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偷偷研究結構的人,都賺到錢了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結構”。為什麽要聊這個話題?因為和人溝通時,被人在這個主題上麵“戳”了好幾次,仔細想想這個主題,其實很有意思。
一、課程布局
某天,培訓師講的內容是價值銷售。
我歪頭和老板說:“這個玩意兒,還是得找中國人來教。歐洲人教的那些東西,鎮不住下麵這些人。”
老板說:“不是教的內容出了問題,而是坐在下麵的人出了問題——三四十歲了,且還不能接受新的理念。”
麵對和自己經驗相背離的理念,是拔劍而起、嗤之以鼻,還是興趣盎然、洗耳恭聽,這基本決定了一個人能看多高、走多遠。
價值銷售,是講如何賣的。
但講師上來出示的第一張PPT是兩個產品的對比圖,假設各位都是機構的負責人,讓大家討論一下如何買。
我一看就樂了,心想這家夥太狡猾了,滿滿的套路。
因為賣這個事,說到底是跟著買走的。如果對買方的真實需求和心理路徑把握不清,隻知道一味地賣,是要跑偏的。
很多銷售人員每天累得跟鬼一樣,把自己感動得要死,效率就是不高,忙活半天也賺不到錢。這很可能是跑偏了。
我經常建議一些朋友,晚上睡覺,躺在**,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老板,或者自己是采購員,體會一下愉快的內心。
我需要的人是誰?他需要什麽?
二、文章結構
我下一年要接全國的新興市場業務,剛好有讀者也負責這塊業務,他在美資大公司工作,我就約他見麵了。
我怕自己聊高興了,把話題聊跑偏,特地把冷靜睿智的老板也帶上。
對方是個儒雅的男生。
我們從投資聊起,聊了半天,我們都在醫療圈,都受過某個投資界大咖的影響,共同語言非常多。
對方開玩笑地說:“今天這是粉絲見麵會。達叔,我看過你的文章,上來起個頭,中間講個曆史小故事,然後補充些近期的親身經曆,寫三段,最後再升華一下。”
我當時就感歎:“你們都是人精,別人都隻是讀故事,你們還偷偷研究我的文章結構。佩服!”
這樣的人就應該成功。
“花半秒鍾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句話,曾經一度反複出現在我朋友圈裏。
為什麽我很願意和這些人聊天?
第一,他們真的很聰明,一點就通。
第二,如果我說錯了,他們會條理清晰地逐條反駁,有理有據,切中要點,還沒什麽情緒,讓我獲益匪淺。
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段文字,說某個地方的新興市場在招銷售經理。
我和老板,還有HR,對這個崗位很重視,麵試了一個原來在某個大公司工作的小夥子,我們都覺得他很不錯。
三個人在那邊複盤,各抒己見。
我就順便把星哥那套挖人理論分享了一下。
老板想了一會兒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很大的風險。我們肯定挖不來大公司裏的天才,但不會挖到非常差的人。因為他們被大公司篩選過、培訓過,也在裏麵競爭過,不至於差到哪裏去。如果按照星哥的那套理論,去小公司挖,有可能挖到稟賦極佳的天才型銷售,但大概率會踩雷。一旦招錯,前後耽誤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太大。”
這就是為什麽外資公司、有一定規模的公司都喜歡招大公司裏出來的人,因為它們不需要天才,它們需要的是資質中上的正常人。
大組織都是靠係統在運營的,而不是靠個人,它要的是穩定。
這種對結構的探討就很有價值。
三、公司的結構和HR的職業壽命
很多年前,我去北京參加培訓,晚上HR和培訓師請我們一幫新人吃飯。
在包間裏觥籌交錯,大家免不了要相互介紹。
自我介紹這種事,大多數人偏向於介紹過去,也有人喜歡介紹未來。
有個家夥年輕氣盛,說未來要如何如何。
HR問他:“你今年多大了?”
他說28歲了。
HR和培訓師兩個人壞壞地相視一笑說:“那還有點時間。”
開始給氣球紮針了。大概的意思是,你抽空去研究一下公司的年齡結構,一般女性的職業壽命是35歲,男性是40歲,過了這個年齡,職業生涯就差不多到頭了。
如果你很能打,也很幸運,升上去了,那估計可以幹得再久一些,但是想要在外企體麵地退休,那是癡人說夢,沒幾個人有這個福氣。
那時,我還年輕,意氣風發,來參加培訓是來給自己“打雞血”的。我剛“打滿雞血”,HR咋還給我“放血”呢?
那天我很生氣,覺得HR很不專業,吃飯砸鍋。
再後來,我在職場上也不怎麽順利,經曆的事情多了,再回憶往事,覺得對方說得也對。
當時,他倆應該不是說給我們這幫小孩聽的,而是端著酒杯說給自己聽的。
年紀大的,總想對年輕人說點什麽,但沒幾個年輕人願意聽。估計他倆看著我們的時候,心裏一陣悲涼。
今天在會場碰到HR,我不禁感慨這幾年新招的人青春陽光、充滿活力,一掃之前暮氣沉沉的景象。
HR把多年前北京的那個HR的理論又講了一遍。
在一個組織裏,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到年紀都該離開。
為什麽?因為老員工的工資太高了。後麵有一群充滿**的年輕人等著上位,他們電量更滿,待機更久,關鍵還更便宜。
HR在說這些的時候,是在講自己的未來規劃。我就在一邊樂。
HR問:“你樂什麽呢?”
我說:“以前都是HR開除銷售,沒想到你們內心也這麽悲涼。”
HR說:“打打殺殺,都是職業。”
有的人整天幹活,從來沒想過40歲之後的生活怎麽過。
有的人看到職業的盡頭,又出現了選擇的分化。
悲觀者選擇摸魚混日子,過著虛無主義的快樂生活;樂觀者選擇多學點本領,多積累點技能,多購買點資產,以後靠自己的本事活得更好。
這些人,年紀輕輕就在研究年齡的結構、技能的結構,以及資產配置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