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和投資的一點思考

一、不熟,不做

不熟,不做。這個道理看似十分簡單,但是很多人不交一筆學費,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邊界。

好多年前,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某學弟興衝衝地跑到我所在的宿舍,說在網上看到一批運動鞋,非常便宜,50元一雙,總共有600雙,問我要不要銷售這批鞋子。

我算了一下賬,600雙鞋子需要3萬元。我和這個學弟還有另一個同學,每人湊了1萬,去淮海路把貨拿了。

那一年,我上大二。

鞋子看著質量挺好的,我覺得拿回來賣100元一雙,一兩個月翻一倍,肯定沒問題。

為什麽這麽自信?因為我當年在學校算是一個小小的風雲人物,經常搞一些活動,比如校園旅遊等,能調動的資源還是挺多的。我掐指一算,銷售區域能覆蓋3個大學城,有十幾萬潛在客戶。再加上當時覺得運動鞋是剛需,就把貨進了,連價都沒講。

為什麽沒講價?因為我覺得50元一雙很便宜。

中間有很多曲折和艱辛,在這裏就不展開說了。後來我慢慢發現,我們好像掉進坑裏了。

1.鞋子是有尺碼的,中等的尺碼賣得較快,到了後麵,偏大和偏小的尺碼就滯銷了。那時的我不會想到,絕大多數的生意人最後都是死在庫存上。

2.我們開始找人做分銷。隔壁同濟大學的一個研究生,比我大4歲左右,他的工作就做得很紮實。

他過來看了一下產品成色。我給他的報價是六七十元一雙。他回去做了3天的調研,告訴我,我手裏的貨價格大概在15元一雙。

我很受刺激。這件事雖然過去很多年,卻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我本能的反應就是這家夥是個騙子,這是他殺價的策略,我完全不相信。

他一臉憐憫地看著年輕的我,問我:“你的拿貨價是多少?我把研究的路徑和你說一下,你研究一下是不是拿高了。”

於是,我從阿裏巴巴網找到福建、廣東的貨源價格,又到學校周邊找了幾家實體店老板詢問價格。調研一番之後,我發現他是對的。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這種崩塌對人的士氣的打擊是巨大的。

當你拿貨價是50元時,你賣100元是理直氣壯的;當你知道自己的產品價格是15元左右,再賣100元,內心的壓力就會大很多。

這是很多經銷商不告訴自己的銷售員產品底價的原因之一,怕影響銷售員的士氣和由此帶來的心理微妙變化。

後來,經過一番操作,采用直銷、分銷方式,再加上把尾貨處理給了勞保店,我們才把產品銷售完,折騰了一個學期。從財務上來算,不賺不賠,但從機會成本來看,損失慘重。

後麵的一些年裏,麵對任何生意,我都變得謹慎很多。

我身邊也有很精彩的經銷商被騙的故事。年營收做到八千多萬元,征戰沙場二十年的老將,仍被精妙的騙局騙去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由於是其他人的故事,而且騙局設計太精妙,在此就不展開說了。

但無論騙局設計得多精妙,底層的邏輯都是一樣的:陌生的我們走進了別人熟悉的領域,徒遭收割。

P2P(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台)的火熱,股市的起起落落,我都了解;比特幣的教父級講座,我也去現場聽了。但這些我都沒參與,肯定會錯失一些機會,但也躲過了很多陷阱。

我花了好多年把房地產領域研究了一遍,邊研究邊實踐。

也許,哪天我開始仔細研究證券市場,幾年之後也開始在券市場練手了。在這之前,我還是要耐得住寂寞,因為我現在不懂這個市場。

二、沒有杠杆的生意往往不是好生意

杠杆的本質,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模型。

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就已經懂得這個道理,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到,人生財富追求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

無財作力:當你是草根,什麽也沒有的時候,就安心靠出賣勞動力賺錢。

少有鬥智:當你有了一定的資產,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就需要用智慧去賺錢了。我說的就是在這個階段要上杠杆。

既饒爭時:當你已經非常富足的時候,就要善於抓住時機,繼續增加自己的財富。

我們的金融政策對個人的要求是很嚴格的,隻留了一個房貸的口子,可以給個人上3倍以上的杠杆。

有的人認為房貸是福利,這是看多的“多軍”;有的人認為房貸是毒藥,這是看空的“空軍”。

對於房貸的認知和選擇差異,在過去的十幾年,使得一大批人的財富差距拉開了。

很多人對投資房產者的財富增長憤憤不平,卻沒看到他們所承擔的風險。

是智力,是對趨勢的判斷,是對貨幣政策的了解,是對經濟發展和不動產價格之間底層邏輯的判斷,讓很多投資房地產的人堅定不移。隻有信念足夠堅定,才敢持續地加杠杆。

除了加不動產的金融杠杆,其他和我們普通人相關的還有職場貴人杠杆、婚姻杠杆,這些都可以把我們的人生帶到新的階段。

在工作方麵,以我的工作為例,分析一下杠杆模型。

在之前的公司,我負責的生意額一年隻有300萬元左右,上麵領導相互打架,弄得雞飛狗跳,關鍵還賺不到錢。

後來,我換到了現在的公司,同樣在上海,隻是換了一個公司,換了一個產品。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我負責的生意額從年1700萬元漲到年7000萬元左右。

我換公司之後,生意額快速增長,職位晉升,區域擴大,生意規模每年幾千萬元地上漲。同樣一個人,同樣賣力幹活,結果卻差別很大——好的公司、好的產品,就是個人能力的杠杆支點。

你要學會分析自己所在的公司、產品與自己能力和付出的匹配程度,如果沒那麽合適,就該趕緊換公司。

如果產品是杠杆的支點O,我們的能力大小就是杠杆的動力,而決定我們能撬動多大生意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動力臂L1。

圖1

在銷售團隊裏,對老板來說,動力臂就是手下銷售人員的數量。數量越大,動力臂越長,能覆蓋的區域、客戶越多,能撬動的利益也越大。

在分銷模式裏,動力臂就是分銷體係。

經銷商規模和數量,以及能夠提供的間接銷售團隊,對市場的覆蓋越大,動力臂就越長。

即使有阻力,相比於其他覆蓋不足的對手,你贏的概率也更大。

一旦想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自己要努力的主要方向了。

很多人在跳槽的時候,都沒想明白這個道理——新公司要麽買你的能力,要麽買你背後編織的網絡。

如果兩者都有,那恭喜你,你可以賣個好價錢。

趁年輕,選好產品,經營渠道網絡,加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完成職業的杠杆構建。

最終,利用杠杆,以小博大。

三、判斷周期和趨勢

很多年前,有些人認為去歐美發展有前景,他們賣掉國內的房子後過去,結果很多人的發展遠遠不如留在國內的人。如果這些人能看懂趨勢留在國內,相信他們的身價遠遠超過現在。

但有些人看著像賭,其實內心很篤定。

我們來研究一下俄羅斯——國土麵積大,經濟基礎差,人口少。看看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資產價格走勢。

1991年莫斯科的房子約500盧布/平方米,到2016年約30萬盧布/平方米,漲了600倍。

這就完了?

並沒有。

學會判斷周期和趨勢,就能抓住大機遇。哪怕抓住一個領域的幾次機會,你也會遠遠超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