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春秋與戰國
西周以前,小國多,有一個強國出來,列國都會服從他,如此,便是三代以前的“王”。東周以後,大國多了,雖有強國,不容易達到這個地位,就不能想做“王”,而隻爭做霸主了。戰國時代,情形又不同了。前此較小的國,這時候多已滅亡,否亦衰微已甚,不能在大國間做個緩衝,而諸大國則地益廣,兵益多,遂成為互相吞並之局。秦因地勢險固,易守難攻;且秦國民風,最為樸實勇敢;秦孝公又用商鞅,定變法之令,強迫全國的人民都盡力於農,遂成為最富的國家。
春秋時列國的爭霸
東周以後,王室衰微,不能號令天下,而諸侯爭霸之局起。霸主是源於古代的“方伯”。(伯字是長的意思,霸字是同音假借字)在古代,天子本可命令一個諸侯,做某一方麵的若幹諸侯之長(如周文王在紂時做西伯,就是西方諸侯之長;齊太公在周朝初年,管理東方的五侯九伯),這個就是所謂“方伯”,春秋時代,則純用兵力爭奪。強的國,諸侯都服從他,天子亦就命令他做霸主。大抵西周以前,小國多,有一個強國出來,列國都會服從他,如此,便是三代以前的“王”。東周以後,大國多了,雖有強國,不容易達到這個地位,就不能想做“王”,而隻爭做霸主了。春秋時代,晉、楚、齊、秦號稱四大國。吳、越是到末期才強盛的。四大國中,晉、楚兩國,爭霸的時期最久。
中國曆史的有確實紀年,是起於共和元年的,就是公元前八四一年。至前七七一年而西周亡,從前七七〇年起為東周,至前二二一年而秦並天下。又曆五百四十九年,其中從前七二二年起,至前四八一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稱為春秋時代。自此以後,為戰國時代。表中的前四七三年,實在已是戰國的初期了。因其距春秋還不甚遠,而吳、越相爭,大部分係春秋時代的事,所以破例列入表內。春秋之義,因孔子采魯國史作《春秋》一書,每年係時以記事,故以為名。戰國乃因其時七國戰爭不止而為名。
東周列國形勢
《管子·霸言》曰:“強國眾,合強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攻大以圖王。”此言實能道出東周以後,與西周以前形勢之異。蓋強國少,則服一強,即可號令當時之所謂天下,此為古人之所謂王。強國多,則地醜德齊,莫能相尚,即稱雄一時者,亦僅能使彼不與我爭,而不能使之臣服於我,此為古人之所謂霸。春秋之世,所謂五霸迭興者,隻是就中原之局言之。至於各霸一方,如秦長西垂,楚雄南服,則雖當他國稱霸之時,情勢亦迄未嚐變,即由是也。觀此,知王降為霸,實乃事勢使然,初非由於德力之優劣。而事勢之轉變,則社會之演進實為之。蓋文化之發舒,恒自小而漸擴於大。其初隻中心之地,有一強國者,其後則各區域中,各自有其強國,遂成此地醜德齊之局也。西周以前,史事幾唯所謂天子之國為可知,東周以後,則諸大國所傳皆詳,天子之國,或反不逮,即由於此。(《先秦史》,第150頁)
戰國的互相吞並
戰國時代,情形又不同了。前此較小的國,這時候多已滅亡,否亦衰微已甚,不能在大國間做個緩衝,而諸大國則地益廣,兵益多,遂成為互相吞並之局。這時候,晉分趙、韓、魏,而河北的燕漸強,合齊、秦、楚為七大國。七國之中,又以秦為最強。因為:(一)由地勢險固,易守難攻。(二)且秦國民風,最為樸實勇敢。(三)而秦孝公又用商鞅,定變法之令,強迫全國的人民都盡力於農,秦遂成為最富的國家。諸侯之勢,本已不能敵秦,還要互相攻戰,“合縱”“連衡”之局,都不能持久,遂次第為秦所滅。(秦滅六國用兵的經過,可參看《白話本國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
春秋戰國一大變
春秋之世,諸侯隻想爭霸,即爭得二三等國的服從,一等國之間,直接的兵爭較少,有之亦不過疆場細故,不甚劇烈。至戰國時,則(一)北方諸侯,亦不複將周天子放在眼裏,而先後稱王。(二)二三等國,已全然無足重輕,日益削弱,而終至於夷滅,諸一等國間,遂無複緩衝之國。(三)而其土地又日廣,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益盛,戰爭遂更烈。始而要淩駕於諸王之上而稱帝,再進一步,就要徑圖並吞,實現統一的欲望了。春秋時的一等國,有發展過速,而其內部的組織,還不甚完密的,至戰國時,則臣強於君的,如齊國的田氏,竟廢其君而代之,勢成分裂的,如晉之趙、韓、魏三家,則索性分晉而獨立。看似力分而弱,實則其力量反更充實了。邊方諸國,發展的趨勢,依舊進行不已,其成功較晚的為北燕。天下遂分為燕、齊、趙、韓、魏、秦、楚七國。六國都為秦所並,讀史的人,往往以為一入戰國,而秦即最強,這是錯誤了的。秦國之強,起於獻公而成於孝公,獻公之立,在公元前三八五年,是入戰國後的九十六年,孝公之立,在公元前三六一年,是入戰國後的一百二十年了。(《呂著中國通史》下冊,第374—375頁)
異民族的同化
東周時代,大國都在沿邊,這是什麽道理呢?原來當時的二等國,如魯、衛、宋、鄭、陳、蔡等,所居的都是古代中原之地,習於苟安,所以其民漸流於弱;晉、楚、齊、秦、吳、越等國,都居於邊地,卻以競爭磨礪而強。而且邊陲之地,都是曠廢的,易於開拓,所以幅員也廣大了。然則當時的異族,又是怎樣呢?古代和漢族雜居在黃河流域的是獫狁,春秋時,分為赤狄、白狄。赤狄在河南、河北、山西,都滅於晉;白狄在河北的滅於晉,陝西的滅於秦。羌人在陝、甘境上的滅於秦。嘉陵江流域的巴,岷江流域的蜀,戰國時亦為秦所滅。長江中流的民族,古稱九黎,屬於三苗之國。周以後,其他為楚國所開拓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亦服楚。山東半島的萊夷,則滅於齊。閩粵斷發文身的民族,古稱為越、吳,越先世,都是和此族人雜居的,越滅後,其王族還散布沿海一帶,做他們的君長。而楚王族莊 ,又溯牂牁江而上,直打到現在的雲南省城,就是當時所謂滇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辟了現在的大同,燕國則排斥東胡,開辟了現在的遼熱。總而言之:到秦滅六國時,黃河、長江兩流域和遼、熱兩省,都已入中國的版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