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教養子女的“密碼” 對待孩子的兩種心態
我曾以“媽媽心理學”為主題在各地開設課程。每次課程開始時,我會先問一個問題:“大家想培養出什麽樣的孩子?”對於這個問題,媽媽們的回答如下:
聰明的孩子
自信、大方的孩子
機靈的孩子
能控製情緒的孩子
善於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
不會因失敗而一蹶不振的孩子具有挑戰精神的孩子
保持積極心態的孩子
懂得感恩的孩子
有夢想的孩子
性格開朗的孩子
充滿自信的孩子
正直的孩子
懂得享受生活的孩子
長大後能自食其力的孩子有創造力的孩子
情感豐富的孩子
擁有自由靈魂的孩子
不會被欺負的孩子
能和他人和睦共處的孩子
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孩子
每天都能感受到幸福的孩子
平凡的孩子
以上便是媽媽們的期許。如果孩子們都能按照這樣的期許長大,該有多好。用一句話總結媽媽們的期許,就是孩子擁有成熟人格、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對於孩子的未來,媽媽們真正期望的並不是體麵的工作或殷實的生活,而是孩子能夠健全地享受自己的人生。這是韓國大多數父母的教養理念。不會有媽媽認為“性格糟糕又如何,學習好就行”“隻要能出人頭地,踩著別人往上爬也可以”“不管別人說什麽,隻要能賺大錢,功成名就就好”。
奇怪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媽媽們往往會違背這種教養理念,總是焦慮、不滿、急躁。她們會毫不留情地讓孩子加入競爭行列;心裏想要“幸福的孩子”,現實中卻期待“優秀的孩子”;希望孩子早上睜開眼就能感受到幸福,自己卻每天早上都對孩子嘮叨個不停;希望孩子自信、大方,卻總是打壓孩子,讓他們畏縮不前;希望孩子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卻告訴孩子一定要選合適的人當朋友。父母明明有好的教養理念,為什麽行動總是跟不上呢?
教養方式取決於媽媽的心態。隻要擁有“希望孩子能好好成長”的心態就可以。用這種心態教養孩子,就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但問題總是出在媽媽的心態上,因為媽媽的心態常常在潛意識中變“壞”。
現在,讓我們通過潛意識的窗口,了解一下“媽媽的心態”。
媽媽的潛意識中藏著兩個“密碼”
在媽媽的潛意識中,藏著兩個“密碼”。之所以稱為“密碼”,是因為它們很重要,卻藏得很深,很難被察覺。隻有找到藏在潛意識中的“密碼”,才能成為明智的媽媽。媽媽的心理課,正是關於如何找出“密碼”並對其加以修正的課程。那麽,這兩個“密碼”到底是什麽呢?那就是“媽媽的氣味”和“媽媽的有色眼鏡”。
媽媽的氣味
吃完美味的炭烤豬排,身上會散發豬排的氣味,即使噴了除味劑,豬排的氣味也不易散去。從花店出來時,身上也會散發花香,雖然我們看不見氣味,但它會附著在人身上,不會輕易散去。
媽媽也有獨有的“氣味”。在媽媽懷裏長大的孩子,身上自然會染上媽媽的氣味。但媽媽的氣味與其他氣味不一樣,會伴隨孩子一生。無論孩子走到哪裏,都會散發媽媽的氣味。正如你剛吃完豬排,別人根據氣味就能馬上知道你吃了什麽,那些身上帶著媽媽氣味的孩子,也很容易被人察覺。
別誤會,這裏提到的媽媽的氣味,並不是指媽媽實際的體味,也不是指媽媽每天要在孩子身邊陪伴幾小時、要親自照顧孩子從而建立依戀關係這種程度的“氣味”。本書提到的媽媽的氣味,與媽媽實際的體味以及和媽媽接觸時嗅到的氣味毫無關聯,這裏指的是“媽媽的心態”。
如果媽媽以愛護的心態看待孩子,孩子就會散發被愛護的氣味。無論走到哪裏,孩子都會散發這種被愛護的氣味,其他人也會自然地想要愛護這個孩子。如果媽媽覺得孩子沒出息,孩子就會染上沒出息的氣味,並且在不知不覺中散發沒出息的氣味,其他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認為這個孩子沒出息。這就是媽媽的氣味,不是肉體的氣味,而是心態的氣味。
有莫名讓人喜歡的孩子,也有莫名令人討厭的孩子,這都和媽媽的氣味有關。莫名讓人喜歡的孩子,多半從小就被父母及親人喜愛,總是散發被喜愛的氣味,其他人也會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喜愛這個孩子。而那些莫名令人討厭的孩子,散發著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討厭的氣味”。這是一種吸引法則。被父母疼愛的孩子容易被其他人喜愛,被父母討厭的孩子則容易被其他人討厭。
在某次以自我成長為目的的團體心理谘詢活動中,發生過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團體心理谘詢是參與者通過坦誠地交流彼此的問題,進而深入了解自己的活動。那次共有八名參與者參加,一起進行了三天兩夜的交流活動。下麵我想講述其中一位參與者的故事。
這位參與者是一位30多歲的未婚小學女老師,一開始給人的印象很不錯,看上去很開朗。第一天,大家抱著對她的好印象,與她相談甚歡。但從第二天開始,我發現大家對待她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每次她發言時,總會有三四個人和她唱反調,說出諸如“你的話很難讓人相信”“你好像是我行我素的人”“你好像有點兒幼稚”等言論。有些參與者還指責她不成熟、聽別人說話時不認真。雖然團體心理谘詢的原則是坦率表達,但我覺得其他人對待她的態度似乎有些過分。她的情緒也有些激動,反駁道:“真不知道我到底有什麽問題,你們非得這麽針對我!”但她越這樣,大家越覺得她不接受建議,對待她的態度越強硬。
然而,時間一長,我也想對她提一些意見,因為我總覺得她的語氣、行為讓人很不高興。奇怪的是,她並沒有說過不合時宜的話,也沒有任何過激的行為,為什麽會讓我有這樣的想法?沒過多久,我便找到了原因。
這種現象是由她營造的氛圍引起的。她自己營造了一種讓別人看不順眼,想批評她幾句的氛圍,別人隻是就這種氛圍給出了回應。我提議深入探討她的問題,大家紛紛表示同意。於是,我將某一天晚上的時間都分配給那位小學老師。那天晚上,她說了很多話,也哭了很多次。
“剛來到這個集體時,因為能和大家坦誠地交流,我很開心。但從今天下午開始,我很疲憊、很難過,考慮要不要直接回家。每次我說話時,總有人反駁,把我當成小孩子,給我忠告。我並沒有做錯什麽啊……我之所以來參加團體心理谘詢,也是因為工作不順利。不知為何,有些家長公然指責我沒有當老師的資質。我以為可能是因為我是年輕的女老師,但相較於其他女老師,家長們對我的態度更差。在之前工作的學校裏也是這樣。我想:‘是因為我有什麽問題嗎?’我苦惱了很久,於是來到了這裏。但今天大家對我提意見時,感覺和被家長們指責差不多。我真的好累。”
等她說完之後,我向她詢問關於她母親的事。
“媽媽人很好,獨立又有能力,一直都在工作,也全心全意地照顧我。多虧了媽媽,我才能成為老師。我在錄用考試中兩次落榜,想要放棄時,是媽媽給了我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我又問她:“媽媽覺得你怎麽樣?”
她回答道:“媽媽對我不太滿意,總是過於擔心我。我已經30多歲了,她還是會每天打電話吩咐我做這個做那個,問我為什麽沒做某件事,事事都要追根究底地幹涉,總讓我想發脾氣。她總是把我當成小孩子。來參加團體心理谘詢時,我說了知道怎麽走,她非要我告訴她該怎麽走。告訴她之後,她卻歎了口氣,說另一條路線更快。媽媽好像總是對我做的事不滿意,從小就是這樣。下班回家後,她會問我有沒有做某些事。就算我做了,媽媽也會指責我做得不夠好,直接無視我付出的努力,親自再做一遍……”
原來問題在於她的媽媽。她的媽媽一直對她不滿意,總覺得她什麽都做不好,看不順眼,於是一直嘮叨著教她應該怎麽做。她覺得很委屈,消極地反抗,說自己會看著辦。但她的媽媽覺得女兒很敷衍,於是更加嚴厲地責備她。母女關係以這種模式不斷惡性循環。媽媽散發著看不順眼的氣味,於是她也散發著讓人看不順眼的氣味;媽媽認為她很敷衍,於是她散發著敷衍的氣味。
這種母女關係在團體心理谘詢中重現了。那些學生家長也一樣,因為莫名看她不順眼,所以才會說出“是不是該做這件事”等話語,對她進行幹涉。當她說自己會看著辦時,家長們便認為她很敷衍,認為她有問題。
我向她說明了這一有關潛意識的心理分析。聽完後,她哭了起來。哭了半天,她說:“我現在才知道為什麽別人唯獨愛挑我的毛病。這種情況不止一兩次,在之前工作的學校裏,教導主任指派我做事,明明我很努力,他卻非要找碴兒,嘮叨個不停……我終於知道那些家長為什麽針對我了,以前無法理解的種種問題,現在終於找到了答案。”
媽媽的氣味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媽媽的氣味就是媽媽的心態。人們在看待一個孩子時,會不由自主地嗅到孩子媽媽的氣味,按照孩子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這個孩子。請你聞一聞身為媽媽的自己散發的氣味吧!麵對你的孩子,你散發著什麽樣的氣味?寵愛的氣味?討厭的氣味?不滿意的氣味?喜悅的氣味?不耐煩的氣味?
接著,來了解一下第二個“密碼”。
媽媽的有色眼鏡
世界上戴著有色眼鏡的媽媽不在少數。如果媽媽戴著黑色的眼鏡,會將白色的孩子看成黑色的孩子。為了洗去孩子身上的黑色,媽媽每天用毛巾拚命搓洗,惹得孩子哭鬧不止:“媽媽!我是白色的!不用洗!”媽媽卻不予理會,因為媽媽眼裏的孩子就是黑色的。想方設法洗去孩子身上的黑色,隻會傷害孩子白色的皮膚。
媽媽盡全力為孩子付出,到頭來卻發現孩子“生病”了,可能就是因為媽媽戴著有色眼鏡。媽媽的有色眼鏡也是區分明智媽媽和愚昧媽媽的標準。如果將白色的孩子看成黑色的,媽媽的用心反而會成為傷害孩子的“毒藥”。媽媽必須以孩子原本的模樣來看待孩子。
媽媽的有色眼鏡到底是什麽?其實就是“媽媽看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媽媽看待孩子的心態”。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曆,媽媽的有色眼鏡由生活經驗、性格以及價值觀混合而成。
下麵是某媽媽論壇中的一篇文章,可以通過這個例子來具體了解媽媽的有色眼鏡。
一周前,大兒子開始上幼兒園。開學典禮結束後,和兒子一起出來的時候,遇見了他的一個朋友。那個孩子熱情地跟我兒子打招呼,我兒子卻躲到我身後。我很吃驚,也很擔心,因為我就是一個很內向、不太擅長社交的人,孩子怎麽和我一樣?出於擔心,我還申請和班主任麵談,請老師幫幫他,讓他平時多和其他孩子接觸。最近,我也開始訓練孩子,讓他在我麵前練習主動打招呼、自我介紹。但他很抗拒,生氣地問我為什麽要做這些。我也很生氣,大聲吼他:“你要主動和朋友打招呼,不然你會被孤立!”送他去上演講培訓班會不會有所幫助呢?如果大家有改變男孩性格的好方法,一定要告訴我,我真的很著急。
乍一看,這隻是一般媽媽的普通煩惱。但是,這種普通的煩惱中隱藏著媽媽的有色眼鏡。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孩子的朋友主動跟孩子打招呼,孩子害羞地躲到媽媽身後,這是世界上每天都會發生數百萬、數千萬次的事。這種常見的事,卻讓這位媽媽吃驚、擔心。在媽媽眼中,自己的兒子是個交際能力不足、畏縮、扭捏的孩子。孩子身上背負著媽媽的焦慮,被迫接受社交訓練。
這位媽媽戴著“我就是因為太內向,所以不擅長人際交往,這種性格很不好”的有色眼鏡看待孩子,想著“我的孩子性格內向,該怎麽辦”。這位媽媽將性格內向的孩子看成有問題的孩子,努力想讓孩子改變內向的性格,於是帶著孩子到處練習,推著孩子上前。孩子不配合,媽媽就擔心、焦慮。這樣一來,孩子因為被迫做不願意做的事而痛苦,又因為做不到而更加畏縮,看到媽媽的臉色還會心生歉意。這位媽媽全然不知問題在於她戴著有色眼鏡,將性格內向的孩子看成有問題的孩子,可能還會反駁:“就是因為孩子膽小才說他內向,難道要我放任不管嗎?”這類媽媽屬於危險型媽媽,很容易傾其所有為孩子付出,看到孩子“生病”才追悔莫及。
“媽媽的氣味”和“媽媽的有色眼鏡”是搭檔,兩者會協作。如果媽媽因為戴著“孩子性格內向就是有問題”的有色眼鏡而焦慮、擔憂,孩子就會散發內向的氣味以及焦慮、擔憂的氣味。雖然媽媽努力想消除孩子的內向氣味,結果卻造成反作用,不僅沒有除掉,反而讓孩子散發更強烈的內向氣味,還會讓孩子染上焦慮、擔憂的氣味。
這與“不要想大象”的做法相同,越努力不去想大象,越無法擺脫有關大象的想法。媽媽戴著“性格內向”的有色眼鏡,就會困在“怎樣才能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的框架中,孩子也會一直被視為性格內向的孩子。
孩子能夠察覺媽媽的想法:“媽媽為什麽送我去上演講培訓班?為什麽教我和朋友打招呼?”但是,這樣做就能讓孩子下定決心改變性格,立誌變得自信大方嗎?並不會。一般15歲以上的孩子才會認為自己的性格有問題。年紀較小的孩子隻會想“媽媽為什麽會這樣?我有什麽問題嗎?我不能讓媽媽擔心”,然後照著媽媽說的去做。被媽媽焦慮、擔憂的眼神注視著,孩子無法變得自信,隻會困在“內向”的框架中。
“媽媽的氣味”和“媽媽的有色眼鏡”這兩大“密碼”,對教養子女有極大的影響。如果媽媽戴著能看到孩子原本模樣的“眼鏡”,散發愛孩子的氣味,那麽孩子一定會很幸福。即便媽媽不富有、學曆不高、性格暴躁,孩子大體上也能過得很好。因為這些孩子沐浴在愛意中,並且以原本的樣貌得到認可,他們的生命力會更強,也會更自信。然而,讓媽媽們戴上清晰的“眼鏡”、散發愛孩子的氣味並不容易,因為媽媽的氣味和有色眼鏡大多藏在潛意識中。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媽媽的潛意識這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