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欄 口才好不等於表達方式好

我曾經參加過一次講座。那位演講者的口才非常好,可他說的話並不能打動人心,每句話都從我的左耳進去,又從右耳出來。

據說那位演講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演講高手,此前已經發表過數百次演講,所以發言既通順又流暢。可惜並不能讓人聽進去。

也就是說,口才好和傳達到位其實是兩碼事。

傳達指的是在對方心中留下印象和記憶。那位演講者隻是在羅列自己想說的話,因此無法將信息傳達到位。

他似乎並未認識到這一點。也許是因為周圍的人不斷地誇讚他“口才好”,所以他可能沒什麽機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如果人們聽完演講的評價是“有新的發現”“很感動”“學到了東西”之類的話,證明演講者想表達的信息都傳達到位了。但是,“口才真好”這種評價的含義有些不同。

作為編輯,采訪也是我的工作之一。

在采訪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問題——不能讓采訪對象全程對答如流。因為大多數采訪對象都會從自己說了很多遍、已經很熟悉的內容或者自己想說的話說起。但是,我並不會讓我的采訪就此結束。采訪對象把這些話說完之後,我的采訪才真正開始。

編輯在采訪過程中的提問要能夠“拓展”和“深化”主題。

不僅要讓對方說出想說的話,更要引導其說出對聽眾來說有價值的信息。拓展和深化主題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做到這些的話,采訪過程中就會發生許多有趣的事。如果從采訪對象那裏聽到“我從沒想過自己會說這樣的話,這次采訪讓我有了新發現,也幫我很好地整理了思路”之類的話,也就意味著采訪進展非常順利。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引導采訪對象找到腦海中潛在的信息和想法,並將其語言化。從中能夠得到一些有趣的信息。

很多人都想擁有一副好口才,其實口才不好也無傷大雅(當然,想成為專業演講者的人除外)。

“口才好”和“言可達意”是兩碼事。

掌握適合自己的傳達技巧能讓我們與他人的溝通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