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任正非的工業情懷是如何煉成的 一、“知識就是力量”
任正非出生於貴州安順鎮寧的一個小山村。任正非兄妹七個,加上父母共九人,全家靠父母微薄的工資來生活。1960年前後全國經濟困難,糧食嚴重短缺,那一點點存糧連全家人填飽肚子都不夠。他家當時兩三人合用一條被子,破舊被單下麵鋪的是稻草,生活十分拮據。
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衣服一天天變短,而且孩子們都要讀書,開支很大,每個學期每人交2~3元學費成為任氏夫婦最大的難題。
在青少年時期,任正非並沒有表現出鴻鵠之誌,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到一個白麵饅頭。直到高中畢業,任正非都沒有穿過襯衣,即使炎熱的夏天也是披著厚外套。盡管如此困難,他的父母仍然咬牙支持他們兄弟姐妹完成學業。
考上大學那年,需要自帶被褥,這可難倒了父母。後來母親有了一個主意,那時正趕上學生畢業,母親就撿回畢業學生丟棄的破被單縫縫補補,洗幹淨做好讓他帶上。這條破被單伴隨著任正非度過了五年的大學生活。
任正非的早年生活的艱苦,讓他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華為創建初期,他每天穿著褶皺的衣服跟下屬一起打地鋪,看起來像個生產線上的工人,華為崛起後他偶爾出現在人前,簡單又樸素,看起來像個樸實的農民老頭。即使身為五百強企業的老總,他依然如此,任正非仍然像普通人那樣坐經濟艙,自己打出租車,並習以為常。
也正是因為自身經曆,任正非對於寒門學子的境遇十分關心。1997年,剛剛擺脫生存壓力的華為,向教育部捐獻了2500萬元寒門學子基金。
1967年任正非當時在外地上大學,對很多事不解、困惑。
他的父親對他說:“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以後有能力要幫助弟弟妹妹。”
正是父親的激勵,給任正非指明了方向,一顆浮躁的心最終找到了方向。不管外麵的世界如何紛擾,他硬是不為所動,自學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製的工程技術。他還結交了西安交大的一些老師,那些老師經常給他一些油印的書看。這段時間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任正非知識淵博,見解獨到,他在講話中旁征博引,一針見血,可以略見一斑。任正非對科技的崇拜和敬仰,也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
“知識就是力量”成為任正非一生堅定的信仰,也最終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