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建自省體係,孩子自會追悔莫及
一個女孩,因為家裏條件不好,被迫離開父母打工的大城市,回到家鄉一所普通中學就讀。對於新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內心的委屈感,使她在電話中和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衝動之下,在當天老師布置的日記作業中,她寫道:“我是又窮又笨的人生下的可憐蟲。”
日記上交以後,女孩便開始有些後悔,心裏越發對父母感到愧疚,也對自己的衝動很是自責。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老師並沒有特意對她說什麽,隻是在發回給她的日記上簡單地寫了一句話——“一個人的出身,和她的未來有多少關係呢?”
老師的話讓女孩更加慚愧,她開始認真反思:我常把自己的不如意歸責給父母,總是覺得,如果不是因為他們沒能力,如果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錢,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愚蠢決定,我的人生怎麽會如此不堪。而對於自己,我總是自視過高,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前程被家庭耽誤了,像極了一個不負責任的球員,總是把球隊的勝利歸功給自己,把失敗推諉給隊友。
老師簡單的一句話觸發了女孩的自我反省,使她從“自以為是”的思維中跳了出來,認真檢討自己,並學習去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變化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一個學期以後,女孩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不少,朋友也多了不少,更令人欣慰的是,她學會了體諒和關心父母。
卓越開始於反省,如果一個人能夠時常反省自己,那他一定能夠不斷改進,日趨完美。具有這種能力的孩子,就像一個奮發向上的登山者,他一邊攀登,一邊回頭審視自己的腳印,他不會讓自己被同一個錯誤絆倒,也不會半途而廢,安於現狀,放棄努力。
事實上,當孩子做錯事時,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反省,去總結經驗教訓,他們一般便不會再犯同類的錯誤,效果會比媽媽一味地斥責與嘮叨要好得多。
赫赫在客廳裏瘋玩,桌子上的小擺件被他碰到地上摔碎了,赫赫卻告訴媽媽:“是桌子不穩,擺件才掉下來的!”
媽媽真是哭笑不得。她先是把擺件碎片小心地清理幹淨,然後認真地問赫赫:“你剛剛在哪裏?”
赫赫回答:“我就在客廳裏啊!”
媽媽又問:“那你剛剛在幹什麽呢?”
赫赫:“我想把桌子上麵的那盒餅幹拿下來吃。”
媽媽:“然後呢?”
“然後我手一滑,餅幹盒子重新掉在桌子上,結果餅幹沒事,卻把一旁的擺件砸到了地上……”不等媽媽細問,赫赫已經如實交代。
媽媽欣慰地點了點頭:“赫赫,老實地承認錯誤並不難,不是嗎?如果你一開始就承認錯誤,我們現在已經在考慮,是不是可以把餅幹盒子的位置改動一下,讓你拿起來毫不費力。但你為什麽一開始不肯承認呢?”
赫赫撓了撓頭:“我怕你罵我……”
這次輪到媽媽承認錯誤了,她歎了口氣說:“以前,我對你可能的確太嚴厲了,也沒有好好注意自己的態度,我會努力改正,我們一起改正錯誤,好不好?”
赫赫開心地點了點頭,媽媽也鬆了一口氣。
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孩子其實都記憶猶新,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引導他們有效反思,由衷承認自己的錯誤,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位媽媽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麵對孩子的錯誤,時刻讓自己保持理智,不過多糾結錯誤造成的影響,就事論事,追根溯源,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承擔責任,無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育。
要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應該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因為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
因此,培養孩子善於作自我反省,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直接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在孩子做錯事時,如果家長總是一言不合就大聲訓斥甚至破口大罵,孩子不是被嚇得不敢承認錯誤,就是對家長產生逆反心理,使孩子的情商發展受到限製。孩子犯錯時,即使後果有點嚴重,家長也應保持理智,采用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循循善誘,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過錯。
赫赫的媽媽在這一點上做的就非常好。
(2)讓孩子學會客觀對待批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在提倡賞識教育的同時,也不應放棄對孩子的批評教育。當然,批評孩子的語氣要溫和,批評孩子的缺點應該中肯。父母還需要告訴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評的時候要認真傾聽,保持平和的心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僅要講究批評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對孩子的評價也要適當,不能過分誇張。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對待批評,頭腦應該冷靜,不要過於衝動,但這並不表示默不作聲,而是應該仔細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恰當的地方。
(3)允許孩子做出解釋。當孩子有了過失,父母如果允許孩子對事情做出解釋,不僅可以更全麵地了解事情的真相,還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比如,為什麽自己的行為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好,等等。當然,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確的是,允許他做出解釋,並不是讓他推卸責任。
(4)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的後果。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做錯事,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替孩子把錯誤的後果承擔下來。媽媽們覺得這是在守護孩子,其實這樣做,會使孩子產生“對錯無所謂”的不良心態,影響孩子的是非觀,弱化孩子的責任心,孩子們也不會認真去自我反省,因而總是一錯再錯。
因此,媽媽們請不要那麽“盡責”,我們應該給孩子自己承擔錯誤後果的機會,讓孩子明白,錯誤不能再犯,因為後果可能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