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達技巧③ 事實與情感法則
以吉野家的廣告語“好吃、實惠、快捷”為例
在思考有關表達的問題時,我們經常會忽略一點——表達分為以下兩個方麵:一是表達事實;二是表達情感。
人們經常會把這兩個方麵混為一談。
例如,關於在商務郵件中是否需要說“您辛苦了”這句話,人們時不時就會展開各種討論。
有人認為不需要,因為這是業務上的往來,必須盡可能地進行高效溝通,減少不必要的寒暄能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恰恰證明了我們需要區分“表達事實”和“表達情感”。
的確,如果隻想將事實表達清楚,那麽“您辛苦了”之類的寒暄其實就是廢話。但是,從表達情感的角度來看,“您辛苦了”這句話體現出我們為對方著想的態度。所以,那些想更多地表達情感的人可以在郵件中寫這句話,而那些覺得表達情感沒必要的人就不需要寫。這樣區分一下,問題就變得十分簡單。
那麽,下麵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處理呢?
這是生氣的上司在責備犯錯的下屬時所說的一番話。
上司之所以這麽生氣,是為了讓下屬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他的這種想法是否真的傳達給下屬了呢?
“你為什麽沒有好好匯報情況?”是一句表達事實的提問,而“都怪你,現在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了!”這句話既表達了事實又摻雜了情感。
從下屬的角度來看,上司的這番話中表達情感的部分過於強烈,以至於讓他無法注意到事實部分。最後,下屬可能會覺得“隻不過是被上司臭罵了一頓”“這家夥就是仗著職務比我高想耍威風吧”。如此一來,下屬對待上司的態度甚至會變得冷漠起來。
明明上司想表達的是事實,下屬卻隻接收了表達情感的那一部分,兩者的對話完全不在同一頻道上,這樣一來,不管上司有多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都無法將內容傳達給對方。
所以,請分開考慮“表達事實”和“表達情感”。
下麵我想再舉一個例子。
一位妻子對她的丈夫訴說今天發生的事。
聽完這番話,丈夫給出了下麵的回應。
結果,丈夫的這番話完全沒有被他的妻子接受。
這是因為丈夫並沒有意識到表達包含事實和情感2個方麵,必須分開考慮。
妻子想表達的是“情感”這個部分,目的是能和丈夫產生共鳴,但丈夫是針對“事實”這個部分進行回答的。
看完這個例子,你有什麽樣的感想?
是不是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曆?其實,我也因為無法區分事實和情感而多次經曆類似的事。
據說人類社會如今的繁榮得益於語言的存在。不過,語言有時也會帶來很多麻煩。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經常伴隨著情感表達。說話內容和人格一體化這種傾向在人們的對話中更為顯著。
不擅長辯論、討論容易變成爭吵……出現這些問題都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無法展開有效溝通。
所以,我們要在表達時注意區分事實與情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傳達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結合事實與情感進行表達
在表達時將事實和情感巧妙地組合起來也能提升信息傳達的效果。這就是事實與情感法則。
例如,吉野家那句著名的廣告語“好吃、實惠、快捷”就運用了這個法則。
● 好吃:情感。
● 實惠、快捷:事實。
日本宜得利家居的廣告語是“哇,物超所值”。我認為這是一句兼顧事實與情感的優秀廣告語,通過“哇”這個感歎詞強調了想表達的東西,例如物美價廉、十分實惠。
很多廣告語會運用事實與情感法則。例如,日本休閑食品品牌卡樂比推出的“河童蝦條”的廣告語是“停不住手,停不住嘴”。
● 停不住手:情感。
● 停不住嘴:事實。
這句有名的廣告語從情感和事實這兩個方麵將商品信息傳達給顧客。
以速食聞名的日本食品品牌日清推出的雞肉拉麵的廣告語是“即刻美味、極致美味”,同樣由事實和情感兩個方麵組合而成。
事實與情感法則還可以運用到日常對話和文章中。
例如,跟朋友一起在KTV唱歌時,如果朋友想讓你做出評價,你可以這樣說:“你的音真高啊(事實),發聲也很好(事實),貼合旋律的歌聲十分打動人心(情感),唱得真是太好了(情感)!”
如果一個人在稱讚對方時考慮到事實和情感兩方麵,聽了這種稱讚的人一定會非常開心。在餐桌上稱讚另一半的廚藝時,可以這樣表達:“很入味(事實),非常好吃(情感)!”
另外,編輯也經常會在工作時用到這種表達方法,例如:
理論(數據)+情感。
功能優勢+共鳴。
表達功能+表達情感。
“據說人類每天會思考6萬次。除去睡眠時間,基本上1秒思考1次。太厲害了吧!”這段話出自我寫的《在麵包店賣飯團吧》一書。它首先介紹了理論(數據),然後在結尾加上了一句表達情感的“太厲害了吧”。
即便沒有“太厲害了吧”這句話,整段話想表達的意思仍然十分明確。但是,我想讓讀者體會到“我希望大家都能知道這一點”這種迫切的心情,就加上了這句表達情感的話。我希望這樣能夠加深讀者對這段文字的印象。
此外,書中還有其他類似的段落:“據調查,人類大腦傾向於根據自我喜好來觀察和評判事物。也就是說,在麵對討厭的人或與自己性格不合的人時,我們極有可能隻會看到自己討厭或者與自己不合的部分。有沒有被我說中呢?請在腦海中想一想那個與你不合的人或者你討厭的人有什麽優點,你能想出幾個呢?”
在上麵這段話中,我首先介紹了人腦的功能,接著為了引發讀者共鳴(讓他們將自我代入話題中)而進行提問,這個步驟的目的是使讀者對我想表達的內容產生認同。
通過這種組合式表達方法,我想讓我的文字被更多人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