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因為貧窮而錯過的機會
一
我去了趟南京,在茶館裏見了幾個朋友。
其中有一個令我很感慨,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這個人是1987年出生的,當時33歲,從事醫療行業。我叫他小H。
2009年大學畢業,小H加入了一家創業型公司,做體外診斷的——POCT,也就是床旁快速診斷。
2010年,這家公司推出新產品,準備衝刺上市,向內部員工開放原始股認購,1元一股,最高可購10萬股。
小H剛畢業一年,每天掙紮在溫飽線邊緣。麵對這個機會,小H心裏想的是這家破公司,產品不怎麽好,老板是不是快撐不下去,開始向內搜刮了。主觀上不認可,客觀上太貧窮,最後小H沒買。
2017年,這家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一隻股最高漲到44元,目前每股徘徊在30元左右。
我問小H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小H說:“我當時窮的不隻是收入和存款,還有視野和判斷。”
我問小H:“如果當時你有10萬元存款,你會認購嗎?”小H猶豫了一下說:“不會。”
我又問:“如果你當時的存款是50萬元或100萬元呢?”小H說:“那應該會賭一把。如果當時認購了,10萬元就變成現在的大概300萬元。”
我問小H:“身邊的同事有認購的嗎?”
小H說:“有好幾個。”
我又問:“這幾年做醫療器械的人有300萬存款的嗎?”
小H說:“很遺憾,沒有。”
二
有一本書叫《稀缺》,是印度裔美國人寫的。這本書的副標題有意思,是“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這個領域也是我一直研究的,所以這本書,我早就看過。但是和小H聊完,忍不住再寫一篇文章,闡述一下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書中所述的“稀缺”,不僅僅是資源上的稀缺,更是一種心理層麵的“稀缺”。
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俘獲他的專注力,使他有限的大腦“帶寬”更多地放在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從而忽視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我為什麽在年富力強的時候,每天堅持更新微信公眾號呢?我希望能夠給自己搭建一個與人聯結的平台,因為未來的社會是年輕人的,我希望未來能夠投資更多的年輕人,與更多的年輕人合作,從而創造價值。這就是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不緊急到什麽程度?就是在閱讀量很少、粉絲隻有一千多人的時候,我還在按部就班地寫。我那時一點都不著急,我有那個耐心,因為我知道這件事情很重要。
一件事情按照重要和緊急程度,可以分成四個象限,如下圖所示:
圖2 四象限法則
目前我立誌堅持更新微信公眾號5年以上,因為這件事能夠給我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大的平台。我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在這裏認識,然後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達成一定的合作。
比如,某一天有一位美國西雅圖的設計師加了我的微信,聊了幾句。
我問西雅圖那邊的疫情怎麽樣。她說美國西海岸的病毒毒株據說和歐洲的一樣,西雅圖的很多零食店鋪已經倒閉,大型連鎖的店鋪也有開始申請破產的。
雖然我們隻是聊了幾句,但建立了一個簡單的聯結。我在美國的西雅圖多了一個了解信息的窗口,多了一位朋友。
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不能像我一樣耐著性子堅持下去,那你最好的方法就是聯係上我,未來通過我,來聯結自己想聯結的人和項目。這對你來說很重要,也很稀缺。
三
知乎上有一個帖子:如何看待某公司的程序員辛苦加班犯了個小錯誤被懲罰,而該公司的某位管理者做錯事卻沒什麽事?
如果你看世界的角度困在道德的層麵,那就很尷尬了;如果你從利益、從可替代性的角度來看,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你在組織裏拿到的工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你的辛苦、你的付出決定的,而是由你創造的價值決定的。
一個人努力的方向不能搞錯。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不是每天看抖音,而是像我這樣思考如何獲得財富,建立一整套致富的框架,那麽變得更有錢,應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或者你想在某件事情上取得成就,就應該天天琢磨它。
不要因工作太忙而失去思考的時間——人的認知空間和“帶寬”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把時間更多地放在提高認知和打造框架上。
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是靠簡單地出賣勞力就能賺到大錢的。我分析任何一個項目的基本框架就是“賽道”(行業)、“賽車”(企業)、“賽手”(操盤者)。
知乎上有一個海參哥,他在煙台開工廠賣海參,做得非常好。但他的感慨是他所在的朋友圈導致他有錢就買工廠,而他的一位朋友去了杭州,那邊的氛圍是有錢就做平台。他們兩個人都很聰明,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做平台朋友的收益是賣海參的幾十倍。
這就是“賽道”的差異,也是我經常呼籲年輕朋友好好選擇行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