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矛盾嗎?關於賽道的一點觀察
一、矛盾
我在看電視劇,妻子在旁邊一邊整理文章一邊說我:“你寫的文章有前後矛盾的地方。”
我篤定地說:“不可能,我別的本事沒有,寫的都是真實想法,沒有迎合任何人。即使是錯了,也是從頭錯到尾,不可能前後矛盾。”
妻子人生的一大樂事,就是拆穿我吹的牛。她指著正在整理的一篇文章說:“你這篇文章說人在衰落的行業裏,也可以通過不斷改善、精進賺到錢。但很早之前,你還有一篇文章,說的是沉沒成本,要爭取去有前途的行業。這兩個觀點,是不是矛盾?”
我看著妻子,一臉憂傷。為什麽憂傷?因為她沒有被社會傷害過,在玩純邏輯的文字遊戲。
我問妻子:“你看是不是有很多其他行業的人,看了我寫的《為什麽POCT是門好生意》等醫療類文章,就來找我,要跟我合作?”
妻子點頭,說有很多。
我說:“他們有的是律師,有的是金融行業的,有的是搞建材的,有的是地產行業的,有的是做保險的。他們所在的行業五花八門。我讓他們來做醫療了嗎?”
妻子說:“沒有。”
我說:“那就對了。醫療行業可能比其中的部分行業收入要高一些,也更容易完成原始積累。但我為什麽不讓這些人來做?因為這些讀者,年紀都不小了,在各自的行業積累了經驗,建立起了壁壘,很難回頭了。”
如果讓這些人隻是看完我的那些文章就放棄所有的積累,貿然進入醫療行業,那就是對他們不負責任,是不道德的。
我隻能傳授一些方法,讓他們通過改善和精進,在自己的領域跑得比同行快一點,就能賺到錢了。
“隔行如隔山”“萬事開頭難”這些流傳千年的話,每一句背後都充滿血和淚。我從來不輕易勸人換行,但是有一些人,他們本來就是醫療行業的,原來就有醫療資源的積累,他們可以做。
還有一些人更加重要,是誰?剛畢業或者還沒畢業的家夥。
我每次回首往事,都是一身冷汗。一個選擇跑偏了,這輩子的財富水平就可能完全不一樣。
而麵臨賽道選擇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瞎選的。很多時候,原生家庭幫不上任何忙,給他們的建議也都是錯的。
最需要建議的時候,沒人給建議。等到年紀大了,懂事了,已經晚了,也來不及重新選擇了。
這才是我努力寫作的原因之一,雖然不能保證我寫的都是對的,但肯定寫的都是真誠的。
二、行業選擇
下麵我來講一下關於選行業及賺錢的個人思考,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1. 玩家多少
年輕人,父輩有關係的,可以去壟斷性行業,那小日子是很舒服的。如果沒有這個命,就一定要謹慎,不要去玩家特別少的行業,因為你會很被動。
即使去了大型的技術性公司,即使這家公司在某個領域處於壟斷地位,等你35歲之後,你也會很被動。因為除了這家公司,你的技能就沒有其他買家了。你是個賣家,出賣勞動力的,沒人出價了,你怎麽辦?
有人跟我說,他就職於某個集團,這個集團是為了在行業中有競爭力、防止無謂的競爭而合並的產物。這種合並有一個後果,就是內部員工的薪水會下降。我身邊所有在偏壟斷行業的朋友,近幾年日子都不太好過。
2. 相關性、可替代性
這一點,是我上次和一個銷售員聊天時想到的。
我問他去年做了多少生意。
他說做了兩千多萬元,說完就得意地笑。
我再問一句:“這些生意中,和你是強關係的有多少?換句話說,離開了你,這生意就成不了的,占比是多少?”
他的笑變得尷尬了。
為什麽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財富的分配、薪水的發放,不是根據你的辛苦程度來分配的。你再苦再累,除了感動自己,其實沒什麽用。
比如,你拿算盤在公司裏算半天賬,別人用軟件一分鍾搞定,你說財務老大是該給你加工資,還是把你開掉?
財富是按照創造的價值來分配的。
芯片賣得那麽貴,不就是因為很難被替代嗎?
任何一個人,隻在努力程度上下功夫,不在可替代性方麵下功夫,結果都會很難看。
3. 生態的視角
如何觀察一個行業?我提供一個視角,就是觀察一下你要選的行業,看看它的生態是什麽樣的。
比如,你想做自媒體,那麽每個平台的生態是不同的。在B站,學習類、動漫、科普之類的長視頻容易火;在抖音,唱歌、跳舞的短視頻容易火。
做自媒體的人普遍年輕,尤其是新興的直播。我反正是看不太懂,都是年輕人的生意。
很多時候,頭部玩家還經常是你注意不到的群體,他們沒什麽負擔,反而容易崛起。他們崛起之後,專業機構和娛樂明星等才開始入駐,展開廝殺,最後形成現在的生態。
當然,說生態這個概念,有人覺得抽象。
那我建議大家看一眼,你的行業裏賺錢的人,是年齡大的人多,還是年輕人多?用這個視角來看就簡單多了吧?
比如在建材、地產、礦產等行業,是不是清一色的年齡大的人?
但在IT、軟件、生物製藥等高科技產業,是不是年輕人,尤其青壯年比較多?
這就是生態,我們得分析自己的年齡,分析自己想過的日子、想和什麽樣的人打交道。
甚至分析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你的黃金年齡在哪一段,最後能帶走多少,能積累到什麽,這些都是生態決定的。
有些工作非常辛苦,除了累,沒有任何積累。
4. 過度忙碌導致貧窮
過度忙碌導致貧窮這個觀點,不是我說的,是《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麽擺脫不了貧窮》(8)這本書裏說的。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很多采訪和觀察,提出了“腦袋有帶寬”的理論,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能太忙,每天忙得四腿朝天,占用了大量“帶寬”,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總結,沒有時間改善自己的行動規則,更別說拿出大量時間進行智力投資。這種情況就非常糟糕。
我平時忙不忙?我每周到處跑,拜訪潛在經銷商、終端客戶,開各種會議,但是每天晚上,我都要花兩個小時沉下心來寫篇文章。
我是自己的觀察者,把自己作為鏡像。
當別人喝酒打牌的時候,我在思考,在總結,在寫文章,在聯結。
當別人在湖邊看夜色的時候,我在思考,在總結,在寫文章,在聯結。
當別人在娛樂的時候,我在思考,在總結,在寫文章,在聯結。
有同事知道我每天寫文章,開玩笑地說:“達叔,你是時間管理大師。”
但時間是最公平的,我們如何對待時間,就是如何對待我們的財富,也是如何對待我們的人生。
我勸告很多人,這輩子要成為一個有作品的人,而任何一個作品都是需要用時間澆灌的。
難不難?
當然難,但人生進階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先是花時間、花心思搭建思考框架,好好選賽道,然後花時間、花心思不斷改善,好好幹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