪怕再苦又何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是華為一步步從小公司成長到今天最根本的驅動力。
為了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必須自主研發。但是自主研發談何容易。當時的華為一沒技術,二沒人才,從哪裏開始呢?
答案是從最簡單的組裝開始。
華為最初的“研發”,說白了就是DIY交換機。當時郵電部下麵好幾家國營單位都已在生產單位用小交換機,華為第一款打著華為品牌的產品叫BH01,這其實是從某國營單位買散件自行組裝、做包裝、寫說明書,然後打華為品牌的產品。
BH01隻是一個24口的用戶交換機,屬於低端機,這使市場很受限,隻能在小型的醫院、礦山使用。而且當時的華為也做不到買斷,也有很多其他商家做同樣的組裝生意。隻能說是華為的BH01和別家的BH01同時在市場上銷售。
都是一樣的機器,華為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呢?
既然產品上沒有特色,那就在服務上做出特色,用服務來打造品牌。
比起直接代理成品,用散件組裝除了可以降低成本之外,另一大好處是自己可以控製設備的備件,這在提升對客戶的技術響應度和服務質量方麵大有優勢。
低價加優質服務,華為的品牌形象就這樣樹立起來了。
自有品牌就不用像做代理商那樣,還需要花錢買代理權,還要提前半年以上打訂金去訂貨。反過來,可以在全國發展自己的代理,收代理費,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資金發更大的訂單,從而壓低進貨價格。
華為隻邁出了這小小的一步,馬上就打造出了一個增長飛輪。
圖2 增長飛輪
增長飛輪一轉動起來,很快就形成了華為的優勢,華為生產的BH01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由於出貨量太大,華為買的散件也被斷了貨源。華為麵臨收了客戶的錢,卻沒有貨可發的窘境。
僅僅過了不到一年,華為又被“逼上梁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突破自主研發,實現自主控製生產,控製產品,否則客戶追上門來要貨要退款,公司就會麵臨斷流及關門的危險。
1990年,華為公司開始進行第一次逆向開發。也就是照著BH01的電路和軟件,自行設計電路並開發配套軟件。逆向開發也是中國大部分工業門類的起步之道。
為了給客戶以延續性的印象,這款逆向開發的交換機型號叫BH03,也是從24口開始做。從客戶的角度看,隻是換了個更漂亮的機殼,別的功能差不多。但BH03裏麵的每塊電路板的設計和話務台軟件的研發,都是出自華為自有研發團隊之手。
當時華為的研發團隊是什麽情況呢?一共隻有6個人,他們一邊要負責電路板的設計,一邊要負責全部軟件程序的編寫,還要進行整機的調試。從外麵加工回來的電路板上,有上千個焊點,工程師們用放大鏡憑借肉眼一個一個地檢查,有沒有虛焊、漏焊或連焊。交換機的性能檢測也完全依靠人工進行,遇到大話務量這一項的測試,就把包括任正非在內的全公司的人都叫到一塊,一人兩部話機,大家同時拿起聽筒進行測試。
如果按照現在的眼光看,這簡直“山寨”到不能再“山寨”了。但是對於華為來說意義重大,相當於新兵上戰場開了第一槍,以後對於研發這事就不再覺得高不可攀了。
一台BH03用戶交換機的市場售價為100萬元,全部是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下完成調試,再由公司其他人貼標簽和包裝,在華為公司的辦公室裏出貨的。那時華為公司的辦公室既叫實驗室,也叫生產部,公司也沒有專門的研發部,隻有項目組。由於持續幾個月白天黑夜地幹,吃、住、睡全在公司,工程師們連外麵是刮風下雨都不知道。一位工程師在BH03研製成功之時,由於勞累過度,眼角膜都累壞了,不得不住院動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