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當你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 當你不甘心的時候
2022年5月,我的微信公眾號後台不斷收到一些臨近畢業的同學的來信,我挑選了其中一封來回答,希望對有相同困擾的讀者朋友能有所幫助。
照例,他的來信我還是稍作了加工,隱去了部分隱私信息,並用了化名。
小西:
你好!
前兩天看了你答畢業生的文章,覺得與我們這屆學生的苦惱還真是相似的。
但我的情況也有些特殊之處,糾結中,看你文章很久了,萬望你特別關照一下,給我個解答!
和那位同學有點像,我也是個×市(某一線城市)211大學的學生,學了個不算特別硬的工科專業,再有幾天就畢業了,麵對兩個選擇,可我還是沒想好到底怎麽選。
一條路是我爸媽幫我選的,在老家找了一份還算安穩的工作,單位是個國企,我走了流程拿了錄取通知書,雖然專業不對口,掙得也不多吧(聽說每月會有五六千),但確實比較安穩。老家在準二線,消費不會很高,房子能立馬解決,照我爸的說法,今年能找這麽個工作已經夠不錯了。
可我始終還是有點不甘心,見過了外麵的世界,真的不太甘心再回到老家那個小圈子裏,過一碗水看到底的生活。雖然今年經濟不好,但機會一定還是大城市多,不想放棄。
另一條路是,我一個同係的學長給我介紹了一家剛創業的小公司,他們給的薪水比老家那邊高一些,但留下來自己打拚,光租房每月就要花掉工資的一半,而且聽說那家公司人員流動性特別高,不一定能幹多久……
當然,討論這事兒時,我老爸說過我:“他們公司不穩定,這不就是你最想要的嗎?”
聽他這麽諷我,我竟無言以對。
…………
所以到底該選哪條路?我好糾結。
另外,小西你在那篇文章裏說,美國大學生車庫創業的很多,但你不看好中國大學生這樣做,能具體談談為什麽嗎?多謝了。
威特魯威
以下是我的回信:
威特魯威:
你好!
你的來信,讓我想到了一個現象:給我寫信,讓我幫他們做選擇的大多數讀者,他們在來信前,自己其實已經有了一個選好的答案。之所以還要問我,無非是因為他們還不太甘心——不甘心放棄另一個其實已經被他們在心中放棄的選項。
恕我直言,其實從你的陳述中,我感覺你也已做好選擇了。你想放棄北上廣,遵從父母意願回老家去國企工作,隻是覺得這樣是把自己的夢想甚至人生的可能**代了,很不甘心,甚至十分痛苦,覺得進了保險箱,也進了牢籠。所以,你需要有人幫你開解一下,我說得對嗎?
好吧,如果確實是如此,那我就來幫你開解一下,替你分析一下你這樣選,為什麽是有道理的。
實話實說,你現在的境況,跟十年前的我其實有點相似。十年前,我剛畢業的時候,雖然專業沒你的吃香,不過就業形勢和學校稍微好一些,一定要留上海的話也不是留不下。當時我就麵臨兩個選項,一是回家鄉所在的省份,進體製內,做一個還算安穩的工作;另一個則是接一家小型文創公司的offer。兩邊的工資差不多,許諾的都是五千。
當年的社會氣氛,比現在可能還稍微活躍一些。“留在北上廣”對年輕人來說是一件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畢業就滾回老家似乎挺丟人的。
就像你說的,見過大城市的繁華,就這麽回去了,我不甘心。
但是,那天,我在宿舍裏給自己列了一張表,把生活在兩地大體的開銷,工作、通勤所需花費的時間,兩份工作的穩定性,能否發揮我的才能,等等,都一條一條地列了出來。比較了一下兩條路的優劣。
結果我發現,看似很(上屍下從)的“逃離北上廣”對我反而是更有利的選擇。因為如果留在上海,即便租最便宜的房子,一個月也至少要花兩千元,剩下兩千多的工資,還要交水電費、通勤費,解決餐飲、娛樂之需。總之,日子會過得非常拮據。而我要去做的那份工作,像你現在一樣,是不安穩的,發展的預期不確定,且工作時長還無法保證。我這個人喜歡讀書,並堅信多讀書會對我未來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而如果我這樣選,是沒有多餘的時間和金錢用來讀書積累的。
是的,積累,列完那張表以後,我發現這個詞才是決定選擇的關鍵。
像你,一方麵迷戀北上廣,認為那裏機會多,理想很豐滿;但另一方麵,又總感到現實的“骨感”,發現有機會你也抓不住。根本原因是什麽呢?
就是因為你的積累還不夠,這個積累不僅僅指的是你的能力,也有金錢、房產、人脈等,而想要讓自己的積累達到足以抓住機會的“燃點”,你就必須向其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而如果你在北上廣找一份工作,讓工作榨幹你的時間,房租和高消費榨幹你的工資,你依然是沒有積累。你貌似把自己留在了北上廣,但實則你的人生是在“空轉”,你隻是在空耗你的年華。
是的,這其實就是大多數北漂、滬漂,漂了半天總感覺自己一無所有的原因。前幾天我在B站上刷到一個UP主(1)的視頻,她年紀跟我差不多,那個視頻的內容就是感歎自己在北京漂了快十年了,依然是沒房沒車沒家沒男友,換了七八份工作,每份都忙得腳不沾地,最後自己啥也沒剩下。
是的,擠地鐵、“996(2)”、交房租、換工作,這就是大多數漂在一線城市年輕人的真實日常。而沒有積累,或者少積累的“空轉”,讓他們始終達不到那個能抓住機會的“爆點”,這是大多數北漂、滬漂注定將遭遇的無奈悲劇。
而你,我要說你是幸運的,回家,到國企去做那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雖然看起來掙得少一些,但你攢下的錢和自己的業餘時間都會更多。而且從描述上看,你父母是能給你提供助力的,這就決定了你如果還想上進的話,能夠一定程度上“好風憑借力”,更迅速地完成自己的積累期。
所以,一線城市機會多,二線城市機會少,這話確實對,但這個事實是說給所有人聽的“大道理”。
而回老家你能得到的“積累”多,留在一線城市你將得到的“積累”少,這是屬於你自己的“小道理”。
你記著,在這種“大道理”與“小道理”相抵觸的時候,一定要聽“小道理”,因為它是為你量身定製的“專屬甲胄”。
這像什麽呢?
你知道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吧?
那一段可不是《三國演義》的原創,是陳壽在《三國誌》當中就已記載的。
你看那一段就很有意思,劉備見了諸葛亮以後,是怎麽說的呢?
他說:“今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而諸葛亮又是怎麽回答的呢?
諸葛亮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你用心分析一下,會發現很有意思:劉備和諸葛亮的這一問一答,就是一對“大道理”與“小道理”的爭論。
你看劉備提問題說的那一套,什麽“漢室衰微”啊,“奸臣竊命”啊,“主上蒙塵”啊,“欲信大義於天下”啊,這些都是“大道理”,適用於所有人,劉備可以這樣講,孫權可以這樣講,曹操不用這麽講,人家積累夠了。
所以,劉備活了這大半輩子,其實沒太活明白,他見諸葛亮時,一說話還是跟我們很多大學生剛畢業時談就業一樣,開口就是一堆的大道理:什麽“經濟下行”啊,“北上廣發展機會多”啊,社會整體就業形勢怎麽樣啊,哪個行業更好啊……
這些對嗎?都對,但這些都是大道理、大形勢,不解決你個人怎麽做的問題。大勢是這樣的,但更關鍵的問題是,你自己該怎樣?
而諸葛亮為什麽是“臥龍”呢?他聰明就聰明在,知道這些大道理如果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是沒有用的。
所以,你看他一開口,談的全都是基於每一方勢力的小道理,曹操怎樣、孫權怎樣,而劉將軍你又該怎麽樣。
這才是最該思考的。
說來也非常巧,諸葛亮給劉備指出的最重要的“小道理”,
就是:劉備你現在“積累”不夠——兵微將寡。
所以,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拿一塊地盤,作為自己的“基業”。
那這個“基業”到哪裏去取呢?
諸葛亮說你去荊州、益州取!這兩個地方雖然不像中原一樣是“一線”,看似不發達、機會少,但比一線競爭小啊。你不是智慮鬥不過曹操麽?你不是東奔西走恨無家麽?競爭相對較小的荊、益恰好是你的用武之地啊!你先在這裏紮下根基,完成了積累,等待時機,一旦“天下有變”,你再殺回一線去就是了!
這就是諸葛亮給劉備出的主意。你說這個主意有多奇絕,其實未必,地圖就那麽大,劉備原先眼瞎麽,看不到有荊、益二州嗎?
他當然看得到。那他為什麽自己沒明白這個道理呢?
因為他和你現在一樣不甘心,他總想硬碰硬,留在機會更多的中原,看看能不能像曹操一樣“一步到位”,直接把自己的大業辦成了。
諸葛亮給他的建議,就是先潑冷水: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你現在實力不夠,能走的有且隻有先取“基業”,做好積累,再等機會。
而且我覺得,諸葛亮的“隆中對”中,還包含著一種思想:他認識到成功是一枚種子,會自行發芽、生長。
這裏推薦你一本書,《從1到100:模仿與創新的經營學》。
如果你不經商,其實也不必真正去讀它,接受這本書傳達的一個思想就好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井上達彥(不是畫《灌籃高手》的那個)就說:人們總是讚美“從0到1”的突破式創新,但實際上這種創新是很難的。更多也更容易的創新其實都是模仿式的,是“從1到100”。你要先找到一個行之有效、可資模仿借鑒的成功範式(所謂的“1”),然後讓這個成功範式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自己長成那個“100”。這才是更靠譜的成功方式。
你用這種觀點去看劉備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就能發現道理是一樣的。劉備前半輩子當“中漂”(中原漂泊者)的時候,就一直想完成“從0到1”式的創新。
什麽義領徐州,什麽衣帶詔,什麽聯合呂布打曹操、聯合曹操打呂布、聯合曹操打袁術、聯合袁紹打曹操、聯合劉表打曹操,這些都是他“從0到1”的創新。
按現在的說法,劉備這前半輩子,“跳槽”了無數次,是個典型的“連續創業者”,隻可惜,他一次都沒成功過,他不知道成功的範式是怎樣的。所以,他隻能“漂”。
而諸葛亮給他出的主意的核心,就是先穩住根基,成功一次再說。
劉備很聰明,諸葛亮一點,他一下子就開竅了,在聯吳抗曹的過程中,他通過模仿和扶助獲得了一種“成功範式”,然後很迅速地就讓這種範式“從1到100”,讓成功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這其實就解答了你的那個問題:
我為什麽不覺得中國大學生能複製美國式的“畢業即創業”。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學生時代往往就通過打零工接觸社會了。比爾·蓋茨、喬布斯這幫人賺到他們第一筆工錢的年紀,我們都還在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呢!
所以,當比爾·蓋茨、喬布斯這幫人開始創業時,他們其實帶著已經被驗證成功的“種子”用以模仿、生長的。
而我們現在的大學生,臨到大三、大四,才開始在學校、當地政策的鼓勵下,閉門造車地寫創業策劃,他們根本不知道成功的範式是怎樣的。
所以,我們大學生創業,搞的多半是“從0到1”式,或者說得更確切些,這叫“驅市人而戰之”。
這事兒吧,就點到為止好了。
說回你自己的情況,我覺得你去一個相對穩定的企業,多做一段時間,積累一下經驗也不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獲得屬於你的那個“1”,你可以觀察、學習、模仿那些成功的人,有了這個借來的“荊州”,模仿來的“成功之種”,相信日後,隻要你雄心不死,你會有讓它生根發芽的一天。
總之,我給你的建議,跟你在來信中透露的傾向是一致的。既然形勢如此,在一線城市就是漂,很難完成你現在急需的積累,那你就先安心回去,先去紮牢自己的“基業”,“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機會來臨,你的積累也達到了,再殺回去就是了。
若天下不變,當個“漢中王”也不錯,你說對嗎?
總之,這條路無論如何都比你在一線城市毫無積累地“空轉”要強得多。
這就是我給你的建議,不指望像“隆中對”那樣精彩吧,隻希望你看過後能堅定自己的選擇,好好完成你的積累。
不要擔心回去以後你自己會被拘束住,記住,隻要你雄心未滅,你隨時都有選擇權,隨時都可以出祁山,隨時都可以“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
真正能拘束你的,其實隻有你自己的膽識,你的內心。
(1)UP主:UP為upload(上傳)的縮寫,UP主即上傳者,網絡流行詞,指在視頻網站等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
(2)996:指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時(或不到),總計工作10小時以上,並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