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任正非在東北

1968年,任正非從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畢業,入伍當了一名基建工程兵,在部隊整整待了14個年頭,直到1982年轉業。

部隊生活對任正非影響很大,可以說,任正非的性格特征與這段軍旅生涯密切相關。在商海中拚搏幾十年,任正非始終保持一個軍隊幹部雷厲風行的作風,說話直來直去,脾氣暴躁,不留情麵;華為高效的執行力,唱軍歌的傳統,無不打上了軍隊的烙印。

大學期間,任正非沒有荒廢學業,反而刻苦學習了許多知識。在部隊的時候,他憑借紮實的專業知識,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

任正非兩次填補過國家空白,又有技術發明創造,合乎時代需要,一下子成為“標兵”。

華為在1998年前的核心價值觀是科技至上,一半來自任正非父親從小對他的教誨,另一半就來自他在東北的經曆。

隻有理解任正非的這段經曆,才能理解科技至上這一價值觀對於華為的重要意義。

任正非調去遼寧省參建一項工程。進入施工現場時,數十平方公裏之內,沒有一間房屋,任正非和戰友們全部都睡在草地上。幸好是七八月份,還不算太冷。

後來修建了一批土坯房,但是漏風漏水,既不抗凍,也不防風,到了冬天,最低溫度能達到零下28度,這讓在南方長大的任正非吃了許多苦頭。

盡管條件十分艱苦,但是任正非覺得很快樂,因為他可以接觸到世界先進的工業技術和設備。為了搞懂這些現代化設備,他沒日沒夜地看書學習。

在參與工程建設時,需要一種檢驗設備的儀器,當時中國還沒有。一個技術員曾在國外看見過,就給任正非講了下大概是什麽樣子。

沒想到,任正非竟然用數學推導的方式,把儀器的設計給推導出來,並且製作成功了。這個儀器的名字叫“空氣壓力天平”,體積小,重量輕,操作很方便。

雖是一個小發明,但是當時的中國,一點兒小動靜就能帶來極大的鼓舞,證明科學技術是有用的。他的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文匯報》發表了題為《我國第一台空氣壓力天平》的文章,裏麵寫道:“……青年技術員任正非在儀表班戰士的配合下,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計量標準儀器——空氣壓力天平,為我國儀表工業填補了一項空白……這種儀表是最近幾年剛出現的,目前世界上隻有幾個工業發達的國家能製造。”

在東北的這段經曆讓任正非印象深刻,他不僅看到了國內外技術的差距,也親身感受到中國人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

另一方麵,任正非也並不認為有什麽技術是中國人無法掌握的。他的親身經曆告訴他,中國人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一定能夠迎頭趕上。

任正非青少年時期經受了物資短缺的苦難,工作後作為基建工程兵,親身經曆了新中國各項工業化建設。既有親身經曆,又有理論準備,因此他成為一個情懷深厚的工業人。

時代大潮也很快將任正非推到了改革開放的第一線,而那時的任正非還略顯青澀懵懂,因此在大潮中嗆幾口水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