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達技巧⑥ 打比方法則

傳達技巧中的“萬能公式”

“××界的優衣庫”“××界的星巴克”……如果這樣形容一家公司,即便是第一次聽說,人們也能很容易地想象出這個公司的大致形象。

這也是傳達技巧的一種——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來打比方。

通過打比方,會產生“形象可視化”和“自我代入”這類效果。

“電腦是一種智能自行車。”這句話出自史蒂夫·喬布斯之口。“智能自行車”這種比方實在是太厲害了。

我在寫《在麵包店賣飯團吧》時也打了很多比方,全書中“就像”之類的詞大概出現了57次。

下麵是其中一個例子。

“新想法來自與未曾預想過的外界事物的邂逅,就像熱銷的《便便漢字練習簿》那樣,將‘便便’和‘漢字練習簿’組合起來,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創意。”

在抽象的內容後加入具體的“比方”,更容易將抽象內容的意義傳達到位。

打比方還能幫我們了解對方的想法。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打比方呢?

重點是要選擇那些讓接收信息的人“更容易理解”的事物。如果對方隻有一個人,就選擇對那個人來說容易理解的內容;如果是一群人,就選擇大家都容易理解的內容。

例如,對方喜歡足球的話,可以對對方說:“工作時注重細節非常重要。拿踢足球來打比方的話,細節就是所謂的‘險球’。在足球比賽中,經常會出現沒能救起‘險球’而失分的情況,在工作方麵也是如此。倘若不注重細節而輸了‘險球’,就做不出成績。”

對那些對足球不怎麽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段話也許並不會讓他們恍然大悟,但對足球愛好者來說,“險球等於細節”這樣的說法十分形象、易懂。

如果接收信息的對象是一群人,要避免用足球這種有人喜歡、有人無感的特殊事物來打比方,最好選用那些大家都能理解並產生共鳴的一般事物來打比方,例如食物、餐廳或熱點新聞等。這樣一來,剛才的那段話就可以轉換成:“工作時注重細節非常重要。打個比方,有些餐廳的飯菜雖然很好吃,但是杯子上有指紋、服務態度差。其實,經營餐廳並不是隻要味道好就可以,更重要的是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從而讓顧客滿意。工作和經營餐廳一樣,如果沒有完善細節部分,就很難做出成績。”

總之,我們需要根據信息接收對象的認知範圍來改變喻體。

打比方時的注意事項

打比方的時候需要注意一點——過於誇張反而會帶來消極效果。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書,書裏講了一個關於克服工作方麵的困難並取得成功的故事。在描述工作中碰到的困難時,書中說“初入職場時四麵八方都是敵人”,並將職場新人的處境比喻成“手無寸鐵赴戰場”。讀到這段話時,我覺得這個比方放在這裏非常違和。我懷疑作者寫作時根本沒有想象過“手無寸鐵赴戰場”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我想,作者應該是想表達有很多困難正等著初入職場的新人。但是,“手無寸鐵赴戰場”這種表達方式是不是過於誇張呢?至少讓我覺得太誇張了。

由此可見,在打比方時,過於誇張的手法會讓對方更難理解我們想表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