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公司也有大夢想

BH03的成功給了任正非莫大的信心,他做了個重大的決定:華為將全力以赴進行自主研發。其中一個重要標誌是1991年華為成立了“ASIC設計中心”,專門負責設計“專用集成電路”。

今天中國在手機行業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這麽多中國手機廠商,隻有華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機芯片。中興事件讓中國廠商看到了擁有自主芯片的重要性,紛紛布局集成電路產業,然而華為早在三十年前的創業初期,就已經開始布局了。

華為芯片來自海思半導體,英文為“Hi-Silicon”,是Huawei-Sicilcon的縮寫,意為華為的半導體,它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華為“ASIC設計中心”。ASIC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縮寫,是一種為專門目的而設計的集成電路。

芯片是通信設備最底層、最核心的器件,從芯片做起,這體現了任正非1994年的豪言“十年後,華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絕不是吹噓而已,而是心裏真這麽想。當然了,這句話當初估計隻有任老板自己相信。員工聽到這話,估計大都在心裏無奈地搖搖頭,我們老板又說瘋話了。

這可真是印證了二十年後馬雲的名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前文提到,任正非特別缺乏安全感,這固然使得華為始終保持進取不懈怠,但這樣的心理往往也會使人選擇穩妥,避免冒險。

通信行業的發展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如果研發失敗可能造成巨大的財務損失,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特別是在早期,由於中外巨大的技術差距和財力差距,中國公司即使已經是傾家**產搞研發,但是研發投入相比國外巨頭隻是九牛一毛。而且研發出來的成果仍然落後於人,無法投入市場變現,這就意味著後來者要比先行者承受的研發成本高得多。

研發芯片是真正的燒錢行為,對於華為這樣一家剛起步的公司來說,更是背上了難以承受的資金壓力。當時流片一次性的工程費用就要十幾萬美元。20世紀90年代初有外匯管製,外匯額度非常稀缺。在今天看來是小錢,當時任正非可是麵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不得不借高利貸投入研發。他曾站在五層會議室的窗邊說過這樣一段話:“新產品研發不成功,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隻能從這裏跳下去了!”

到底是什麽精神使得任正非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就能夠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地把華為帶上了自主研發之路,完成了從皮包貿易公司到技術公司的華麗轉身?

在華為的發展曆史中,華為不止一次被研發投入逼到牆角,任正非都咬牙挺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