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任正非的無奈創業
今天的華為公司早已被看作自主研發的代表,民族工業的象征,但是它的最初麵貌,按照當時的說法是“倒爺”。
不僅是倒爺,而且是“三無”皮包型倒爺,因為任正非早年無資源、無技術、無市場,連創業的啟動資金2.1萬元,都是找幾個朋友湊的,無非是看什麽掙錢倒騰什麽。最初甚至倒賣過火災報警器。
至於為什麽如此“一切向錢看”,任正非也是有苦難言。他本來是鐵道兵某研究所副所長,原打算捧著鐵飯碗直到退休,誰知一紙“大裁軍”通告,他成了百萬複員軍人中的一員。他轉業成為南油集團的一名幹部。
任正非受過良好的教育,憑借聰明的頭腦、踏實肯幹的精神,在那個年代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很快受到領導賞識,做到了分公司總經理的位置。然而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剛上任沒多久就被人騙了200萬元貨款。那時普通人工資也就幾十塊,200萬元已經是天文數字了。因此,他隻能引咎辭職。
那一年,他43歲。
對於今天的大部分職場人士來說,四十多歲正是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很多人已經是有車有房,享受高薪假期。然而任正非當時卻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他的前半生都在體製內度過,卻因為被騙汙點再也無法回到體製內。他壓力很大,上有年邁的父母要贍養,下有一子一女,還有六個年幼的兄弟姐妹需要他幫襯。
與別人下海創業為了掙錢不同,任正非創業是被逼上梁山,首先是為了活下去。
按照這段經曆推測,任正非的心裏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實了這樣的推測。
任正非總是強調華為危機重重。2000年華為以銷售額220億元,利潤29億元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他卻寫下《華為的冬天》,大談危機和失敗。任正非還在許多不同場合說,華為距離破產永遠隻有三個月,甚至連華為官方授權的企業傳記名字也叫《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正是這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精神,使得華為總是保持著進取,毫不懈怠的姿態,這也是華為始終強調“奮鬥者精神”的起點。
在創業初期,任正非也經曆過一陣短暫的迷茫期,隨波逐流,見利潤就去賺。“華為”這個名字雖然表露出“中華有為”的美好期望,但當時隻不過是一家沒什麽競爭力的皮包公司。一個偶然的機會,任正非經由遼寧省農話處一位處長的介紹,開始代理香港鴻年公司的用戶交換機產品(即單位裏轉分機的小交換機),第一次接觸到了通信這個行業。
當時中國市場對電話通信的巨大需求,讓任正非在短短的三四年間,就積累了幾百萬的資金,並在全國建立起近十個銷售辦事處。
由於倒賣小交換機這事基本沒什麽技術含量,利潤又如此豐厚,因此許多下海經商的人紛紛投入這一行業,僅深圳一地一個月之間就湧現出幾百家競爭對手。
代理銷售是一種主要憑關係、價格、服務,而沒有自身技術差異化可講的行當,任正非曾任部隊研究所副所長,到南油公司也做到了分公司總經理。創立華為公司後,這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不得不放下臉麵,親自跑市場,“卑躬屈膝”地上門推銷。
想想看,這麽一個久居高位的人要跑到各地的偏遠郵電局去俯身低頭給客戶說好話,沒有點兒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本色,是很難堅持下來的。這段經曆也給華為打下了深重的“銷售為王”“尊重市場”的基因。
任正非在公司的講話中多次提到“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大家對客戶再好一點,大家對客戶的服務再好一點,客戶給大家的訂單就會多一點”。
也正是因為濃厚的銷售基因,後來的華為再怎麽強調技術,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傾聽客戶的聲音,以客戶需求為核心,避免了技術公司常見的“為了創新而創新”“性能過度”等嚴重錯誤。這種錯誤,在另一家以創新聞名的公司——蘋果公司的曆史上比比皆是。
2001年,華為已經成為跨國大公司,任正非也成了中國IT界的“教父”。一次在公司見客戶時,任正非一進門,屋裏的省局移動公司局長、副局長一行人齊刷刷地站起來鼓掌,任正非很不習慣地擺擺手,憨厚地說:“你們是客戶,我應該向你們起立,給你們鼓掌。”
任何一家公司都知道“客戶是上帝”,但是真正能做到“一切以客戶為核心”的,真是鳳毛麟角。那時華為的產品宣傳資料是一本紅皮的冊子,上麵印刷的宣傳口號非常有特點。
一段是封底上的宣傳口號:“到農村去,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另一段話是:“凡購買華為產品,可以無條件退貨,退貨的客人和購貨的客人一樣受歡迎。”
後一段話看似是完全的商業用語,但是在當時那個“賣方為王”的市場形勢下,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極為難能可貴。
如果在中國企業家中找出學習毛澤東思想的標兵,任正非當仁不讓應當排在第一位。華為三十年的發展曆程,就是毛澤東思想與商業實踐結合的生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