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三國之分裂與晉之統一

後漢從黃巾之禍起,再加以董卓的擾亂,各處州郡,紛紛割據,就成為不可收拾的局麵了。三國的分裂,可以說是兩種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餘習。人心是不能驟變的。在封建時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漢以後,雖然統一了,然此等見解,還未能全行破除。試看漢代的士大夫,仕於州郡的,都奉其長官為君,稱其機關為本朝,有事為之盡忠,死則為之持服,便可知道。又其一則為南方風氣的強悍。魏晉之際,中國盛衰強弱之大界也。自三國以前,異族恒為我所服,至五胡亂起,而我轉為異族所服矣。

後漢的分裂

後漢從黃巾之禍起,再加以董卓的擾亂,各處州郡,紛紛割據,就成為不可收拾的局麵了。當時地最廣,兵最強的,割據幽、並、青、冀四州袁紹。而呂布在徐州,袁術在揚州,亦有相當的兵力。曹操是割據兗州的,後來漢獻帝召他入衛,他因洛陽殘破,把獻帝遷都到許昌,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劉備在徐州,和呂布競爭失敗了,投奔曹操。曹操表薦他做豫州牧。和他合力,把呂布、袁術打平。劉備和獻帝的近臣合謀,要想裏應外合,推翻曹操,曹操把他打敗,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曹操南征荊州,劉表恰巧死了,他的兒子,把襄陽投降曹操。劉備逃到夏口(漢水的下流,古時亦稱夏水,所以漢水入江的口子,稱為夏口),和在江東的孫權合力(當時袁術隻占揚州的北部,揚州的南部,都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打定的),把曹操在赤壁打敗(山名,在湖北嘉魚縣)。劉備就將荊州全行恢複,又西取益州,國內就成為三分之局了。

三國分裂的心理因素

三國的分裂,可以說是兩種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餘習。人心是不能驟變的。在封建時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漢以後,雖然統一了,然此等見解,還未能全行破除。試看漢代的士大夫,仕於州郡的,都奉其長官為君,稱其機關為本朝,有事為之盡忠,死則為之持服,便可知道。又其一則為南方風氣的強悍。赤壁戰時,孫權實在沒有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必要。所以當時文人持重而顧大局的,如張昭等,都主張迎降。隻有周瑜和魯肅,主張抵抗,和孫權的意見相合。《三國誌》載周瑜的話,說曹操名為漢相,實係漢賊,這是劫持眾人的門麵話,甚或竟是事後附會之談。東吳的君臣,自始至終,所作所為,何曾有一件事有漢朝在心目之中?說這話要想欺誰?在當時東吳朝廷的空氣中,這話何能發生效力?孫權一生,最賞識的是周瑜,次之則是魯肅。孫權當稱帝時,說魯子敬早有此議,魯肅如此,周瑜可知。為什麽要擁戴孫權做皇帝?這個絕無理由,不過是一種崛強之氣,不甘為人下,孫權的自始便要想做皇帝,則更不過是一種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赤壁之戰,是天下三分的關鍵,其事在公元二〇八年,至二八〇年晉滅吳,天下才見統一,因這一種蠻悍的心理,使戰禍延長了七十二年。(《呂著中國通史》下冊,第423頁)

三國的鼎立

當劉備西取益州時,孫權想奪荊州,劉備乃將荊州和他平分。後來曹操平定漢中,劉備又把他奪取。因命守荊州的關羽,出兵北伐,孫權乘機襲取荊州,關羽敗死。曹操死後,兒子曹丕,於二二〇年,篡漢自立,國號魏。劉備和孫權於次年亦相繼稱帝,劉備國號漢,史稱蜀漢,孫權國號吳。劉備出兵攻吳,為陸遜所敗,慚忿而死,托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是個絕世奇才,把區區的益州,治理得很好,國富兵強,屢次出兵伐魏,惜乎天不假年,大功未成,死在軍中,蜀漢自此就漸漸的不振了。吳則本來是自守的時候居多。

凡事少用機謀

關羽的敗,是劉備方麵的一個致命傷。因為失去荊州,就隻剩得從益州攻關中的一路,而沒有從荊州向南陽攻洛陽的一路了。從漢中向關中,道路是艱難的;魏國防守之力,亦得以專於一麵;後來諸葛亮的屢出而無成,未必不由於此。

這件事情,如其就事論事,關羽的剛愎而貪功,似應負其全責;如其通觀前後,則劉備的急於並吞劉璋,實在是失敗的遠因。倘使劉備老實一些,竟替劉璋出一把力,北攻張魯,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張魯既下,而馬超、韓遂等還未全敗,彼此聯合,以擾關中,曹操倒難於對付了。劉備心計太工,不肯北攻張魯,而要反噬劉璋,以致替曹操騰出了平定關中和涼州的時間,而且仍給以削平張魯的機會。後來雖因曹操方麵實力亦不充足,仍能進取漢中,然本可聯合涼州諸將共擾關中的,卻變作獨當大敵。於是不得不令關羽出兵以為牽製,而荊州喪失的禍根,就潛伏於此了。

不但如此,劉備猇亭之敗,其禍機實亦潛伏於此時。伐吳之役,讀史的人說他是忿兵,也未必是真相的。劉備到底為什麽要去征吳呢?大約自揣兵力,取中原不足,而取荊州則自以為有餘。殊不知吳、蜀的兵力,本在伯仲之間,荊州既失,斷無如此容易恢複之理。曠日持久,就轉招致猇亭的大敗了。然其禍根,亦因急於要取益州,以致對於荊州不能兼顧之故。所以心計過工,有時也會成為失敗的原因的,真個閱曆多的人,倒覺得凡事還是少用機謀,依著正義而行的好了。(《三國史話》,開明書店1943年版,第87—88頁)

晉朝的統一

魏文帝曹丕篡漢後,傳子明帝,性極奢侈,魏朝的政治,就此紊亂了。明帝死後,嗣主年幼,大權落入武官司馬懿之手。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前後相繼執掌魏國的政柄。司馬昭時,乘蜀漢衰弱把他滅掉。他的兒子司馬炎,就篡魏自立,是為晉武帝。於二八〇年滅吳,全國就又統一了。從董卓入洛陽至此,共計九十二年。

魏晉為中國盛衰強弱之大界

魏晉之際,中國盛衰強弱之大界也。自三國以前,異族恒為我所服,至五胡亂起,而我轉為異族所服矣。五胡之亂,起於晉惠帝永興元年劉淵之自立。越十三年,湣帝被虜,而中國在北方之政府遂亡。自是南北分立。自元帝建武元年,至陳後主禎明三年,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南卒並於北。隋文帝雖雲漢人,然民族之異同,固非以其種姓而以其文化,此則不獨隋室,即唐室之先,亦未嚐非武川族類也。唐室武功,超軼漢代,然實用蕃兵、蕃將為多,與漢之征匈奴,純恃本族之師武臣力者異矣。自唐衰而沙陀入據中原,雖不久覆滅,然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滿洲,又紛紛竊據,甚且舉中國之政權而盜之。蓋自五胡之亂至清之亡,凡曆千六百有八年焉。(《兩晉南北朝史》上冊,開明書店1948年版,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