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仙難有著落。《陔餘叢考》雲:“鐵拐李史傳並無其人,惟《宋史·陳從信傳》有李八百者,自言八百歲,從信事之甚謹,冀傳其術,竟無所得。又《魏漢津傳》自言師事唐人李八百,授以丹鼎之術,則宋時本有李八百者在人耳目間,然不言其跛而鐵拐也。胡應麟乃以《神仙通鑒》所謂劉跛子者當之,然劉李各姓,又未可強附。《續通考》又謂隋時人,名洪水,小字拐兒,亦不言所出何書,則益無稽之談也。”

按跛仙故事有二。元人雜劇以為鐵拐李本姓嶽,嶽伯川有《呂洞賓度鐵拐李嶽》劇。嶽壽在鄭州做都孔目,因忤韓魏公而驚死。呂洞賓使其借李屠之死以還魂,度登仙籙。此劇故事,並不出奇,因元時有《黑旋風借屍還魂》等劇,已成俗套。不過寫人情有極深刻悲慘處。此種劇本哪能作祝壽之用?前邊已經說明。這故事的來曆不明。《曲海總目提要》雲:“伯川姓嶽,或其宗人事,或借以自喻,俱未可定。”總不是個很好的說法。

另外一個故事,是《東遊記》的故事,大家熟悉的。說是李玄得道以後,離魄朝山,請其徒守屍,說明七天回來,而其徒守到六天,母病回家,把屍焚化,遂借一餓殍還魂,故名鐵拐李或李鐵拐。此說法不知始自何時。但在明嘉靖、萬曆年間,似還不甚普遍,王世貞考八仙,能考其七而疑其一,其一即跛仙。王世貞說:“獨聞之乩雲,諱元中,開元大曆間人也。於終南山學道四十年,陽神出舍,為虎所殘,得一跛丐乍亡者而居之。”《東遊記》言其徒弟焚化屍首,較此更妙,《東遊記》故事當後出。

元劇及明小說乩語,皆言借屍還魂事。其原因或者因為神仙不應如此難看,所以造成此類傳說。而實際上跛仙之所以能加入八仙,而為繪畫及戲劇所歡迎的,就是因為別致,狀貌的怪,可以動人。重要處在他的“拐”,至於姓李姓嶽,都無關係。趙翼固執認為胡應麟不應以劉跛子當之,也可以不必。

劉跛子是北宋大觀中人,往來京師,在人耳目。趙道一《真仙通鑒》卷五十有傳。宋僧惠洪《冷齋夜話》卷八記劉跛子事二則,此即為趙氏所本。因《夜話》習見,且趙書有可補正者,故錄趙氏:

劉跛子,青州人也。拄一拐,每一歲必一至洛中看花。張丞相召自京湖時,與客飲市橋。客聞車騎過甚盛,起觀之。跛子挽其衣使且飲。作詩曰:“遷客湖湘召赴京,輪蹄相送一何榮。爭如與子市橋飲,且免人間寵辱驚。”陳瑩中素愛之,作長短句贈之曰:“槁木形骸,浮雲身世,一年兩到京華。又還乘興,閑看洛陽花。聞道鞓紅最好,春歸後,終委泥沙。忘言處,花開花謝,不似我生涯。年華,留不住,饑餐困臥,觸處為家。這一輪明月,本自無瑕。隨分冬裘夏葛,都不會赤水黃芽。誰知我,春風一拐,談笑有丹砂。”宋徽宗政和中寓興國寺,人計其壽百四五十許。(下略)

惠洪與劉跛子同時,《冷齋夜話》中記他贈跛子詩有雲:“相逢一拐大梁間,妙語時時見一斑;我欲從公蓬島去,爛銀堆裏見青山。”“春風一拐”及“一拐大梁間”皆是妙語。時人頗賞其人,見諸歌詩,後世留有圖畫,甚屬可能。而況劉鬆年南宋畫家,與他同宗,則《跛仙圖》或者就畫他的本家的。跛仙以劉跛子當之,而藍采和以許堅當之,可為雙絕。

若雲不然,則再找一人。檢《南嶽總勝集》“聖壽觀”條雲:

聖壽觀去廟北登山七裏,唐鹹通中建。(中略)太平興國中有跛仙,遇呂洞賓於君山,後亦隱此。行靈龜吞吐之法,功成回嶽麓,自號瀟湘子。嚐雲:“我愛瀟湘境,紅塵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元祐間常有白鶴棲鳴於杉鬆之上,三日而去。宣和元年,改壽祺。

《南嶽總勝集》南宋初年人集訂。此人既無姓名且為純陽弟子,以當八仙中的跛仙,無有不合處。此文言遇呂洞賓於君山,可證北宋時人,以呂洞賓為往來嶽州、出沒洞庭的神仙。於前言可加佐證。其言太平興國乃元祐後人過分造得早一點,不可確鑿信之。

一點不錯,到元代,北宋末的劉跛子與南嶽的跛仙已捏合了。《續道藏·呂祖誌》卷三“跛仙遇道”條,“長沙劉跛仙遇洞賓於君山,得靈龜吞吐之法,功成歸隱。(下略)”所謂“功”,或者就是煉形之類,所以元人有《拐仙煉形圖》。“李”,可以說是“劉”字的音訛。“嶽”及“孔目”竟難知其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