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基於接收的信息進行判斷
有一本名為《人九成看外表》的書曾經很暢銷。
書名中的“九成看外表”這個概念來自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梅拉比安定律”。該定律強調了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實際上,關於“九成看外表”這個概念存在許多爭議,但是,由於人們很容易根據直觀印象來進行判斷,因此,人們一般認為“我們不能僅根據外表去評判一個人”。“外表”這一信息傳達給對方後,就成了對方進行判斷的依據。也就是說,內心等無法用肉眼看到的部分很難成為判斷依據,這便意味著內心“難以傳達給對方”。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就算我不說,對方也應該能懂”“對方應該很懂我,所以我不必特意表達”。但非常遺憾,我要告訴各位,最好不要有這種期待。
為什麽愛拍馬屁的人更受喜愛
我聽說過一件這樣的事。
告訴我這件事的人工作特別努力、踏實、認真,但並不會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
他跟我抱怨:“我的上司完全不關注我。像我這樣踏實但不怎麽會表現自己的人評價不高,而那些工作不努力、愛拍上司馬屁的人反而評價很高,我感覺自己幹不下去了。”
我的確能理解他的感受。
但是,從表達方式這個角度來看,他的做法其實很失敗。
人一般會根據自己接收的信息來進行判斷。如果沒有將信息表達到位,那麽對方就很難理解我們的想法。
就算不需要花言巧語或阿諛奉承,至少我們應該摒棄“即使我不說,對方也能理解”這種思維方式。
興趣和關注取決於表達方式
如果前麵提到的那位踏實、努力的人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那麽上司對他的評價一定會提高。實際上,他工作非常努力,而且漸漸取得了一些成果。他隻要將這些如實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那麽,究竟應該如何表達呢?
有一個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簡單方法——增加接觸頻率。
你有過下麵這些經曆嗎?
第一次看到某個明星的時候,你並沒有什麽感覺,但當那個明星的身影反複在電視上或視頻中出現時,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那個明星的粉絲。
第一次在公司裏或學校裏遇見某個人的時候,你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想法,但如果那個人每天都出現在你麵前,漸漸地,也許你會愛上那個人。
如果每次都是同一名快遞員給你送快遞,你就會對那個快遞員產生親近感。
第一次看到某個廣告的時候,你可能會很疑惑:“這個廣告說的是什麽?”但是看了好幾遍之後,你越來越好奇。等你回過神來,你發現自己已經買了廣告中的產品。
這些經曆對我來說並不陌生。
你知道“多看效應”嗎?這個概念是指多次接觸某個人、某件物品或某項服務,人們的警惕性就會逐漸減弱,更容易對其產生興趣和好感。
所以,前麵提到的那位不被上司看好的員工隻要增加與上司接觸的頻率就可以解決問題。他可以試著多向上司匯報、谘詢,這些都不算難事。總之,“頻率”十分重要。
表達一次就認為傳達到位了,這樣的想法十分危險
“聽一遍就記住的人,才是工作上的專業人士。”
在我20多歲時,公司裏的前輩經常對我說這句話——因為我總是記不住事。
等我自己成了前輩,我也對後輩們說了類似的話:“作為一名專業人士,別人說過的話聽一遍就要記住。”
但是,現在我正在反省自己說過的這句話。
學生時代的我根本沒辦法聽一遍就記住老師講授的內容,通常要不斷地複習,反複將知識輸入到大腦中才能真正記住。長大成人之後,我卻忘記了那些經曆,甚至要求別人“聽一遍就記住”,實在是強人所難。
如果無法一次傳達到位,而你仍想表達出來,那麽就必須“反複地表達”。
不過,不斷重複同一件事十分麻煩。所以,請抽時間確認一下哪些信息傳達到位了、哪些信息未能傳達到位。
例如,在召開工作會議時,如果你擔心對方沒有準確地理解會議內容,那就當麵與對方就會議內容進行確認。利用會議的最後5分鍾請對方概述當天會議的主要內容。這樣就可以了。
在確認會議內容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與那些不確定是否準確地理解了會議內容的人進行確認。如果一個人沒有理解會議內容,自然無法很好地在別人麵前表達出來。通過這種確認,我們就能確定哪些信息傳達到位了,以及哪些信息沒有傳達到位。
人的記性各有偏差
請問,你記得多少別人告訴過你的事呢?
我的記性很差,所以經常會忘事(因此我記了很多筆記)。
雖然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存在差異,但一般來說,人都很容易忘事。甚至可以說,很多人一開始就沒聽到。
關於人的記憶,有一個著名的概念——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該曲線的統計對象是已經記住的信息。如果加上那些一開始就沒記住的信息,那麽大部分信息都屬於“被遺忘的部分”。
人的記性就是如此不好。我們要認識到,自己表達的信息極有可能會被對方遺忘。
因此,在信息可能會被遺忘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增加表達頻率。
人如果記住了某件事,
20分鍾後大約會忘記42%;1小時後大約會忘記56%;9小時後大約會忘記64%;1天後大約會忘記66%;
2天後大約會忘記72%;
6天後大約會忘記75%;
1個月後大約會忘記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