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百裏 中國是有辦法的!
蔣百裏/1882—1938/ 原名蔣方震,字百裏,晚號澹寧,筆名飛生、餘一,浙江海寧人,中國近現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馳名海內外。代表作有《國防論》《歐洲文藝複興史》等。
1913年6月18日淩晨5點,天剛蒙蒙亮,保定軍校校長蔣百裏就召集全校2000餘名師生緊急訓話。隻見他身著黃呢軍服,外罩紅緞裏子披風,腰掛長柄佩刀,足蹬鋥亮的長筒馬靴,騎一匹高頭大馬到達現場。
隨後,他站在尚武堂石階上,一臉沉痛地說:“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我未能盡責……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
說時遲,那時快,蔣百裏掏出手槍,朝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開一槍,隨即倒在血泊中。在場的師生們都驚呆了,驀然想起半年前,蔣百裏就任校長時曾發誓:“方震如不稱職,當自殺以明責任!”站在第一排的學生劉文島,一麵大呼:“校長自殺了!”一麵和其他學生衝上前去,把槍從蔣百裏手中搶過來,然後將其抬進校長辦公室。
這時,學生們在辦公桌上發現了兩封遺書,是他於前一晚寫下的。留給學校教育長的遺書中寫道:“仆之殉職,雖輕若鴻毛,而與軍人之風氣有關。”留給老母的信中寫道:“為國盡忠,雖死無關重要,然於陸軍前途及民國有益。”
蔣百裏此次自殺震驚全國,關於緣由,眾說紛紜。有說是憤於軍校學風浮躁,有說是向陸軍部請求撥款未果,也有說是對中國當時軍界、政界之絕望。所幸這一槍沒有擊中心髒,後來經搶救,他竟奇跡般生還。及至後來,日本護士佐藤屋登照顧他時,兩人產生感情而成眷侶,過程則一波三折,不及詳敘。
中國三傑
1882年,蔣百裏出生在浙江海寧,名字出自《周易·震卦》中的“震驚百裏”。祖父蔣光煦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建“別下齋”藏書樓一座。父親蔣學烺生下來缺左臂,因此祖父不喜歡他,送其到寺廟出家做小沙彌。蔣學烺長大還俗學醫,懸壺濟世,娶浙江海鹽秀才、名醫楊笛舟的獨生女楊鎮和為妻。她是賢妻良母,又通文墨,成為蔣百裏的啟蒙老師。
蔣百裏13歲時,父親亡故,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於出家人不能歸族,其父未得到遺產,家庭生活困苦。其時,蔣百裏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喜歡讀書的蔣百裏經常溜到書房裏去聽講,倪勤叔見他聰慧,頓生愛才之心,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願教百裏讀書,不收‘束修’(學費)。”從此,蔣百裏就跟從倪勤叔讀書,學習詩文。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深深地刺激了蔣百裏。15歲時,他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挑燈夜讀,讀至熱血沸騰處,放聲痛哭,淚如雨下,立誓為國效命。1898年戊戌變法,16歲的蔣百裏考中秀才。1901年,19歲的他投筆從戎,東渡扶桑,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
在日本軍校期間,蔣百裏、蔡鍔和張孝準3人由於成績優異,被稱為“中國三傑”。1905年,蔣百裏以步兵科第一名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他畢業獲獎的場麵頗為傳奇。當時九期步兵科畢業生中,有日本人三百餘人,中國留學生四名,泰國等國留學生若幹名。當時,宣布畢業生的名次是從前向後的,念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蔣方震”。根據日本軍部規定,士官榜首由天皇親自賜刀,結果蔣百裏奪了這個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賜刀帶回中國去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麵子上難以忍受,誰知接著宣布第二名,還是中國人,即後來從雲南起兵反袁的“護國將軍”蔡鍔。這樣引起的**更厲害了。於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麵先檢查一下,不幸,這次的結果還是中國人!名叫張孝淮。學校的畢業發布官惶恐之下,感覺無法向天皇交代,於是,臨時從後麵換了一個日本學生做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過半也尷尬,又增加了一個日本學生做第四名,結果張孝淮得了第五。這成為日本陸軍曆史上的一段尷尬,軍界耿耿於懷,以至從其後的下一屆起,步兵科中日學生分開授課,以免同樣場麵重演。
智囊
雖然拿到了日本天皇的賜刀,但蔣百裏對日本人的軍事評價並不高。他認為自己在日本學的隻是初級軍事,而中國國防應當取法乎上,學習德國陸軍,遂赴德國軍隊深造,成為興登堡將軍(後為德國總統)下麵的連長。他因出色才華很快嶄露頭角,著名軍事學家伯盧麥將軍非常欣賞他,曾拍著他的肩膀說:“拿破侖說過,若幹年後,東方將出現一位偉大的軍事學家,這也許就應在你的身上吧!”
1910年,蔣百裏回國任京都禁衛軍管帶,在沈陽“以二品頂戴任用”。這一年,他不過28歲,在同齡人中卻已鋒芒畢露,聲望無兩。1912年冬,蔣百裏出任保定軍官學校首任校長,不久即上演了自殺的一幕。他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國民政府將帥的陳銘樞、唐生智、方聲濤、劉文島、張治中、陳誠等。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蔣百裏正與梁啟超等一起在歐洲考察。次年春回國,正值國內提倡新文化,一時如風起雲湧。梁啟超深感於歐洲的文藝複興,決心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新文化運動,蔣百裏積極參與,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號稱“智囊”。他主持“讀書俱樂部”“共學社”等團體,又主編《改造》雜誌,其影響力僅次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
1921年,蔣百裏將歐洲考察的成果寫成一本《歐洲文藝複興史》,在“導言”中指出:“文藝複興,實為人類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萬卉齊開。……綜合其繁變紛紜之結果,則有二事可以扼其綱:一曰人之發見;二曰世界之發見。”梁啟超評論此書為“極有價值之作,述而有創作精神”,欣然為之作序,竟下筆不能自休,寫了五萬多字,跟原書的字數都差不多了,覺得“天下固無此序體”,隻好另作短序。後來,梁啟超將這篇長序改寫、充實,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反過來又請蔣百裏作序。一時傳為民國學術界的佳話。
1923年,蔣百裏心血**,又與胡適一起創辦了新月社,並同徐誌摩結為至交。幾年後,蔣百裏被蔣介石關進監獄,感情充沛、容易激動的徐誌摩,還背起鋪蓋,喊著要進去陪他坐牢。
中國是有辦法的!
1937年初,蔣百裏奉蔣介石之命,秘密考察南北防務,從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廣東,長途跋涉,風塵仆仆,奔波萬裏。而後接受蔣介石的委托,登廬山,為暑期訓練班各省高級將領授課。講學期間,他把一生的軍事著作和講稿,精選修訂,編成一冊《國防論》,全書洋洋10萬言。當時正值抗戰前夜,敵強我弱,國民黨內恐日心理相當嚴重,蔣百裏卻在卷首飽含深情地寫下:“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在《國防論》這本書裏,蔣百裏犀利地指出,中國不是工業國,是農業國。對工業國,占領其關鍵地區它就隻好投降,比如紐約就是半個美國,大阪就是半個日本。但對農業國,即使占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鬆散的,沒有要害可抓。
他的主要論點是:第一,用空間換時間,“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第二,不畏鯨吞,隻怕蠶食,全麵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棱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
此著作一經出版,立即轟動一時,成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隊的戰略指導依據。8年抗戰的戰場上,無數蔣百裏的學生浴血沙場,成為中國軍隊高層指揮官的柱石。馮玉祥是蔣百裏的好友,在軍中辦教育班時,內容多是“孫子曰”“嶽飛曰”“華盛頓曰”,其中竟然還有“蔣方震曰”,他對蔣百裏的推崇可見一斑。《國防論》的影響還遠及海外,“二戰”期間,名將艾森豪威爾、蒙巴頓等人曾多次引用其中的論斷來闡述戰局。
脫不了書生本色
在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裏,蔣百裏終生沒有親自指揮過一次戰役。《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評價道:“百裏先生是中國有數的軍事學家,他未曾典兵,而他的學生多是典兵大將;他的軍事著作雖不算多,而片語隻字都可做兵學經典……百裏先生淹博宏通,實是一位罕有的學者。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軍人,多是文學修養很好的人。百裏先生如果典兵,便是典型的儒將風流。”
蔣介石雖很器重蔣百裏,但從不授予他兵權。1938年秋,蔣介石任命蔣百裏為中國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代理校長,仍由自己兼任校長。蔣百裏隨校攜全家搬遷,取道湘桂。他事必躬親,心力交瘁,因操勞過度罹病,於11月4日在廣西宜山與世長辭,年僅56歲。
噩耗傳來,舉國震悼。重慶各界舉行公祭,蔣介石親自主祭。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諡蔣百裏為陸軍上將。邵力子挽聯雲:“合萬語為一言,信中國必有辦法。”“老虎總長”章士釗的挽詩說他“談兵稍帶儒酸氣,入世偏留狷介風”。黃炎培則在挽聯中稱其是“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
1938年,蔣百裏病逝後就地殮葬。抗戰勝利後,1947年其好友陳儀等協助遷葬,起棺時屍身竟然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楨見狀大哭:“百裏,百裏,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一時眾人泣不成聲。蔣百裏將軍遺骸火化後,遷葬於杭州西子湖畔南山公墓。
1971年,蔣百裏的侄子蔣複璁(曾任台灣“中央圖書館”館長、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和薛光前主編《蔣百裏先生全集》,由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一校之長,一代名將,蔣百裏在一文一武的兩個世界,都達到了令人敬仰的高度。當他在全校師生麵前扳動手槍的那一刻,倒下的是剛強的身軀,站起的是驕傲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