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兩漢疆域之開拓與對外交通

秦漢是我國疆域開拓的時代。秦始皇開其端,而漢武帝成其功。當張騫使月氏時,今甘肅西北境,尚屬匈奴。卻好匈奴的王,守今甘肅西北境的來降,漢朝以其地為郡縣。西域的路,自此開通。漢朝曾出兵遠征大宛。又把公主嫁給烏孫,和他共攻匈奴。宣帝時,在今新疆的中部,設立西域都護,保護天山南北兩條通路。西域都是些小國,漢攻匈奴,並不能得它的助力,而因此勞費殊甚,所以當時人的議論,大都是反對的。但是史事複雜,利害很難就一時一地之事論斷。西域是西洋文明傳布之地,與中國陸地相接,自近代西力東漸以前,中西的文明,實在是恃此而交流的。且西域之地,設或為遊牧民族所據,亦將成為中國之患。漢通西域之後,對於天山南北路,就有相當的防備,後來匈奴敗亡後,未能侵入,這也未始非中國之福。

漢初域外的形勢

秦漢是我國疆域開拓的時代。秦始皇開其端,而漢武帝成其功。漢初,匈奴以陰山為根據地,東擊破東胡,西擊破月氏,後又征服漠北諸小民族,和西域三十六國(曆史上所謂西域,有廣狹兩義,此處是初時狹義的西域,專指天山南路,後來自此以西的地方,亦都稱為西域)。月氏先逃到伊犂河流域,又為烏孫所攻。逃到阿姆河流域,征服大夏,就是西史的巴克特利亞(Bactria,即今之阿富汗國境)。其西安息,則是西史的帕提亞(Parthia,即今之伊朗國境)。更西條支,乃敘裏亞之地。[當公元前四世紀之末,中國戰國時候,馬其頓亞曆山大王,征服亞洲西部,死後其部將據敘利亞(Syria)自立,是為條支,後其東方,又分裂為帕提亞、巴克特利亞(Bactlia)兩國,即中國所謂安息及大夏]再向西,就是羅馬帝國,當時所謂大秦了。(大秦一名犂靬,見《後漢書·西域傳》。當時或係專指敘利亞。近人張星烺謂係指羅馬帝國在東方的領土為大秦。參看《東西交通史料匯篇》卷一頁八《古代中國與歐洲之交通》一文)從安息向東南則到印度,從前謂之天竺,亦謂之身毒。從遼東向東,半島的北部為朝鮮,南部為三韓(馬韓、弁韓、辰韓)。再渡海而東,就是現在的日本,當時稱為倭人。

以上是域外的形勢。而秦時已隸版圖的閩、廣、安南,此時亦自立為南越、閩越兩國(南越是秦朝的尉,據兩廣安南之地自立的。閩越是春秋時越國的子孫,滅秦有功的。漢朝封為閩越王,在今福建閩侯縣,還有一個,封於浙江的永嘉縣的,為東甌王,因為閩越所攻擊,自請舉國內徙江、淮間)。雲貴兩省秦時略有交通,漢時複絕。自此往西北,在四川和陝甘兩境上的異族,當時總稱為西南夷。再向西,便是青海境內的羌人了(在大通河流域,當時謂之湟水)。

漢平匈奴

秦末,中國大亂,匈奴又入據河套。漢高祖自將去打他,被圍於平城(今山西大同縣)。後來用劉敬的計策,把宗室女嫁給他的單於,和他講和。是為中國以公主下嫁,與外國結和親之始。武帝初想約月氏共攻匈奴,派張騫往使,因月氏無意報仇,不得要領;後來才決意自行出兵攻擊。先把他逐出漠南,又屢次派兵到漠北去打他,匈奴自此衰弱,到宣帝時又有內亂,其呼韓邪單於,遂入朝於漢。郅支單於逃到西域,為漢人發西域兵攻殺。

論武帝征匈奴

漢武帝東征西討,所開拓者頗廣,後世盛時之疆域,於此時已略具規模,讀史者或稱道之。然漢人之議論,則於武帝多致譏評。(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令列侯、二千石、博士議,夏侯勝即言武帝無功德於民,不宜為立廟樂,見《漢書》本傳。《史記·大宛列傳》之敘事,《漢書·西域傳讚》之議論,於武帝皆深致譏焉。而《漢書·武五子傳讚》,言之尤痛。)何哉?予謂是時之開拓,乃中國之國力為之,即微武帝,亦必有起而收其功者,而武帝輕舉寡慮,喜怒任情,用人以私,使中國之國力,為之大耗,實功不掩其罪也。漢世大敵,莫如匈奴。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又是時匈奴,殊無民族意識。試觀軍臣單於以嗜漢物,幾墮馬邑之權,然仍樂關市可知。賈生五餌之策,欲以車服壞其目,飲食壞其口,音聲壞其耳,宮室壞其腹,榮寵壞其心(見《新書》),非處士之大言,其效誠有可期者也。使武帝而有深謀遠慮,當時之匈奴,實可不大煩兵力而服。即謂不然,而征伐之際,能多用信臣宿將,其所耗費,必可大減,而所成就,反將遠勝,此無可疑者也。《史記》言衛青僅以和柔自媚於上。霍去病則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大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事多類此。此等人可以為將乎?較之李廣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者何如?李廣利之再征大宛也,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馬三萬匹,軍還,入玉門萬餘人,馬千餘匹而已。史言後行非乏食,戰死不甚多,而將吏貪,不愛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眾,其不恤士卒,亦去病之類也。天子嚐欲教去病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此去病不學無術之明征,亦漢武以三軍之眾,輕授諸不知兵法之將之鐵證。世顧或以是為美談,此真勢利小人之見。世多以成敗論人,其弊遂中於讀史,皆由勢利之見,先有以累其心也。漢去封建之世近,士好冒險以立功名;不知義理,徒為愚忠;皆與後世絕異。即以李廣之事論之。廣與程不識,俱為邊郡名將,匈奴畏之久矣。又嚐俱為衛尉,天子知其能亦久矣。征胡而擇大將,非廣、不識輩而誰?乃漢武之所任者,始則衛、霍,後則李廣利也。以椒房之親,加諸功臣宿將之上,不亦令戰士短氣矣乎?(《秦漢史》上冊,第129—131頁)

漢通西域

當張騫使月氏時,今甘肅西北境,尚屬匈奴。張騫在大夏,見今四川臨邛縣的竹枝,問他們:“從哪裏來的?”他們說:“從身毒買來。”張騫因此想到從四川西南出,一定可通西域。漢朝就因此通西南夷。然通西域的路,依舊沒有走通。卻好匈奴的王,守今甘肅西北境的來降,漢朝以其地為郡縣。西域的路,自此開通。漢朝曾出兵遠征大宛。又把公主嫁給烏孫,和他共攻匈奴。宣帝時,在今新疆省的中部,設立西域都護,保護天山南北兩條通路。西域三十六國都屬都護管理。

史事“禍福”難豫燭

西域都是些小國,漢攻匈奴,並不能得他的助力,而因此勞費殊甚,所以當時人的議論,大都是反對的。但是史事複雜,利害很難就一時一地之事論斷。(一)西域是西洋文明傳布之地。西洋文明的中心希臘、羅馬等,距離中國很遠,在古代隻有海道的交通,交流不甚密切,西域則與中國陸地相接,自近代西力東漸以前,中西的文明,實在是恃此而交流的。(二)而且西域之地,設或為遊牧民族所據,亦將成為中國之患,漢通西域之後,對於天山南北路,就有相當的防備,後來匈奴敗亡後,未能侵入,這也未始非中國之福。所以漢通西域,不是沒有益處的。但這隻是史事自然的推遷,並非當時所能豫燭。(《呂著中國通史》下冊,第404頁)

漢平朝鮮

朝鮮在戰國時,屬於燕國。秦末,燕人衛滿率眾避難,逃到朝鮮,自立為王。漢朝興起,約為外臣,傳子及孫,引誘漢朝逃人,南方辰國(即三韓之辰韓)要入朝,又被阻住。武帝因命將征討,平定朝鮮,置為郡縣。

漢平兩越及西南夷

秦立閩中郡,不久便廢。漢興,封越君(百越酋長)為閩越王。到武帝時,閩越和東甌(今浙江永嘉)常相攻,東甌自請遷居內地,武帝依從。並派兵滅閩越,也遷其民於內地。南越是趙佗所立的國,漢封為王,傳子及孫,其相呂嘉殺王,發兵造反,武帝遣將平定,盡有今兩廣、安南之地,置為郡縣。武帝又平定滇國(今雲南昆明)、夜郎(今貴州遵義)、邛、筰、冉、(今四川西境)諸西南夷,也置為郡縣。

後漢的武功

王莽時,中國大亂,匈奴和西域都背叛。後漢光武時,匈奴又因內亂,分為南北。南單於降漢,入居中國塞內。公元八九、九一兩年,和帝命竇憲大出兵以攻北匈奴,北匈奴逃到西域,後來轉輾入於歐洲。當東胡為匈奴所破時,其餘眾分為烏桓、鮮卑兩族。漢武帝時,招致烏桓,居今遼、熱境上,助中國捍禦匈奴;鮮卑在其北方,北匈奴亡後,其地遂為鮮卑所據。明帝末年,班超帶著三十六個人,出使西域,攻殺匈奴的使者,說降諸國。明帝死後,漢朝無意經營西域,召他回來。而西域諸國,多有留著他不肯放的。班超亦願意立功,遂留居西域。即發服從諸國的兵,把不服諸國攻下。這真是古今罕有的奇功了。

曆代的治邊方略

中國曆代,對於屬地,係取羈縻政策的。政府或設官以管理其通路,如漢朝的西域都護是;又或駐紮於幾個要點,如唐朝的都督府是。此等官吏對於服屬的部族,加以管理,有違命或互相攻擊或內亂之事,則加以製止。防患於未然,使其事不至擴大而成為邊陲之患,此即所謂守在四夷。但中國的政情,是以安靜為主的。不但向外開拓,即對於邊疆的維持,亦不能費多大的國力。所以到服屬的部族真個強盛時,中國所設的管理機關,就隻得撤退。再進一步,就患仍中於邊陲了。曆代的武功,除西漢一朝,去封建時代近,其君主及人民,都略有侵略的性質外,其餘如唐朝及清朝,實都不過如此。看似武功煊赫,拓土萬裏,實則都是被征服者的衰亂,並不是中國的兵怎樣的強。總而言之,開疆拓土,甚至於防守邊陲,在中國政治上,實向不視為要務。(《中國近世史前編》,見《中國近代史八種》,第188—189頁)

漢時的海上交通

漢時,海路交通,亦已極發達,從廣東的合浦入海,能通行到印度洋沿岸[《漢書·地理誌》說:中國當時的航路,到黃支為止。黃支,據近來人考據,說是印度的建誌補羅(Kancipura)]。西域商船,也有聚集於安南的東京灣的。中國的絲,在歐洲最為著名,與黃金同重同價。羅馬人久想和中國人通商,但終為條支人所隔。班超平定西域後,派部將甘英到羅馬去,亦為條支人所阻。直到一六六年,大秦王安敦(以年代考之,該是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生於一二一年,沒於一八〇年),才遣使從日南徼外(漢郡名,在今安南之境),獻象牙、犀角、玳瑁,這是曆史上記載中歐有國交之始。至於民間的交往,那自然久在其前了。倭人在前漢時,有百餘國到樂浪郡來獻見。公元五七年,乃有直達中央的。光武帝賜以“漢委奴國王”之印。這顆印,現在已在日本的築前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