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華為的戰略杠杆
任正非在1994年能說出“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可以說是堪比“隆中對”的戰略預測,早在那時,他已經設想中國在美歐相爭的背景下崛起的情景。華為公司數十年如一日,數千人的研發團隊前赴後繼地衝擊同一個城牆口,這種專注世所罕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深圳被金融泡沫和房地產泡沫所籠罩,無數人為之瘋狂,任正非也未向火熱的證券市場瞥過一眼。如果說沒有遠大的戰略目標,保持這種戰略定力是難以想象的。
可以說,任正非的眼光是極其毒辣的。隨著網絡科學和複雜性係統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世界即連接,連接即世界”,連接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深入挖下去,宇宙演化的最本質因素就是連接(相互作用)。
所有工業門類中,通信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而且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一個厚到深不見底的價值網,值得“力出一孔”,始終向同一個城牆口發動衝擊,通過“單一要素最大化”撬動整個經濟發展的全局。
從20世紀90年代初,華為已經建立了如下的戰略杠杆:以全球的數字經濟發展紅利作為杠杆,戰略支點為實現更加便宜高效的互聯互通,核心KPI為市場的占有率,戰略引擎則為技術研發、優質服務、高性價比形成的增長飛輪。直到今天,華為的戰略杠杆也沒有發生重大調整,隻是將戰略支點從通信設備擴展到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這個驅動了華為近三十年高速增長的戰略杠杆,最初的關鍵是在研發上取得突破,將戰略引擎點火,驅動整個公司運轉。
然而,正是為了研發,華為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差點兒“出師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