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最完整的人格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字佩弦,後改名自清,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荷塘月色》等,詩集有《雪朝》(與人合著)等,詩文集有《蹤跡》,文藝論著有《詩言誌辨》《論雅俗共賞》等。

1928年秋日的一天,揚州東關街仁豐裏一所簡陋的屋子裏,朱自清的三弟朱自華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樓父親臥室,送給父親朱鴻鈞先睹為快。

此時的朱鴻鈞已行動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誦讀時,父親的兩眼老淚縱橫,手不住地顫抖,但讀完後,昏黃的眼珠卻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兒子讀懂了自己過去的關心,也明白自己錯怪了兒子,他諒解了兒子。

文章早在3年前就寫好了,關於寫作的起因,朱自清曾說:“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隻是寫實……”

這本《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立即就被大家稱讚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深深刻在了人們的腦海裏。它的出版,奠定了朱自清在文壇上的地位,他的散文成就從此得到世人公認。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朱家是書香門第。朱自清是家中長子,父親朱鴻鈞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將來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從小就對朱自清既格外寶貝,又嚴加培養,一方麵盡力保證小朱自清的生活無憂,一方麵對小朱自清學習督教甚嚴。

朱自清小時候,科舉初廢,新學剛興。父親對新式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讀書效果很是懷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舉人那裏學習古文和詩詞。放學回來,父親總要過目小朱自清的作文。

經常是在晚飯時分,小朱自清搬個小板凳坐在父親身旁,父親朱鴻鈞一邊喝著老酒,一邊搖頭晃腦低吟著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給予好評,就點頭稱好,欣然喝酒,順手獎給兒子幾粒花生米或一塊豆腐幹;看到文章所評不好、字句被刪改太多,父親朱鴻鈞就訓斥兒子,即使小朱自清淚眼汪汪也不放過,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業燒掉。

在父親嚴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詩文和經史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這對朱自清以後成為一代散文大家影響巨大。

1916年夏,朱自清考進北京大學預科。由於父親失業“賦閑”,失去了經濟來源,家中又人口眾多,家裏經濟非常拮據。朱自清為減輕家裏負擔,提前投考北大,進入哲學係。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卜居》中的“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這是屈原被流放時請太子卜為自己占卦時說的話,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此來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誌,不同流合汙,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至誠的態度

朱自清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他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製和風格。

1923年8月,朱自清與好友俞平伯同遊南京,夜泊秦淮河,領略秦淮風韻。這次泛舟河上,給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離開南京時,兩人相約作同題散文紀念這次旅程。

同年秋天,朱自清到溫州十中教書,10月11日,即完成了著名的遊記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發表之後,此文被時人稱作“白話美術文的模範”,至今仍被視為描寫秦淮河的名作。

朱自清散文的感情的真摯有口皆碑。他追求“真”“就是自然”,強調“修辭立其誠”。正是這種“至誠的態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注在字裏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講得也真賣勁

朱自清做事極其認真,教書、做人有自己的原則。學生陳天倫曾回憶朱自清在溫州上課時的情景:“朱先生來教國文,矮矮的,胖胖的,濃眉平額,白皙的四方臉。經常提一個黑色皮包,裝滿了書。不遲到,不早退。管教嚴,分數緊,課外另有作業,不能誤期,不能敷衍。最初我們對他都無好感,至少覺得他比旁的先生特別:嚕嗦多事,刻板嚴厲……但他教書的方法,真是親切而嚴格,別致而善誘。”

1925年暑假,清華學校加辦大學部,成立國文係,在好友俞平伯的大力推薦下,朱自清被聘為清華教授,從此正式走上大學講台。據吳組緗回憶,朱自清上課“講得也真賣勁”。朱自清常是一手拿著講稿,一手拿著疊起的白手帕,一麵講,一麵看講稿,一麵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

朱自清講課一般是援引別人的意見,極少說他自己的;偶爾說及,也是囁囁嚅嚅的,顯得要再三斟酌詞句,唯恐說丟一個字,但說不上幾句,他就好像覺得已經越出了範圍,趕緊打住。於是,又開始連連用他那疊起的白手帕抹汗珠……

1937年8月5日,日軍占領清華園,朱自清收拾行裝準備南下,9月23日隻身冒險離開北平,後到達蒙自,擔任西南聯大的中文係主任。雖然條件異常艱苦,但朱自清對教學依然一絲不苟。學生馮鍾芸回憶,朱自清的課需要引用的資料很多,這些全部都由他自己寫在黑板上,兩堂課裏,黑板總是擦了寫、寫了又擦,弄得他兩手白粉,甚至累得兩頰泛紅。

國家已到危急存亡關頭!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在敘永縣城設有西南聯大敘永分校。在敘永的那段日子裏,朱自清仍是按時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學。隨身帶的行李中,這箱是書,那箱也是書。午夜,人們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不停地翻書查資料,筆耕不停。

在那裏,朱自清遇見了多年不見的好友李廣田,他們多次交談,主要是討論抗戰文藝,特別是抗戰的詩。後來,李廣田寫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變了,穿短服,顯得有些消瘦,大約已患胃病,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頭發和長眉毛,我很少見過別人有這麽長眉毛的,當時還以為這是一種長壽的征象。”

朱自清還曾先後應敘永縣立初級中學、私立培根小學的邀請,給學生做學術演講和抗日演講。特別是1941年10月,朱自清在敘永縣立初級中學的一次抗日演講,至今仍是敘永人激勵後生的最好教材。

朱自清在演講中大聲疾呼:“國家已到危急存亡關頭!青少年應有愛國家、愛民族、愛自由的偉大誌氣。不要辜負大好時光,刻苦學習,將來擔負起挽救國家民族的偉大使命,打敗敵人,收複失地,誓雪國恥……”。他鼓勵學生們“要努力學好各門功課,就如同拿起槍炮上前線殺日本鬼子一樣”。當年很多聽過朱自清演講的學生深受鼓舞,有的初中畢業就奔赴抗日前線。

最完整的人格

李廣田稱朱自清有“最完整的人格”:“朱先生有至情,可並不一天到晚纏綿悱惻;他愛真理,也並不逢人說教;他嚴肅認真,卻絕不板起麵孔,叫人不敢親近,隻感到枯燥無味。他是極有風趣的,他的風趣之可愛可貴,正因為他的有至情,愛真理,嚴肅而認真。”

1948年6月間,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像大江東下一樣,時時刻刻在貶值,買一包紙煙要幾萬塊錢。教授的薪水雖然月月在漲,但法幣貶值更快,物價漲得更快,一時民怨載道。原來生活比較優越的教授們,此時也和廣大人民一樣難以生活下去,特別是家口眾多的人,生活更為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便耍了一個手法,發了一種配購證,持證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美援的麵粉”。也正當這個時候,美國政府積極扶助日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發出誣蔑和侮辱的叫囂。一麵是廉價收買,一麵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國人民。北京一些教授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國民黨政府的陰謀,抗議美國政府的侮辱,發表一個公開聲明。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憤而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了名,此時他的胃病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體重不足80斤,迫切需要營養和治療,家裏還有大大小小7個孩子,負擔極重。但他仍舊拒絕這種“收買靈魂性質”的施舍,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朱自清曾說:“氣是敢作敢為,節是有所不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不合作。忠而至於死,那是忠而又烈了。”毛澤東後來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稱讚朱自清“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1948年8月12日,嚴重的胃潰瘍已經導致朱自清的胃穿孔,他最終不幸逝世,享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用顫抖的手抓住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說:“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美國麵粉。”書桌抽屜裏留有半篇文章《論白話》,隻寫了1700字,而這,是曾用深情的筆觸寫下父親的背影的朱自清,留給世人的最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