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如何在自己的王國裏變成昏君的
2020年12月,我有兩天在昆明開會,老板在其中一天給我安排了三個話題。我準備了課程,上課時盡力在講,講得口幹舌燥。即使我很賣力,依然有些人昏昏欲睡,覺得這講的都是什麽玩意兒,還說個沒完。
在晚飯結束回酒店的路上,我想了一下,覺得有必要寫一下。因為這就是當代人的困局。
在台上講的人,真的關心聽眾理解了多少嗎?
好多年前,我兼職做過三年的經濟學老師。我深知,其實講話者並不在意所有的聽眾。
因為一個課堂裏,無論你講得如何,總有人在開小差,總有人在打瞌睡,總有人不感興趣。
所有的講話者,隻要找到同頻者就夠了,其他人一點都不重要。
想要被所有人理解,這本身就是一種妄念。
我奉命把信息和意思傳遞出去了,至於他們聽不聽,就看他們自己了。各人的生意各人負責,能吸收多少看各人的造化。
沒有必要說服別人,這樣往往吃力不討好。
那我為什麽說這是當代人的困局?
因為普通人一輩子都在解決一個問題——我該相信誰?以前是信息太少,渠道太少;現在是信息太多,聽著都像對的。
一、自己的王國
我的微信公眾號叫達叔經濟學,其中最紮眼的應該是“經濟”兩個字。
我每天好像也沒花多少時間去認真寫和經濟有關的文章,為什麽還叫這個名字?
我來解釋一下,“經濟”是個外來詞,英文是economic,在古希臘語裏,是源頭的意思,就是管理家庭。
在我們中文的語境裏,“經濟”變得高大上了,有經世濟民的意思。
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沒有經世濟民的本事,也沒必要裝作很厲害的樣子。很多人今天解讀這個事件,明天分析那個大人物,天天寫大事件,那是跑偏了。
我覺得我們就該老老實實回歸本源,把家庭管理好,讓老婆孩子過上好日子,想買什麽買什麽,想吃什麽吃什麽,免於貧窮,免於恐懼,如此這輩子就不錯了。
我們普通人研究的經濟學,就應該局限於如何管理家庭,如何一起慢慢變富。
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我這個微信公眾號叫達叔經濟學,才是最“正宗”的,因為我不和你聊別的,我每天念叨的是思考、經濟、房產、醫療四個板塊,全都是身邊的事。
你就是自己的王國裏的王,所有的新聞、所有的經濟學流派、所有的大V觀點,包括我在內,全都是你的謀臣。
這些信息像一本本奏折,呈到你的麵前,等待你的審閱。
有的謀臣說,2020年是資產大年。
有的謀臣立馬抨擊說這是胡扯,很多人要失業,經濟要衰退,資產價格要暴跌,經濟要通縮。
有的謀臣和你說,未來醫療將迎來黃金二十年,真正的賺錢時代才剛剛到來。
有的謀臣和你說,一派胡言,醫療行業已死,將徹底砸掉你的飯碗。
有的謀臣和你說,你要創業,要出來單幹,不創業是沒辦法發家致富的。
有的謀臣和你說,創業者九死一生,太危險了,好好工作賺錢買房子,構建以房子為中心的資產包,也能發家致富。
以此類推,幾乎所有的關鍵決策都有數據和理論支持,每一個聽著都像是對的。
關鍵是,你仔細去研究,每種言論背後都站著一些大V或者成功人士。
有人告訴你未來房價如蔥,有世界頭部投行總經理告訴你房價泡沫嚴重。
有自由派經濟學家告訴你,政府幹預會扭曲市場。又有國師級的人物告訴你,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超越和追趕,都必須搞產業扶持。
每一種言論都有厲害的人在講,都邏輯自洽,把你的世界搞得像《奇葩說》一樣。
你說,你該相信誰?
選錯了,你就成了昏君——你自己的王國裏的昏君。
二、昏君是如何養成的
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難?
非常難。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學習背景,我們的觀點幾乎都是被塑造的。
同樣是女人,同樣生活在今天,有的女人穿著比基尼在沙灘上曬太陽,無所謂。女人無所謂,她的男人也無所謂。
但在有的地方,女人如果穿比基尼,後果很嚴重,女人覺得很嚴重,她的男人也覺得很嚴重。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事情,因為從小被塑造的觀念不同,導致差異如此之大,甚至能要人性命。
一旦想清楚這件事,你就知道“毀三觀,樹新生”這六個字是多麽重要。
但是,一般人遇到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信息,本能的反應就是唾棄,手指一點就劃走了。
目前所有的資訊App都在學頭條係,研究用戶喜歡什麽。你喜歡什麽,它就給你推送什麽。
然後,你看到的都是你想要看到的,世界立馬變得幸福了,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和你一樣,你就是世界,一派和諧。
這就是信息繭房效應。
我們躲在繭房裏,沒法蛻變成蝴蝶翩翩起舞。
如何打破困局?一定要去多看、多聽、多判斷、多實踐,盡快構建自己的一套認知體係。
就像我給自己定的規矩:每天寫文章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梳理;每個月見一個網紅,聽聽對方對世界的認知。
如果在朝堂上,皇帝把說話聽著不順耳的大臣或言官都幹掉,時間久了,留下的就全是一群溜須拍馬的。
很多公司亦是如此。
什麽是企業文化?沒那麽複雜,很多時候,企業文化就是大老板的文化。
他包容,這個企業就包容,就會人才濟濟;他不包容,愛秋後算賬,這個企業很快就會出現一堆沉默的高管。他們什麽事都不發表觀點,都等著老板發言。老板說什麽,他們就去做什麽,對不對不重要,老板滿意最重要。
這種人不當昏君,是很難的。
三、我們該相信誰
2020年11月的某一天,在某人口大省和經銷商老板吃飯。
我問他:“某個類型的產品行業形態的改變,對你的影響大概有多大?”
經銷商老板說:“大概××萬元的生意。”
我又問:“你當年就沒看過其他產品嗎?比如POCT之類的。”
經銷商老板點上一支煙,非常憂傷地說:“看過,當年POCT在國內剛興起的時候,就有廠家找到我,讓我做這個。我不懂這個,就拿著彩頁找了個和我關係最好的醫生朋友,問問這玩意兒有沒有前景,能不能賣。他看了一眼就說這個產品做不了。
“我接連問了好幾個醫生朋友,他們都說沒戲,然後我就沒做了,覺得那個廠家的小夥子想騙我。”
我很悲傷地看著他。
你說這些醫生朋友是在坑他嗎?
肯定不至於,大家都是朋友,你問人家意見,人家肯定把自己的意見真誠地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裏?出在你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上。
當汽車沒被發明之前,你問世人,去遠方旅遊時最想要的交通工具是什麽,世人的回答當然是馬車,或者更快的馬車。
他們說的有錯嗎?一點錯都沒有,因為他們的認知就是這樣的。
一個人的見識不夠,往往會錯失很多機會。
很多孩子,辛辛苦苦地從原生家庭中掙脫出來,其見識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能帶領自己的新家庭走多遠。
就醫療行業而言,客戶的觀點來自哪裏?
絕大部分來自廠家、商業機構的再教育。這個再教育指的是,新的藥物怎麽用、新的器械怎麽用、新的手術方式是怎麽樣的,等等。
對於一個大家沒見過的新領域,你問他的意見,即使他是真誠的,你覺得能有幾分是正確的?
…………
一個在全球很多地方得到過驗證的新產品進入新市場時,肯定有一批人要崛起。
我遇到事情不知道該如何抉擇的時候,都會泡杯茶,坐著想一想:這件事誰得利?誰賺錢?誰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你努力理清思路,找到這個遊戲中的強者,和他站在一起,賭他能贏,然後等待結果就可以了。
為什麽這麽現實?因為這是幾千年來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