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比較優勢,原來可以和更強的人合作

經濟學裏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概念,想清楚的人可以終身獲益。

一個是機會成本,一個是比較優勢。

這兩個概念是國際分工的基礎理論之一。這裏我不講國際貿易,那些話題離我們太遠。

下麵嚐試分析一下這兩個概念在這些年裏給我帶來的幫助。

機會成本,是我們為了獲得一樣東西,而放棄另一樣東西,被放棄的這個就被稱為機會成本。

舉個例子,假如我和某脫口秀演員是室友,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做。

一是去講脫口秀,一是在家裏包餃子。

講脫口秀,某脫口秀演員1個小時賺1萬元,我1個小時賺1塊錢。包餃子,某脫口秀演員1分鍾包10個,我1分鍾包1個。

無論是講脫口秀,還是包餃子,某脫口秀演員和我相比,都占絕對優勢。但是,某脫口秀演員不能一邊包餃子,一邊講脫口秀,他麵臨二者選其一。

時間是公平的,你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外一件事。如果某脫口秀演員包餃子1個小時,他的機會成本就是不能講脫口秀,少賺1萬元。而我來包餃子1個小時,不講脫口秀的損失隻是1塊錢。所以,我和某脫口秀演員的最優合作方案是,某脫口秀演員去講脫口秀賺1萬元,我來包餃子。

然後,某脫口秀演員拿這1萬元中的100元或1000元,支付給我,這就比我去講脫口秀賺得多,雙方都得利。

這樣,即使在兩件事情都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我仍然可以憑借比較優勢和某脫口秀演員達成合作。

如果講某脫口秀演員的案例,你覺得太遙遠,那就想一想自己身邊的案例。

比如,有一些能力很強的銷售員被提拔成地區經理。會不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這個地區經理的銷售能力比一般的銷售員強,管理能力也比一般的銷售員強。銷售和管理,這個經理都占有絕對優勢,但同樣的時間內,他不能兩樣都做。

他不能一邊在辦公室裏開管理會,一邊去找客戶。他必須做出選擇。一旦他做出選擇,合作的機會就出現了。

想清楚這一點,無論對方各個方麵有多強,隻要你靠得足夠近,就有機會和他合作。

那麽問題的難點和症結在哪裏?在於你是否有意願主動去靠近,是否有能力去靠得足夠近。

要發現強者,成就強者。

2015年,我加入目前所在的公司。剛進公司時,我什麽也不懂。

首先是新員工培訓,來了一大堆講課的人,如各個品牌的銷售人員和市場部經理。

有的人講課,很快就能把人給講睡著了;而有的人講課條理清晰,生動活潑,能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讓別人易於吸收,還方便理解。

講得最好的一個人叫S,一個“80後”的小夥子,市場部經理。我當時就覺得這個人是個強者,前途無量。

雖然我當時聽不太懂,平時進公司也比較少,但每次進公司或者開會,都會找機會和S聊一會兒。

2016年,鄭州開急診年會,我和S被安排在一個房間住了三天。

我是個話癆,幾乎每個晚上都會拉著他徹夜長談,把他聊怕了。

從學校、專業到職業路徑,再到未來規劃,到投資買房,無所不談。

當然,作為陌生人,想和別人聊天促進信任,最好的方法不是問,而是拿自己的信息甚至隱私去和對方交換。

我是××學校××專業畢業的,你呢?

我未來的規劃是××,你呢?

我小時候的理想是××,你呢?

他是學生物的,我是學經濟的。我花了一個晚上讓他去買房,給他做規劃,後來他買的房迎來一波漲幅,讓他對我刮目相看。

再後來,我花了很長時間勸他從市場部轉到銷售部,不要一直在“上麵”待著,要下到“地方”轉轉。

很多時候,市場部看到的世界是虛假的。

有一次,我問他:“你每年年初製定的那些策略到底正不正確,你不想下來看看嗎?銷售員執行的程度參差不齊,步調不一,理由千奇百怪,你對這個不好奇嗎?”

他說好奇,但是怕銷售吃吃喝喝那一套,他做不來。

我鼓勵他:“你看我這個德行,不抽煙、不喝酒,日子不也照樣過嗎?來嘛,怕什麽?”

再後來,S抓到一個機會,真的轉銷售崗了。

第一年,他是銷售部經理,負責1個省;第二年,他升任3個省的大區經理,直接和我負責的東區PK;第三年,他升任中國南區銷售總監,成了我的直線老板。

我和他開玩笑說:“我前幾年和你睡了那麽多個晚上,聊了那麽多,有沒有說錯的地方,被你拿小本子記下來了?”

他說:“我事太多,都忘了。”

現在,我們配合得很不錯。

他轉銷售,並且能當上總監,甚至未來會繼續往上走,有我的功勞嗎?可能有一點,也可能一點都沒有。

但好多年前,是我發現這個人是一個強者,並且積極主動地去靠近他,向他學習,助他成長,讓他盡快當上了我的老板。

一旦發現有一個各方麵都比我們優秀的人,我們就要想盡辦法,利用比較優勢,和他成為合作夥伴。

這裏需要眼力、運氣、胸襟和執行力。

如果你看身邊的人都不行,那問題就大了。

要麽是人家很厲害,你眼力不行,發現不了別人的厲害之處;要麽是周圍的人真的不行,待在這個地方,你可能也不怎麽樣。

我是做醫療領域POCT生意的,這個領域群雄逐鹿,生機勃勃。

近幾年,我每年都在擴大市場區域。我有個習慣,每接手一個區域,都會去認識一下競爭品牌的銷售人員。

因為一個產品能否做好,除了產品本身之外,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競爭品牌的背後操盤手——當地銷售人員。

和競爭品牌的當地銷售人員一起吃個飯,聊個天,就大概知道我們能不能贏了。

大多數情況下,對手都很弱,要麽思路混亂,要麽聰明而懦弱,沒有進取心。

是的,注意一下用詞。大多數聰明人往往是懦弱的。

一旦遇到思路清晰,又積極進取、令人敬佩的對手,我一定會拉著對方的手,真誠地給他找工作——要麽挖到我們公司,要麽送到我們集團。

2017年,全國範圍內的醫療領域有一個非常熱的項目,叫胸痛中心。

那一年,我負責的區域,產品做到全國第一梯隊。

在東北開會時,我找到全國銷售總監和市場部的那個S,努力推動將現有產品和新產品的銷售團隊分開管。

這一年,我所在的公司整體效益非常好,順風順水。

我給出的理由是,這兩個產品的特性不一樣,一個屬於勞動密集型,一個不屬於勞動密集型。

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對經銷商的要求很簡單,隻要足夠勤奮,擴大覆蓋麵就能實現高增長,就能賺到錢。

不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進一步分析下去,生意額更大,競爭更激烈,從生意邏輯上對渠道的要求和前者完全不一樣。

如果混在一起做,共享渠道,各個省區必然會瘸腿。很多銷售員也必然會挑肥揀瘦。

結果,一語成讖。

胸痛中心的項目,全國有好多省份沒有抓住機會,而真正抓到機會的,都是渠道分開的區域。

2019年,這款非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增長乏力,被迫進行試點改革。要挑兩個區域試點:一個是華北,一個就是東區。

我舉雙手讚成,隻是覺得有點晚了,但總比不改好。

新拆開的產品要升一個新的大區經理,大老板問我對此有什麽看法。

我立馬推薦手下的一員幹將。這個人比我大5歲左右,原來是一名醫生,比我有文化,跟著我屈才了。我要趕緊推薦他升上去做大區經理。

很多不懂內情的人,覺得我被分權了,在背後嘲笑我,其實這一點意義都沒有。

因為這幫人看不到本質。

成就強者後,我們都是有正回饋的。

真正的強者是打壓不了的,與其跟他競爭,不如向他投資,讓他成為你的平級,甚至助他成為你的領導。

即使他各方麵都比你有優勢,你也可以利用比較優勢,跟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