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四雲:“鍾離權見《宋史·陳摶傳》,陳堯谘謁摶,有髽髻道人先在坐,堯谘私問摶,摶曰鍾離子也。又《王老誌傳》有乞者自言鍾離先生,以丹授老誌服之而狂,遂棄妻子去。”今通行本《宋史》《陳摶傳》無此數語,比甌北所見不同,當有脫奪。或甌北誤記。《道藏》本元趙道一《真仙通鑒》《陳摶傳》有之。鍾離權見於正史者僅此二條。王老誌是宋徽宗時方士,他稱鍾離已甚後。《陳摶傳》則前已論及,大概是宋仁宗時人作,此時呂洞賓、鍾離權的傳說盛了,或者作《陳摶傳》的人援引他們以重陳摶,亦非信史。
鄭景璧《蒙齋筆談》記呂洞賓事,提及鍾離,說:“權漢人,邇者自本朝以來與權更出沒人間。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跡數見。好道者,每以為口實。”“權不多見”,所以北宋人的筆記甚少提及。元祐時,他有詩送給王定國,後歸入徽宗禦府。《宣和書譜》卷十九記載鍾離權事較詳:
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有問答語及詩成集。狀其貌者,作偉岸丈夫,或峨冠紺衣,或虯髯蓬鬢。不冠巾而頂雙髻。文身跣足,頎然而立,睥睨物表,真是眼高四海而遊方之外者。自稱“天下都散漢”,又稱“散人”。嚐草其為詩雲:“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得相從。”其字畫飄然有淩雲之氣,非凡筆也。元祐七年七月,亦錄詩四章贈王定國。多論精勤誌學長生金丹之事,亶亶可讀。終自論其書以謂學龍蛇之狀,識者信其不誣。
所言有問答語,即今所傳《鍾呂傳道集》,多言內丹事,今存《道藏》《洞真部》《修真十書》內。此書說是唐施肩吾編集的,亦不可信,胡應麟已疑之。
《太平廣記》無鍾離權,鍾離權的神仙說起於北宋。楊慎《丹鉛錄》:“仙家稱鍾離先生者,唐人鍾離權也,與呂岩同時。韓澗泉選唐詩絕句,卷末有鍾離一首,可證也。近世俗人稱漢鍾離蓋因杜子美元日詩有‘近聞韋氏妹,遠在漢鍾離’流傳之誤,遂附會以鍾離權為漢將鍾離昧矣。”楊慎認為漢鍾離的說法是明代的事,並且流俗致訛之由因於杜詩,最為可笑。胡應麟《丹鉛新錄》專駁楊氏書,於此條下論雲:“夫漢鍾離地名,而以為神仙,則韋氏妹即何仙姑耶?書此發讀者一大噱。”鍾離之稱漢,當然與杜詩無關,且不出於近世俗人之言,因《宣和書譜》已言“自謂生於漢”,而鄭景璧《蒙齋筆談》亦說“權漢人”,楊氏誠為失考。
楊慎以鍾離權入唐,所據者有詩入唐詩選本。胡應麟亦以鍾離入唐,他以為王定國所得詩軸,乃宋人錄唐詩以欺王定國。《莊嶽委談》:“蓋宋時羽士假托鍾離權以誑王定國輩,其詩實唐鍾離權所作,而假托者不詳其世,以為即漢鍾離昧,故自稱生於漢,後世因以漢鍾離目之。”胡氏以王定國所得為贗品,而信唐時有鍾離權,亦倒果為因。因為鍾離神仙的傳說起於北宋慶曆以後,與呂洞賓傳說同時。呂先生留題記及詩詞甚多,宋人已有《回仙錄》等輯本,鍾離權亦留墨跡在人間,人以呂岩為唐末進士,以其詩詞入唐,連帶亦以他傳說中的老師入唐耳。實際上唐時亦無鍾離權其人,唐詩選本末附神仙詩,皆存疑之品。以鍾離詩入唐,何不以之入漢歟?
嶽州呂真人《自記》稱一再遇鍾離,盡得希夷妙旨,是以他為希夷先生陳摶的弟子;與宋仁宗時或稍後作《陳摶傳》的人以鍾、呂一為劍仙,一為髽髻道人,皆來陳摶齋中,因此見陳摶的神異,是互相矛盾的。但兩處稱鍾離或鍾離子,是地名,法號,或姓,不得而知。至於姓鍾離而名權,則北宋元祐前後所知,《蒙齋筆談》述及,王定國得詩可證。乃宋哲宗時事了。狀其貌者作偉岸丈夫,虯髯蓬鬢,睥睨物表。而藏其墨跡者則愛其草書之妙,認為畢竟是仙人之筆。洪邁《夷堅支誌》丁卷第十:
淳熙十一年溧湯倉鬥子,坐盜官米黥配,而籍其家。得草書二軸,題雲庚申歲書,其名權,花押正如一劍之狀,蓋鍾離翁也。其詩雲:“露滴紅闌玉滿畦,閑拋象履到峰西。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將槁木齊。古塹細香紅樹老,半峰殘雪白猿啼。雖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滿溪。”李粹伯跋之曰“字畫放逸,有翔龍舞鳳之勢,脫去尋常畦徑。非得於心而應於手者,不能爾。飄飄然神仙風度,固有所本”雲。真本藏於建康府治府資庫,絹素褾飾處皆斷裂,獨字畫不動。景裴嚐見之。庚申歲者,豈非藝祖創業建隆元年乎?
此詩韶秀可愛,今《全唐詩》錄鍾離權詩,反失收此首。洪邁見署名權字草書作一劍之狀,因以考定為北宋所傳之鍾離子。他以庚申歲為北宋初的庚申,是信權為五代間人。特別提一句“豈非藝祖創業之建隆元年乎?”發人深思。大概在洪氏心目中,以此虯髯蓬鬢的偉岸丈夫,也如唐人小說裏的虯髯客一樣,當初是有雄圖霸略的,後來見藝祖登極,天下已定,遂入山隱居了。但他既是五代人安能贈詩與王定國,何以又在慶曆後傳說起,此皆不可究詰的問題。
他的雄圖霸略雖不遂,但不料做了後世道教的祖師。因為王重陽教自謂出於鍾、呂,他在全真教的係統上變為東華帝君的大弟子,純陽呂真人之師。到元世祖至元六年封贈五祖七真,正陽鍾離真人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贈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他實際上並無事跡可傳,而幾個漢代的鍾離建設成他的履曆。趙道一《真仙通鑒》卷二十《鍾離簡傳》:“鍾離簡後漢人,為郎中,與弟權俱入華山三峰得道。後道備,白日升天。”以鍾離權為鍾離簡之弟。趙道一如此說,未免太微小一點。《金蓮正宗記》的傳據《廬山金泉觀記》,雲:“曾祖諱樸,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津,有功於國,世濟其美。先生諱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鹹陽人也。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七寸,髯過臍下,目有神光,仕至左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滅之後,複仕於晉,及武帝時與偏將周處同領兵事,屢出征討,已而失利逃於亂山。(中略)至唐文宗開成年間因遊廬山遇呂公洞賓,授以天遁劍法。(下略)”《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以為仕漢為將軍。皆以為將軍,是世俗混漢將鍾離昧,而道教中人據之,或以為仕漢為將軍,或以為仕晉為將軍耳。以為諫議大夫,是借漢人鍾離意。王世貞《題八仙像後》:“將則鍾離”,世俗固久以鍾離為漢將軍,而忘掉那個北宋間自稱“天下都散漢”或“散人”善詩及草書的鍾離權了。
廬山金泉觀造仙跡,以鍾離授呂公天遁劍法於廬山。而在宋時,呂公《自記》遇鍾離於華山。如何說法?宋時石刻所以說華山者,因欲依附陳摶得希夷妙旨故。後來說鍾、呂之道出於東華帝君,不要陳摶了,因此也不必華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