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好工作

人們眼裏的好工作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變化的。很多人一定記得,20世紀90年代發生過打碎鐵飯碗,大量40後和50後的人被買斷工齡。有人說,他們下崗以後就不能打工或者做生意嗎?答案是可以,但是非常難:一是因為大量勞動力同時出現在市場,根本沒那麽多崗位;二是因為他們當時學會的全部技能就是為大工廠服務,一旦大工廠不要他們了,他們瞬間不知道怎麽辦了。在此之前,進國企拿鐵飯碗是20世紀80到90年代最可靠的工作,也是人人羨慕的好工作。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曾經的鐵飯碗一夜之間沒有了。

時間進入2000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外企變成了人們嘴裏的好工作。錢多事少有麵子是當時外企工作的真實寫照。

我記得以前有個男性鄰居,2002年就在北電網絡拿上萬工資,那時候北京的房價也不過每平方米三四千元。他在當時被視為人生的贏家。後麵結果大家也知道了,隨著華為、中興崛起,北電倒閉,這個人最後被裁員,因為年紀太大沒辦法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自然也失業在家。幸好他在房子低價時買了好幾套,享受了資產價格升值帶來的紅利,目前也算衣食無憂。

當時能成為移動、聯通和各大銀行的員工,也是很多人渴望的。這是當時優秀畢業生進不去好外企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現在還有人把移動、聯通的工作當好工作嗎?尤其是大學畢業去銀行做櫃員的,現在這批人的離職率應該是屢創新高。

當時最不被人待見的就是民營企業,現在人們都覺得華為、阿裏巴巴是好公司,進去就意味著高薪。但在當時,很多好大學的畢業生根本沒人願意去阿裏巴巴。

人都是回頭看覺得過去處處是機會,其實身在其中的人根本沒發覺很多東西都在變化。要是大家當時都覺得阿裏巴巴是好公司,為什麽當時阿裏巴巴根本招不到人?

未來信息時代來了,大家麵臨的變化會更大。唯一不變的是,雖然技術進步了,但是人的基本需求並沒有變化。多數人提高自己收入的渠道隻能是服務業,利用信息時代的口碑傳播效應結合自己的技術提高收入才是王道。我過去曾經不止一次和大家提起過有個做針灸的小夥伴,常年積累的名聲加上口碑傳播,讓他的生意源源不斷。現在已經開始準備雇人,籌劃開第二個店了。以前講過的做瑜伽的小W、做蛋糕的小C也是風聲水起,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將來多數人都會麵臨職業選擇問題。有些是超過35歲,很多企業不願意要了;有些是因為曾經的好工作,因為時代的發展變成待遇較差的工作。想保持生活水平不變,就要提早積累。

有段時間出差,見了一些以前認識的外企朋友。他們中年失業後除了給人做顧問,很多人都開了滴滴或者賣了保險,和以前的生活落差挺大,很多人心態也變差了,這是因為沒有及早準備。

很多人覺得我為企業努力付出,到了中年卻要被裁掉,想不通。你要知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保持競爭力,就必須讓能給企業貢獻更多的人上崗。

為什麽員工到了中年,公司都不待見,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因為到了一定年齡,體力跟不上,難以完成任務重的工作,有的人還成了老油條混日子。對很多互聯網公司來說,削減35歲以上的員工,換成28歲左右的年輕人就成了最劃算的事。企業和個人本來就是合作的關係,生意不合算了,企業自然就不幹了。

一個人想讓自己保持競爭力,避免35歲的職場危機,就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元能力,最好是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在職場積累自己的資源,根據自己的愛好發展一份副業,讓自己具備脫離平台也能賺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