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擺滿黃金,你卻盯著黃金上的蒼蠅
一、增加負債
上高一的時候,我的父母外出打工,把我一個人留在蘇北的親戚家。
最艱難的高中兩年,是我一個人咬著牙扛下來的。
等高考成績出來,填完誌願,父母聽說我要上大學了,給我親戚家打來一個電話。
父親問:“你考上什麽大學了?”
我說:“上海××大學。”
父親說了句:“你咋不去××呢?不要錢,聽說還能發錢。”
我一陣胸悶,忍著繼續聊。
過了一會兒,換母親接電話,一陣關心後,她說了一句:“要不你別上大學了,來我們這兒當廚師吧,一個月做得好,能賺兩三千呢。”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
那我為什麽要去上海呢?為什麽要學財經呢?關於這個話題,我和妻子、老板都說過,因為我從小就覺得自己能夠有所成就。去上海學財經,取得成就的概率更大一點,所以我就去了。
妻子和老板都一臉同情地看著我,問:“你是認真的嗎?”
我說:“至少在某一年前都是認真的。”
每個聽到的人都會笑,我也跟著笑,但心裏在琢磨,每個人都有妄念,敢於說出來,是不是更勇敢一點?
想要成為首富,就得創業開公司。我是堅定的創業派,鄙視其他一切投資,即使公司不賺什麽錢,也僅僅覺得是時機不對。
有本書叫《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2),我雖然沒看過這本書,但我覺得它就是給我這樣的人寫的。
我開過3家公司,都沒賺到大錢,我隱約覺得自己好像不是開公司的料。
那一年,我灰頭土臉,拔劍四顧心茫然。
那一年,我在上海買的房子漲了一倍。
經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有一個分析框架,包括目的、手段等。
我的目的是賺錢,開公司、買股票、買基金、買房子,等等,所有這一切都隻是手段,我為什麽要偏執呢?
於是,我開始變換賽道,把股票、基金、房產各個領域都研究了一遍,發現好像就房產靠譜一點。
在這個賽道裏,有很多理論,如人口、經濟、城市、戶籍、規模、GDP等,但有一個人慢悠悠地說出了四個字——增加負債。
把簡單的道理複雜化的人很多,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但能把複雜的道理簡單化的人卻很少,這樣的人是頂尖的布道者、一代宗師。
這四個字值多少錢?
我不知道別人的答案,但我對這四個字的估值是1000萬元,這是我的親身經驗。
也因為這四個字,我在衝擊首富的夢想破滅之後,降低了預期。
幾年前,我測算了一下財富模型。我對妻子說,我們成為極其有錢人的夢想破滅了,但我們可以有一個價值某個數值的家產,這應該是沒問題的。
當時,妻子白了我一眼。
疫情期間,我和妻子聊天。她覺得我當時吹過的這個牛,好像也不是太難實現。
二、對副作用的態度
在武俠小說裏,很多武林秘籍都有副作用。
有的是“七傷拳”,打人之前,已經練傷了自己。
有的是“葵花寶典”,欲練此功,先要揮刀自宮。
哪個大俠要練成神功,不是有所付出呢?
你什麽都不願意付出,還練什麽功?
就如同我的文章一樣,滿篇的幹貨和思考,我寫了兩個小時,放棄了娛樂才寫出來。
我做診斷領域的產品,對影像不太懂,把CT寫成了核磁。有個別讀者發現了,對我一頓冷嘲熱諷。
這相當於什麽?相當於有人免費送了你一百萬現金,被你發現裏麵有一張假幣,然後你拿著這張假幣對我一頓罵:“你是什麽意思,咋還有假幣呢?”
這種人到底是怎麽想的?
桌子上擺滿黃金,他的眼睛卻盯著黃金上的蒼蠅。
妻子問:“讀者批評你,你生氣嗎?”
我說:“不生氣,以後我慢慢變成真正的大V,批評我的人會更多,這才哪兒到哪兒。”
如果妻子是一個小清新,眼睛裏容不得沙子,她就會特別擔心自己的丈夫被人批評。
如果妻子是一個“呂後”級別的,她就會樂嗬嗬地問:“最近批評你的人咋變少了?是不是不紅了?是不是沒寫出很高級的文章啊?”
一篇文章寫出來,都沒有人批評,那得多平庸啊!
我在微信公眾號的介紹裏寫道:“我寫的所有文章不保證100%正確,但保證100%真實。”
我最喜歡的一個成語是“瑕不掩瑜”,對方十句話中有八句是錯的都沒關係,但有兩句有點道理,看到了就賺了。
三、對讚美的實驗
今天我們身邊總有人在討論讚美對於家庭幸福的作用,追求幸福的人都在努力嚐試。
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覺得誇兩句,你就上天了。
我來延伸一下。
職場“殺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捧殺”,一種是“棒殺”。
因為目的都是殺,所以捧和棒都是壞的。
但你在家庭裏,是要殺對方嗎?肯定不是。
有些事情我們沒得選,比如父母和孩子,但伴侶和朋友是我們自己選的,自己選的自己不滿意,也不離開,更不改善雙方關係,就在那邊相互折磨,這不是自虐嗎?
我佩服所有的快刀斬亂麻。
關於讚美,很多人應該聽過劉震雲讚美王朔的段子——一般人對讚美的抵抗力,隻能撐3天。
搞投資的人大概都知道“反身性理論”,這個理論由於受到投資大鱷索羅斯的推崇而傳遍全球。
反身性理論認為,為了在事物運行過程中,如果人們相信某種預期,並采取一係列行動,那麽這個預期就會實現。
在投資領域裏,大家認為房價會漲,並且采取行動,那麽房價就會漲。而國家穩定房價的方法,是把漲的因素都去掉,降低大家的預期。
在教育領域裏,20世紀60年代,美國兩位心理學家對一所小學的小學生做了一個“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智力測試。
學生做完測試後,心理學家隨機挑選了20%的學生。注意,是隨機挑選的。
心理學家告訴老師和所有學生,這20%的學生智力超群,未來會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但實際上,他們中有的人智力平平。
從此以後,老師格外注意這20%學生的學習狀態,對他們抱有更高的期望,輔導他們也更用心。
這批學生也對自己滿懷信心,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充滿鬥誌和求知欲,以免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8個月後,心理學家又來了,重新做了測試。第二輪的測試結果顯示,這20%的學生智商明顯高於其他同學。
那個隨便編造的預言就成了現實。
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預言的自我實現。
如果動動嘴皮子就可以讓自己和身邊的人變得更好,為什麽不這麽做呢?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理論,更沒有完美的文章,但“瑕不掩瑜”。
要多看優點,多看黃金,不要盯著黃金上的那隻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