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為匱乏感讓你失去遠見

一、遠見

茶歇的時候,我和老板聊天。

老板說要和我分享兩件事。

我說好。

老板說:“你在文章裏寫道,隻有名醫,沒有名醫院,這個論斷很超前。讓有實力的醫生樹立個人品牌,打造IP。信你話的醫生,以後都會有成就。”

我有點不好意思,被真正的文化人誇幾句還是很害羞的。

隨後,老板又和我說:“我再和你分享第二件事。我在中歐商學院上課,課上有一個商業模型大賽,我們那組輸得很慘,全麵潰敗。”

我一臉不解地問:“有你在,還能輸得很慘?”

老板說:“少拍馬屁。上完課,我回家後,複盤為什麽失敗了。

“團隊內部討論的時候,有個別組員的思考力和表達力特別強,像你這樣的,特別容易主導討論的方向。

“他們觀點新穎、論述全麵,大家很容易跟著他們走,短期內效果也很好。背後沒有強大的數據支撐,純靠**,抓住了一個機會,短期內生意可以暴漲。

“但是一兩年之後,商業模型就崩潰了,這就是你說過的‘主航道’的問題。主航道選錯了,不僅做不大,還容易崩盤,大起大落。

“我們這組,就是基本數據沒弄紮實,光憑想象力和主觀判斷,輸得心服口服。”

老板說完問我:“你聽懂了嗎?以後說話、做事要嚴謹一點,理論和數據做得紮實一些,不能隻靠**和想象力。”

周一上班,剛坐下沒多久,就被領導繞著彎子批評了。我撓撓頭,有點鬱悶。

但是,他說的對不對?很可能是對的。因為匱乏感強烈的人沒有遠見。

這一點,我和老板對比一下,就非常明顯。

我家裏是種地的,小時候家裏窮,我對賺錢充滿欲望,殺伐果斷。

老板家裏是做生意的,他小時候什麽都不缺,對錢沒什麽概念,一生都冷靜理性。

他經常看著我說:“你晚年折騰不動了,肯定沒有我幸福。”

很多人覺得自己窮一點無所謂。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貧窮是一種慢性毒藥,某種程度上,它在很多方麵帶來的匱乏感會折磨孩子的一生。

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多賺點錢比較好。

二、選一個有錢人

記者問巴菲特:“你年紀這麽大了,以後你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交給誰?你對繼任者有什麽要求?”

巴菲特說,要求有很多,但首先他得是一個有錢人,他不能為了賺錢才接手這家公司。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我一邊樂,一邊覺得有道理,老爺子的境界就是高。

結果,在現實中,我很快被老板**了一把。

那些遠在天邊的故事和道理,你第一次聽的時候,可能就圖一樂,但如果不好好想一下,可能沒過多久就會挨一巴掌。

三、80年

某天,一位老師給我們做培訓。這位老師一個月前采訪我,跟我梳理了一下培訓的目的和預期。

我對很多公司的培訓都沒抱太大期望,尤其是渠道培訓。這玩意兒有什麽好講的?

但是,今天這位老師講得很精彩,我在會場後麵佩服得五體投地。

同樣的事,我每年都在做。你要是讓我來做培訓,我也能講出這些東西,但是我有很強的攻擊性。

這位老師講得很中肯,很有理論高度。無論誰來聽,這些道理都能放在桌麵上講。

這才是真正的牛。

他的公司名字,我就不說了,北歐的,號稱在全球做得最大的,成立八十多年了。

我轉過臉來,小聲和老板說:“八十多年了,他們公司成立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飯都吃不飽,他們就開始做培訓賺錢了?”

老板一臉正經地說:“很多人是想象不出來一個人一張嘴,講一天拿幾萬元的。”

為什麽我們的產品,到目前為止,隻有設備和耗材能賺錢,軟件很難賣上錢,售後服務很難賣上錢?

我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台高端機器壞了,請工程師來修。工程師在機器旁邊鼓搗了半天,拿粉筆畫了一條線,說這裏打開搞一下就好了。收費1萬元。

一群人驚呼,用粉筆畫一橫就賺1萬元,這也太黑了吧?

工程師說,粉筆畫一橫,隻值1元,知道在哪裏畫這一橫,值9999元。

絕大部分客戶至今還是隻願意為實物、為看得見及摸得著的東西付費。

他們覺得,那裏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人力、優質服務等都是應該免費的,這些智力因素在他們眼中根本不值錢。

不就是動動嘴皮子嗎?不就是在電腦上敲幾下代碼嗎?有什麽成本?最多請你吃頓飯。

很多人覺得你也沒幹什麽,也沒什麽成本,就看了一眼,說了兩句。他們永遠不知道,為了看這一眼、說這兩句, 我們在板凳上坐了十幾年,學了十幾年。為了不說錯, 我們還得經常抱著書本三天兩頭學一遍。

這個成本,有人看得到嗎?很多人看不到。

有人問我:“你的意思是成本高,就要賣得貴嗎?”當然不是。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成本高,不一定賣得貴。沒人買,沒有需求,才是最痛苦的。你滿腹經綸,文韜武略,講得再好,不好意思,我不需要,我還要省錢買好吃的呢。這才是讓人崩潰的。

我感慨的是,為什麽在八十多年前,歐洲就有人願意為谘詢公司付費,還是高價付費——為思想付費,是一種很頂尖的思維。

當中國開始出現知識付費時,就是中國開始走向強盛的時代。

四、20年

這位講師是香港人,說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是現在公司的合夥人兼銷售總監。

他說自己從1985年開始從香港來內地做業務,之前在通用電氣公司,2000年加入現在的公司,做培訓做了20年。

我對所有能堅持做一件事的人都充滿敬佩。

我轉過頭對老板說:“20年啊,這是什麽概念?”

20年前,我們工作的公司(外資企業)在中國還沒成立,整個醫療市場風起雲湧,結果這位老師不做醫療,而是去做培訓。

老板說:“你沒發現,他在台下是一個狀態,站在台上是另一個狀態嗎?他骨子裏應該是真的很熱愛這份工作,否則外麵機會那麽多,**那麽多,他堅持不了那麽久。”

不單純從賺錢的角度,而從熱愛的角度看,可能真的是這樣。

人這一生,要是能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順手還能把錢賺了,還是挺幸福的。

但是,怎麽才能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愛呢?要多嚐試,涉獵廣泛一點。

比如我是一個音樂盲,音樂方麵什麽都不懂,還五音不全,唱歌跑調。但我無意間聽到了大提琴的演奏,覺得太好聽了,從此徹底淪陷。

你問一個人一生中最愛喝什麽?

如果他一輩子落魄,就隻喝過白開水,他會告訴你,他最愛喝涼白開。這是不可信的。

如果白酒、葡萄酒、可樂、雪碧、美年達等他全都喝過,然後他告訴你,他最愛喝礦泉水。如果他沒撒謊的話,那就是真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的事。很多父母,出於種種原因,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讓他們多嚐試一些東西,多開眼界,導致孩子悠悠****好多年,偶然之間才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發現了自己的天賦。

很多人發現自己的愛好和天賦時,已經太晚了。這是不經濟的,也是不幸福的。

五、複利和積累

某一天,遇到了好幾個人,和我談起身邊的朋友,原來做設備的賺快錢,今年的市場預算被新冠肺炎疫情折騰完了,未來兩三年,營收要下降很多,要開天窗了。

有個人問我是做什麽的。

我告訴他是做某個產品的。

他感慨地說,這個產品,他之前也做過,裝過三四台,沒堅持下來,放棄了。

我說,這個產品在裝30台之前,是感受不到賺錢的,但30台之後,像印鈔機一樣。

他說他懂這個道理。

但是為什麽堅持不了?因為短期內賺不到錢。

公司要發展,員工要養活,隻能什麽賺錢就做什麽,顧不了那麽長遠。

我把全國做得非常好的經銷商明細拉出來一看,發現它們普遍有一個特點——堅持了十幾年。

我問過很多老板,為什麽能堅持這麽多年。

有的老板說,當時沒錢,拿不到別的代理,隻能賣這個。

有的老板說,原來在醫院工作,剛出來做,膽子小,商務上很保守,做不了別的,隻能做這個。

隻有一個老板拍著胸脯說:“我是做價值投資的。這個細分市場壁壘高,競爭小,利潤空間很不錯,值得長期做。”

這讓我想到,同樣是買房子,有人是被老婆逼著買的,有人是被父母逼著買的,有人是為了孩子買的。也有人是研究了各種數據、各種投資流派之後才買的。

同樣是買,同樣是賺錢,但底層邏輯不一樣,決定了你能堅持負債多久,能享受多久。而麵對債務的態度,匱乏感又會折磨你,讓你沒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