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全法”與斷舍離
2021年的考研季期間,我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他說:
小西,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最近遇到了一個讓我很痛苦的難題。我在國內準二線城市一所非985也非211的學校讀工科,前幾個月剛跟大學裏喜歡許久的女孩告白成功並成為男女朋友,但現在的問題是,我是“考研黨”,目標大學是北京一所名牌院校,因為已努力很久,我相信成功概率很大,而女友是“工作黨”,她家就是本地的坐地戶,眼下已經有了她自己與父母都很滿意的工作。
現在我糾結的是該不該為了女友改變我籌備多年的人生規劃(我家是同省某縣城的),是應該在考上後跟女友異地戀,還是暫時放棄繼續深造,先在這座城市工作一段時間,待兩人關係穩定後再做打算。可我總覺得這兩種都並非“兩全法”。我該怎麽做,才能兩全其美呢?切盼你的回複。
看過我的“西塞羅來信”係列比較多的朋友都知道,對於我所挑中的讀者提的問題,我一般都會給一個比較明確的答複。但唯獨這篇提問,我非常直白地告訴這位同學:我答不了。因為他問我的,其實是一個到底要舍棄夢想還是舍棄愛情的問題。而且從他的提問方式看,他給每一個選項都披上了一層不那麽殘忍的麵紗(放棄考研,被他說成是“先穩定,暫時放棄”;離開剛確定關係的女友,奔赴異地,他依然想要保持異地戀)。這個提問方式顯現出對於夢想和愛情,其實哪一個他都很難割舍,一旦將來真的把其中某一個搞丟了,他一定會回過頭來後悔,後悔自己當初的那個決定。不管他怎麽選,後來發展如何,這種心情一定會在某個時刻來臨。到那個時候他要怨誰呢?我相信,怨自己總比怨別人能讓他到時稍微好受一點點。
我要誠實地回答這位同學:你的這兩個解決方案都不好,沒有基礎的異地戀很難維持,而先工作,“穩定”後再考研的思路可能性會更低。世間難得兩全法,可能你必須得在學業與愛情之間做個取舍。至於怎麽選,不要問任何人,隻能由你自己。
這不是旁人對你無情,我知道這種選擇對你來說很痛苦,但正因為很痛苦,這樣的決定,隻有你自己去做,才能變得不那麽疼一些。
回答完他的這個問題,我突然想起了薩特的那句話:“人的一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無論我們的存在是什麽,都是一種選擇,甚至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了不選擇。而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要麵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我曾覺得這段話很經典,但現在想來,薩特其實沒有真正把意思點透。人的每一次選擇中其實都包含了對一種人生可能性的放棄,所以人生是痛苦的。
真正痛苦的來源,不在於選擇,而在於我們要不停地與人生某些可能性“斷舍離”。而這種“斷舍離”,我們一般將其柔和地叫作“成長”。是的,殘酷地說,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消減你人生可能性的過程。仔細想想,這位來信的男生所遇到的那種難題,我們其實都曾遇到,隻不過變換了一點問題的形式而已:我們在青春正當年的時候遇到一個喜歡的人,是駐足停下,與他(她)終成眷屬,還是斬斷情絲,繼續前行?當我們走入婚姻的殿堂,兩人情深日篤,是趁熱打鐵,要一個愛情的結晶,還是以事業為重,先把自己的人生調試到一個滿意的狀態?當父母老去,你是遷就他們的心願,選一個穩定的工作,還是去某個大城市再拚一把?
在這些不停的選擇與放棄當中,你的人生之路不可避免地會越來越窄,一切其他的可能都成了回憶,你的眼前就隻剩下了一種可能,無論你願意與否,你都要將這種可能性品味完。而這,就是老去。我二十剛出頭時,剛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覺得特別痛苦,像從我身體上割下一片肉一樣疼。再後來,選得多了,反而反應沒那麽激烈了。但我自己知道,並不是不疼了,隻是麻木了。這種麻木,其實也就是有些人所謂的成熟。那麽,怎樣做選擇才能把這種痛苦感減輕到最低呢?如果你仔細想想,會發現一切宗教、哲學,都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信仰的本質,就是告訴你該如何麵對選擇與舍棄。佛教講四大皆空、講放下“我執”,其實就是告訴你無論哪一種人生可能都不值得過分看重,割舍起來不要過分心疼。
基督教講揀選與預定,講“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其實是把這種選擇與舍棄的痛苦托付給了神,讓神替代人挑起了這副抉擇與舍棄的重擔。而儒家思想倒是強調這副擔子要你自己來擔,可是從孔子的“心安則為之”,到孟子的“舍生取義”,再到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它給出的答案其實並不是統一的。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三種或者更多關於選擇的回答中,你更服膺哪種呢?至少我自己還沒有遇到一種能完全說服我的宗教或者哲學,所以也可以說我的這顆心靈比當年成熟了一點,但還沒有“熟透”。每一次舍棄與選擇之後,我仍能感到那絲絲疼痛。記得我小時候曾看過一篇采訪報道,說1998年的時候發大水,有一戶農民遭了災,母親和妻子都被洪水卷跑了,而在危難時刻,這個農夫緊緊拉住了自己的妻子,隻能看著母親被洪水吞噬。後來有采訪者問他:你為什麽救了妻子而沒救母親呢?
那可憐的農夫無奈地回答:我當時沒有想,隻是看到老婆離我更近,我就一把把她拉住了。很多年過去了,我一直記得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可能是最能讓人減少痛苦的選擇方式吧:如果選擇過於兩難,選的時候反而不要多想,聽從你的內心,一旦選了就不要再後悔。這樣的解答,已經很接近陽明心學和受其影響深厚的日本哲學。它可能非常適用於我們這些平素總在麵對無數可能性**的現代人吧,它比較簡便。這也可能就是起源於日本的“斷舍離”文化這幾年這麽時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