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時代,掌握主動的人生

信息社會,很多職業會被邊緣化甚至淘汰,很多過去看似價值堅挺的資產都在貶值,比如我經常說的商鋪。現在位置一般的商鋪越來越難出租,即使租出去,租金也不太理想。之前不止一次有人留言問:“我手裏有點錢,又啥也不想幹,能不能買商鋪來做投資?老人說‘一鋪養三代’,買個商鋪收租是不是就能一勞永逸了?”

很多人期望靠著固定的資產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這種想法在過去還有一定的可能,在現在的社會已經沒有希望了。除了家裏資產特別雄厚的人,普通人想靠買點資產在那兒放著不置換就一勞永逸已經不可能了。如今需要你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地置換,不然資產一定會在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趨勢下迅速貶值。

在過去,有些家庭依靠商鋪收取資金,就能過上很舒服的生活。隨著互聯網對服務業的改造,很多商鋪未來都會成為被人們淘汰的資產。以前互聯網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年代,一家普通的店鋪也能收取可觀的收入,很多人都打算買了商鋪過一輩子幸福生活。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商鋪能夠收取的租金越來越少,這種靠商鋪過上輕鬆生活的願望就難以實現了。

買商鋪的習慣其實是老一輩人在工業時代留下的。那時候剛剛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口開始往城市集中,你買個商鋪可能開始位置很一般,隨著城市擴張,之前很多一般的位置都變成人流密集的繁華地帶,商鋪價值和租金都是水漲船高,租客也不愁,成為最劃算的買賣。買商鋪就能賺錢的觀念在人群中口口相傳,買商鋪變成了最好的投資之一。

時間來到信息化逐步完成的今天,所有的邏輯都變了。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被電商改造了。隨著電商的興起,線上對線下的衝擊越來越大。要知道每個人用於消費的錢是一定的,這裏多花一點,那邊就少一點。商鋪的租戶總在感歎生意越來越難做,其實就是因為人們花在實體店的錢少了。最典型的是電腦大賣場,十年前電腦商鋪的租金極其貴,以前深圳華強北一個櫃台月租六十萬元,還得靠介紹才能租到,現在卻很難租出去。

北京中關村市場的倒閉,上海百腦匯清退,也就是最近幾年發生的事。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一、信息社會的業態升級,有了京東,誰還去電腦大賣場呢?

二、多數城市都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版圖擴張,城市的版圖停止擴張,意味著一個城市的人口就不可能迅速增加。因此,你用低價買到一個人流量一般的商鋪,想等城市擴張以後變成人流密集且高價值的商鋪,已經很難了。大城市的人口數量會比較穩定,小城市的人口還是萎縮的,這對需要穩定流量和客源的商鋪尤其不利。

三、從業態上來說,商鋪是個落後於時代的產品。我們小時候的記憶裏,應該都有老城區遍布鋪子和老商場的一條商業街,這裏曾經是全城最繁華的地方。逢年過節,四麵八方的人都鋪天蓋地擁往這裏。隨著商業綜合體吃喝玩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風靡全國,連四、五線城市的人流都開始向商業綜合體聚集。各大城市幾乎每個區域中心交通便利的位置都建起了一個商業綜合體。區域內的人流被綜合體搶走,老的商業街人流沒了,自然風光不再。很多老商場、老商圈、老商業街現在看起來不但破舊,而且很難招到好的品牌入駐。即使人流密集的商業綜合體,因為電商不斷爭奪購買力,生意最好的永遠也是吃飯和看電影的兩層,賣東西的幾層多數時候售貨員比顧客還多。有個賣皮草起家的感歎,現在進駐很多商場是血虧,櫃台一個月的銷售額還趕不上之前一天的銷售額。

有人說,既然商業綜合體的商鋪賺錢,那我不買商業街的店鋪,換成買綜合體的商鋪,不行嗎?舉個例子吧,類似萬象城這種頂級商業綜合體,商鋪是開發商自持的。而某品牌廣場這樣的綜合體是內鋪自持,外鋪賣給人們以便收回成本。

綜合體裏麵冬暖夏涼,你是消費者你選哪裏?況且內外鋪是競爭關係,開發商並不會給外鋪倒流。更重要的現象是銀行對商鋪估值越來越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鋪的投資價值越來越低。買過商鋪的人應該知道,過去很多年裏,商鋪的價格比住宅高一截。現在很多商鋪都和住宅差不多,甚至都沒住宅高,轉手稅費也非常高,還不一定賣得出去。

以前是“一鋪養三代”,現在則成了“一鋪坑三代”。商鋪不好租出去,租出去價格也是極低,而且不好轉手賣掉。買商鋪的人倒是幫開發商回籠了資金,自己卻掉進陷阱裏。

落後的企業會被時代無情淘汰,而落後於時代的資產會迅速貶值。

有個流傳很廣的段子,一個人在20世紀90年代末因為偷盜坐牢十年,始終沒交代他最後一票幹了什麽。熬了十多年,他在2010年出獄時,神神秘秘地帶著小弟到藏寶的地方,說帶小弟致富,然後挖出一堆BB機。

曾經價值不菲的東西,在時間巨輪的碾軋下變得一文不值。把時間跨度拉得足夠大,你會發現財富是真正的猛獸,它隻陪伴能駕馭它的人。這就是為什麽拆遷和中彩票暴富的人中,不少人被收割。這就是為什麽我總說,中等收入階層最重要的是摸清實業、樓市或者股市投資的門道,哪怕隻是摸清其中的一個門道,並把這種方法傳授給孩子,遠比孩子隻會考試強得多。這也是我總強調每個人都要跟上信息社會,終身學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