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媽媽的潛意識 媽媽未察覺的想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之父,他用科學理論解釋人類的潛意識,在精神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人們對“人類”的理解得到了革命性拓展。人們得以了解某種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理解心理疾病患者出現某些症狀的原因。弗洛伊德將藏在黑暗中的人類“潛意識”帶到了光明中。

在我們的心理世界中,有一種我們未察覺的意識——潛意識。簡單來說,潛意識就是“自己未察覺的想法”,正是這種自己未察覺的想法支配著我們。我們的想法和由我們的意誌決定的行為,其實都是由我們未察覺的潛意識指使的。結交朋友、選擇職業、步入婚姻,都是潛意識支配的結果。

即便不了解潛意識,也能過得很好。但不管我們願意與否,潛意識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媽媽教養子女也會受到潛意識的支配。媽媽苦惱該製訂怎樣的教養計劃時,其實是按照自己未察覺的潛意識來教養孩子。很多女兒下定決心“絕對不會像媽媽那樣做”,行為舉止卻和自己的媽媽十分相似;下定決心“不會嫁給爸爸那樣的男人”,最終卻選擇了和爸爸相似的伴侶。努力不想那樣做,卻很難如願,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其實,這都是因為潛意識。因此,至少要好好了解自己的潛意識。而要想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就要先了解弗洛伊德。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將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將這個理論比作冰山,更容易理解。

如果將人的心理世界看作冰山,浮在水麵上的部分就是“意識”,能夠看到、感知到;藏在水麵下的是“前意識”,是站在冰山上往水裏看時能依稀看到的部分;“潛意識”則位於深不見底的水中,無論怎麽看都無法看清。

我們來更詳細地了解一下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什麽是意識?意識就是“當下的認知”。現在正在看書,所以意識到書。試著將目光從書本上移開,環顧周圍,現在在哪裏?能看到什麽?當下將精神聚焦到某處的狀態便是意識。“意識到”是指“當下看到、感知到”。

前意識是什麽?為了說明前意識,我先問一個問題:“昨晚吃了什麽?”認真思考昨晚吃了什麽,是不是就能想起昨天的晚餐?這就是前意識。在翻閱這本書的當下,並沒有回想昨天的晚餐,也就是說,閱讀本書時,昨天的晚餐並不在意識中,但可以通過仔細思考回想起來。“雖然當下沒有意識到,但隻要努力回憶,就能浮現在意識中”的部分就是前意識。

而潛意識就是怎麽努力都想不起來、無法成為意識的部分。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潛意識,我再問一個問題:“你能想起你出生時的樣子嗎?”

“……”

想必大家都不會認真回想,因為根本不可能想起來。想不起來的這些就是潛意識。

我再為大家進一步解釋前意識和潛意識。有時,我們會突然想不起某個演員的名字。你能立刻說出電影《碟中諜》的主演叫什麽嗎?可能知道長相,名字卻在腦海中模糊不清,怎麽都想不起來。這就是一種潛意識,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變為浮現在腦海中的意識。但在某個瞬間,你可能會突然想起:“啊!是湯姆·克魯斯!”這說明演員的名字位於前意識和潛意識的交界處。

潛意識不僅意味著記憶,還包括一些不能表露的情感和想法。

構成我們心理世界的不僅有意識,還有前意識和潛意識。重點在於,被視為心理世界整體的“意識”隻是冰山一角。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比起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部分更龐大。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是按照自己的意識生活,其實隻有極少的時候是如此,更多時候是被前意識和潛意識牽著走。

這就是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我們無法通過努力察覺潛意識,即使接受近三年的精神分析治療,也隻能了解自己的部分潛意識。而前意識可以通過自我反省來察覺,不需要他人的幫助。

“媽媽心理學”其實就是“察覺自我前意識”的課程。察覺前意識,意味著洞察自己的內心,並且自我反省。明智的媽媽必須練習察覺自己的前意識。與其判斷孩子做得好不好,不如反省自己做得如何,了解自己當下如何看待孩子、以怎樣的心態麵對孩子。

在本書中,我不會刻意區分前意識和潛意識。我會將那些當下無法浮現在意識中的意識統稱為“潛意識”或“潛在意識”。

了解完弗洛伊德有關潛意識的理論,可以思考一下:潛意識會如何影響媽媽的教養方式?下麵分享一個我在執導心理劇時遇到的一位母親的故事。

通過心理劇了解媽媽的心理

我是一名心理劇專家,執導心理劇已20多年,目前是韓國心理劇、社會劇學會的一名訓練導演。心理劇是通過戲劇形式解決心理問題的治療方法。最初引進韓國時,它被稱作“精神治療劇”,由於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誤會它是針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方法,因此開始采用更柔和的名字——“心理劇”。目前,心理劇療法更多地被用於那些想了解自己心理的普通人身上。

親子之間、家人之間出現矛盾,或者媽媽有心理問題時,我都極力推薦大家嚐試心理劇療法。僅靠一兩次心理谘詢很難解決這類問題,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但心理劇療法隻要進行一次就會頗有成效。許多人在麵對“心理劇”這個陌生領域時會有些猶豫,但隻要鼓起勇氣嚐試,或許可以改變一生。

為了便於理解,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心理劇療法的流程。

出場人物

導演:引導心理劇進程的人。

主人公:為解決心理問題而登上舞台的人。

輔助人物:幫助主人公的輔助演員,扮演主人公的家人、朋友或其他配角。

方法

重演:通過再現過去的事,感受當時的情緒。

行為化:通過做一些過去未做過或現在想做的事,釋放情緒。

角色交換:和對方交換角色,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例如,丈夫扮演妻子的角色,母親扮演兒子的角色。

引導心理劇進程的人被稱為導演,為解決心理問題而登上舞台的人是主人公。當主人公站在舞台上闡述自己的問題時,導演在觀眾的幫助下執導心理劇。幫助主人公的配角也叫輔助人物,主要扮演主人公的家人、朋友或其他配角。輔助人物的扮演者不是專業演員,而是從觀眾席中隨機挑選的觀眾。傳統的心理劇通常持續3小時左右。在這3小時中,可以深入了解一個人的生活。主人公在生活中有過的煩惱、矛盾和創傷,一一展現在舞台上。演員們在舞台上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大喊,得到新的領悟。心理劇最大的優點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強大的效果。如果想通過心理谘詢解決複雜的心理問題,不僅需要很長時間,效果也無法得到保證,而心理劇可以快刀斬亂麻。

20年來,我認識了近千名主人公,聽過很多讓我感歎“怎麽會有這種人生”的故事,也遇到過很多尋求幫助的媽媽——傷害孩子的媽媽、心懷歉疚的媽媽、討厭孩子的媽媽、偏心的媽媽……通過心理劇,我也看到了這些媽媽的孩子的人生。我會稍微改編幾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幾年前,我通過心理劇認識了一位媽媽,她的故事能很好地說明媽媽的潛意識是如何影響孩子的。這位媽媽是一位30歲出頭、育有一個3歲兒子的小學老師。她的傾訴如下:“說來慚愧,我經常動手打我兒子。明明上一秒還寵著他,下一秒卻性情大變,開始發脾氣。我打他的力道很重,簡直就是暴打。打完孩子後,我總會流下悔恨的淚水,決心不再打他。但孩子隻要犯錯,我就會忍不住動手。我覺得自己好像瘋了。”

這位主人公的問題是,經常出現討厭孩子的念頭,甚至對孩子動手。3歲的孩子能犯什麽樣的大錯,竟會招致這樣的暴打?主人公覺得自己很可怕,沒資格當媽媽。這種想法讓她很痛苦,甚至考慮過離婚,認為自己離開才是對孩子好。在這樣的狀態下,她登上了心理劇的舞台。

首先,我讓她重現最近一次動手打孩子的情景,以便了解她是在什麽樣的情況下動手打孩子。主人公表演了兩個場景:一個是孩子玩完玩具後,沒收拾好就去做別的事,看著淩亂的玩具,主人公火冒三丈,朝孩子的後背打去;另一個場景是孩子將餅幹渣兒掉得滿地都是,主人公十分生氣,毫不留情地打了孩子一巴掌。雖說是重演,但主人公打孩子的樣子就像在打仇人。

接著,我讓主人公表演更多細節,發現這兩個場景都和孩子的奶奶即主人公的婆婆有關。第一個場景發生在婆婆陪孩子玩玩具之後,第二個場景發生在婆婆買來餅幹跟孩子一起吃完之後。

我不禁好奇:這個現象是否和婆婆有關?看來有必要探討主人公和婆婆的關係。於是,我讓配角重現了婆婆帶著孫子開心玩耍的場景,並且詢問主人公看完的感受。她說:“很討厭!看都不想看!”看來答案呼之欲出。我讓她更深入地體會這種感覺,她神情冷淡地說:“我很生氣!”

我讓觀看這個場景的主人公將想做的舉動“行為化”。她對“兒子”說:“不要和奶奶玩!”並且試圖將“兒子”和“奶奶”分開。為了讓場景更加戲劇化,我讓“奶奶”緊緊地抱住“孫子”。結果主人公更加生氣,拚命想將兩人分開,大聲吼道:“消失!給我消失!”

原因正是主人公的婆婆。隻要婆婆來過家裏,主人公就會變本加厲地打孩子。她尤其厭惡婆婆摟著孩子時歡喜的模樣。其實,背後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主人公的丈夫有三個姐姐,他是家裏最小的孩子。兩個人戀愛五年多,男方的母親卻始終反對這門婚事。當時,男方已經考上了公務員,而主人公還在準備公職考試,前途未卜。男方的母親直截了當地對她說:“考不上公職,就不能嫁給我兒子!”沒想到,在此期間,主人公意外懷孕了,她與男方都很開心,覺得這是上天的祝福,於是決定結婚。男方的母親卻執意反對,說出狠話:“考不上就別想結婚!”甚至讓主人公拿掉孩子。在這種精神壓力下,主人公不幸流產,為此非常傷心。一年後,主人公通過了公職考試,成為一名老師,也順利與男方結婚並生下一個兒子。由於是三代單傳,婆婆格外疼愛孫子。但是,身為媽媽的主人公變得很奇怪,開始因為小事動手打孩子。為什麽會這樣?

我們可以從兩個心理層麵進行分析。一是主人公對婆婆的憤怒情緒。因為婆婆是讓第一個孩子流產的罪魁禍首,所以主人公的潛意識中隱藏著憤怒的情緒,看不慣婆婆寵愛孫子的樣子。而這種對婆婆的厭惡隻能深藏於主人公的潛意識中。奶奶疼愛孫子是理所當然的事,討厭這種疼愛的兒媳婦反倒顯得有問題。她表麵上若無其事地看著婆婆疼愛孩子,潛意識中卻極度憤怒。她的潛意識在向婆婆大吼:“你殺了我的第一個孩子,現在反倒疼愛我兒子?”甚至想用更惡毒的話罵婆婆,但知道不能那樣做,隻能將這些憤怒的情緒隱藏在潛意識中,然後轉嫁到孩子身上。怨恨一個人卻無法對其進行懲罰時,便想毀掉那個人最珍視的人或物。主人公不可能對婆婆施暴,隻能對婆婆喜愛的人——自己的孩子——施暴。

另一種心理是主人公作為母親的愧疚感。由於對未出生的孩子心懷愧疚,導致她無法全心全意地疼愛已出生的孩子。越疼愛現在的孩子,潛意識中對未出生的孩子越愧疚,甚至將對現在的孩子的討厭視為對未出生的孩子的愛和獲得原諒的方式,其中也包括沒能好好保護那個孩子的自責。這種自責會轉變為自虐。自虐是一種自我折磨的行為,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破壞自己心愛的東西,因此,主人公一直對自己心愛的孩子施暴。

主人公潛意識中對婆婆的憤怒、對沒能出生的孩子的愧疚以及沒能保護好那個孩子的自責,全部轉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懵懂的3歲孩子就這樣成為“替罪羔羊”。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是讓主人公發泄自己潛意識中的情緒。首先要發泄對婆婆的憤怒。我讓主人公對扮演婆婆的演員說出所有想說的話,盡情地將內心的委屈和憤怒表達出來,還讓她用報紙做的棍子狠狠地打代表婆婆的椅子。

在心理劇中,允許主人公采取怒罵、毆打的行為。隻有通過這種強烈的情感宣泄,潛意識中的情緒才能得到發泄。主人公發泄完對婆婆的憤怒後,我又讓她和那個沒能出生的孩子對話。“孩子,對不起,真的對不起……”主人公釋放了自己深深的愧疚感。隨後,我讓她麵對未能保護好孩子的自己,並且給予懲罰。“你這個連孩子都保護不了的人!”她邊說邊打自己。最後,我讓她麵對被媽媽討厭、虐待的懵懂的孩子。

主人公終於走出了婆婆和未能出生的孩子帶來的陰影,見到了孩子原本的模樣。她抱著“孩子”,哭得很厲害:“對不起,對不起,我的兒子……媽媽對不起你……”她的眼淚發自內心,不斷地湧出來。恢複平靜後,她擁抱了“孩子”,心理劇也隨之謝幕。

大約一個月後,主人公打來電話,告訴我她對孩子動手的行為神奇地停止了,現在她可以微笑著看婆婆疼愛孩子的場麵。雖然孩子不聽話時,她還是會訓斥幾句,但訓斥的程度和一般媽媽差不多。她還說,自己的內心平靜了許多。現在,這位主人公又生了一個女兒,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這場心理劇揭示了潛意識的運作方式。孩子出生時什麽都不知道,隻是按照他們原本的模樣、被賦予的本能做出各種行為,媽媽卻在潛意識中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

這位主人公的問題緣於一種深層次的潛意識。通常情況下,媽媽們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不必了解這種深層次的潛意識。如果像這位主人公一樣,和孩子的關係十分不好,問題才有可能是由深層次的潛意識導致的。大部分情況下,這類問題在前意識層麵就能解決。也就是說,媽媽們隻要善於自省,就能解決問題。

仔細觀察自己對孩子所做的行為,觀察自己看待孩子的心態就足夠了。了解潛意識始於“自省”,懂得自省的媽媽是明智的媽媽。

如何自省?最好的方法就是省視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進行了“投射”。

投射:媽媽心理學的核心

如果讓我在心理學領域選出一個最重要的詞語,我會選擇“投射”。可以說,心理學始於投射,終於投射。“投”指投擲,“射”指發射,投射即投擲與發射,是一種“將自己的想法、情緒、問題拋給別人”的作用力,是一種“不是我的錯,是你的問題”的防禦機製。

例如,讀初三的兒子告訴媽媽明天是期末考試的日子,讓媽媽5點叫醒他,他好多複習一會兒。孩子主動說要學習,哪位媽媽會不願意叫醒孩子?第二天早上,媽媽準時去叫他,卻怎麽都叫不醒。最終,孩子起晚了,開始發脾氣。下午回到家,他還抱怨:“都怪媽媽沒叫醒我,讓我考砸了。”明明是自己起不來,卻將考不好的責任推到媽媽身上,這就是投射。將自己的問題“拋”給媽媽,認為自己沒做錯,這是最低級別的投射。

投射有等級之分,最低級別的投射是“找借口”。用“不是我的錯,都怪你!”的借口,將錯誤推到別人身上,任何人都能輕易地看穿這種投射。

接下來是不易識別的高級別投射。一位丈夫懷疑自己的妻子出軌,不但用懷疑的目光看待妻子,還總是盤問妻子。妻子則指責丈夫不信任自己。其實,分析這位丈夫的心理,就能看出有出軌欲望的正是他自己。他將這種潛意識中的欲望投射到妻子身上,聲稱“想出軌的不是我,是我妻子”。當然,這隻是一個例子,並不是說疑心重的人都是這樣。

還有一種情況是,自己不喜歡某個人,就覺得對方也不喜歡自己。這是將討厭對方的心態投射出去,轉變為對方討厭自己的情形,認為“不是我不喜歡你,是你不喜歡我”。

最後,來看看最高級別的投射——投射行為成為日常,根本無法分辨是不是投射。請問,你最喜歡哪位演員?我們醫院裏有名護士是某演員的忠實影迷,癡迷於他那憂鬱的眼神。另一位護士卻覺得這位演員不怎麽樣,單純地不喜歡他的表情。不同的人對同一名演員有截然不同的評價,正是因為投射。

喜好也是一種投射。有一位身材比較豐滿的女孩,有些男孩覺得她很可愛,很喜歡,有些男孩卻不喜歡她這種身材。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媽媽的身材比較豐滿,兒子很可能也會喜歡豐滿的女孩,因為他會將媽媽的美好形象投射到與媽媽身材相似的女孩身上。兒子不由自主地喜歡豐滿的女孩,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女孩和媽媽很相似。我們之所以喜歡或不喜歡某一類型的人,是因為在潛意識中戴上了由人生經驗創造的有色眼鏡。前文中提到的“媽媽的有色眼鏡”也是一種投射。

在英語中,投射寫作“projection”,這個單詞與投影儀(projector)有關。影像通過投影儀投射到白色屏幕上,影像的源頭是投影儀裏的底片。底片是紅色的,投在屏幕上的就是紅色的;底片是藍色的,投在屏幕上的就是藍色的。

我們的心理世界與投影儀很像。人的腦海中有原版“底片”,如果“底片”是紅色的,我們眼中的世界也會呈現出紅色;如果“底片”是藍色的,我們眼中的世界也會呈現出藍色。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海中有一副有色眼鏡。如果這副眼鏡架在鼻梁上,很快就能感受到,但正因為它藏在腦海中,才會難以察覺。

投射是媽媽心理學的核心,你此刻對孩子的所有看法可能都是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