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不能白錯,學到東西才是好樣的

前段時間,一個小男孩被媽媽送進派出所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原來,這個熊孩子一時心血**,用自己的玩具車刮花了別人的小汽車。

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孩子闖大禍了!隨之而來的便是又打又罵,脾氣暴躁的,甚至大耳光子都抽上了。但是,視頻中的媽媽並沒有,她首先承擔起作為監護人的責任,替孩子賠付給車主4000元錢。

然後,她把孩子送進了派出所,讓他去跟警察叔叔“自首”,承擔相應的處罰。

最後,警察叔叔告訴他:“男孩子大丈夫,該自己承擔的責任一定要承擔,作為處罰,你回家要幫媽媽做家務,用自己“打工”的錢,抵扣媽媽墊付的賠償款。”

孩子的心是單純的,通過媽媽和警察叔叔的教育,他認識到自己真的做錯了,同時他也明白,做錯了就要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接受大人們給他的“處罰”。

這是他在這次錯誤中所學到的東西,遠比一頓打罵更讓他深受教育。

當孩子做錯了事以後,心裏會感到非常害怕,這時家長再去嚴厲責備孩子,隻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有的孩子甚至因為害怕而不敢承擔責任。我們應該向上麵這位媽媽學習,反正錯誤已經造成了,再去苛責孩子也挽回不了損失,當下最重要的是怎樣讓孩子從小錯誤中領悟大道理,不能讓這個錯誤變得毫無意義。

安安是個5歲男孩,今天他在客廳裏踢足球,隻見他飛起一腳,家裏的觀衣鏡應聲而碎。

現在假如你是安安的媽媽,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呢?

方案一:收拾他,必須讓他長記性,狠狠地罵一頓,氣急了說不準還要給他兩下子,懲罰他一個月不準看動畫片。

方案二:趕緊自己收拾殘局,告訴孩子:“沒關係,沒關係,你不要過來,不要踩到玻璃碎片,讓媽媽來收拾。”

方案三:先確定孩子有沒有受傷,叫孩子一起來收拾殘局,一起承擔自己不小心做錯事的後果;然後,再教孩子怎麽去做就不會再次出錯——足球應該在操場上踢,而不是客廳裏;最後和他約定好,如果以後還在客廳裏踢球,媽媽就將足球沒收!

哪種方式更好呢?

相信大多數媽媽都表示方案三好,然後身體卻不由自主地執行方案一或方案二。

為什麽會這樣呢?

因為大多數家長都會覺得,相較於前兩種方案,方案三太麻煩。好在,安安媽媽選擇的是方案三。

一天,安安的朋友、6歲的航航不小心把安安辛辛苦苦做好的紙房子給弄壞了,可原本很生氣的安安並沒有像往常一樣跟自己的小夥伴打起架來,而是拉起航航的手說:“航航,咱們再做一個吧。”

安安想起自己踢碎鏡子,媽媽都沒有罵自己,航航隻不過是弄壞了紙房子,那更是可以原諒的了。媽媽站在一旁,欣喜地看著安安:“寶貝,你做得很對!”

“媽媽,我還要教會航航怎樣製作小船!”得到媽媽鼓勵的安安高興地說。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覆水難收時,你發再大的脾氣,也都於事無補。”大聲責罵孩子,也隻是使孩子更害怕、更恐懼而已,更糟糕的是,你的憤怒造就的可能就是一個膽小狹隘的孩子。在生活中,當錯誤已經發生時,寬容孩子的錯誤,教會孩子勇敢麵對、勇敢承擔,讓孩子在錯誤中學到東西,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孩子,正是在一次次新的體驗中獲得成長。其實,每一次錯誤,都是一次讓孩子學習的良機,孩子犯錯我們可以懲罰,但媽媽們千萬別忘了,我們懲罰孩子的基本出發點和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錯改錯,並在錯誤中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