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元能力和把握趨勢的人到底有多厲害

狄更斯曾經寫過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用在過去沒錯,用在現在也毫無問題。當下的社會,一方麵競爭非常激烈,我們經常覺得對未來一片迷茫;一方麵我們又不斷地看到新機會冒出來,很多人隱約覺得未來會更好,但是自己覺得新機會和自己關係不大。

現在很多人應該聽說過這句被廣泛認可的話:“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要靠個人奮鬥,但也要考慮曆史的進程。”

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曆史環境,對打破自己迷茫的處境、找到未來的出路非常重要。

社會上一直有個流傳甚廣的觀點,就是隻要你肯努力深耕一個領域,最終你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獲得核心競爭力。之後不但崗位穩定,工資溢價,還能避免公司中年裁員,平穩渡過中年危機。甚至有人把這套深耕理論做了總結,寫成一本叫《異類》的暢銷書。在書裏,作者是這麽說的:“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異類》的作者把這個東西叫作“一萬小時定律”。

讀完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一萬小時定律”,而是時代給普通人帶來的巨大影響。前麵有個段子說,三個人坐電梯從一樓到十樓。一個人原地跑步,一個在做俯臥撐,一個用頭撞牆。他們到了十樓,有人分別采訪他們是靠什麽到十樓的。第一個人說我是跑上來的,第二個人說我是做俯臥撐上來的,第三個人說我是用頭撞牆上來的。他們都忽略了電梯的作用。

“跑步”“俯臥撐”和“撞牆”這種自身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因素並不是這些,而是他們都坐在“電梯”裏!《異類》的作者也發現,美國近代第一批富豪基本都出生在19世紀30年代,因為60年代美國經濟開始發生大變革。

如果一個美國人出生在19世紀30年代,當他20多歲的年紀時正好趕上美國的變革,隻要他能把握時代的紅利,成功的可能就會很大。如果他出生在40年代之後,那麽他很有可能就錯過了機會,因為變革來的時候他還太年輕。

如果一個美國人出生在19世紀20年代之前,那麽他錯過機會的可能性也很大,因為變革來的時候他太老了,思維容易僵化。

美國兩代人的命運差異體現更明顯的在大蕭條前後,美國在大蕭條前後有兩波嬰兒潮,大蕭條時期是嬰兒出生低穀。

如果你出生在1910年開始的嬰兒潮期間,大學畢業20多歲正好趕上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多數人畢業後基本就意味著失業,日子想都不用想,肯定過得很慘。

等好不容易熬過去那段蕭條的日子,到了30多歲又趕上美國加入“二戰”。他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被迫應征入伍,家庭和事業的發展從此被迫中斷。

如果一個美國人在1930年之後的大蕭條期間,美國嬰兒出生的低穀期出生,那他就幸運很多。1910年大蕭條之前那波嬰兒潮,帶來了醫院和學校的擴容建設。1930年之後那批孩子出生的時候,正好享受到這些東西。他們出生在嶄新的醫院,看病不用排隊。因為孩子數量減少太多,各類學校都招不滿,所以上學也很容易。等他們大學畢業恰好趕上“二戰”結束,到處在搞建設,各種優質工作崗位求賢若渴。“二戰”又失去了部分人口,所以後麵他們需要養活的20世紀初嬰兒潮的那批老人沒那麽多。等他們年紀大了,又趕上20世紀5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那批人口可以支撐他們養老。你看,即使普通人沒有出生在一個好家庭,但是出生在了這樣一個好時代的話,日子也還過得去。美國20世紀5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運氣也不差,他們趕上了美國1975年的計算機革命帶來的高速增長的紅利。

美國從1975年開啟了計算機時代,那時候有能力把握住時代機遇的群體,也是20來歲的年輕人。所以計算機時代最好的出生年份是1954年左右。如果你年紀太大,顯然不會放棄當時的高薪工作去搞什麽計算機;如果年紀太輕,又沒有能力去把握。微軟的比爾·蓋茨出生於1955年,保羅·艾倫是1953年;蘋果的喬布斯出生於1955年;穀歌的埃裏克·施密特也是出生於1955年。當然,並不是計算機時代的每一位領軍人物都出生在這個年代,隻是這個年代成功的概率特別大。

隻是因為出生在一個好的時代,人們的命運就要比其他年代出生的人好很多的現象,不僅在美國存在,在中國也存在。和美國1930年和1950年的兩次嬰兒潮恰好對應的,是我們1965年和1988年的兩次嬰兒潮。

我國20世紀70年代初第一波嬰兒潮出生的人到20世紀90年代正好20多歲,恰好趕上了改革開放之後帶來的巨大增量。那時候西方市場對我們打開大門,國內又處於供給不足的狀態,隨便做點啥都是遍地黃金,一批人就此發家致富。這個年代出生的人總喜歡說以前生意好做,其實就是時代的原因。和美國20世紀50年代那批人趕上計算機革命類似,80年代末第二波嬰兒潮出生的人也趕上了2008年左右的互聯網革命。

我國和美國的差異在於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比爾·蓋茨們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計算機革命時麵對的是一片淨土。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出生的人雖然同樣麵對的是互聯網的興起,但引領這批浪潮的依然是70年代第一波嬰兒潮的那批人。馬雲、李彥宏是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丁磊、劉強東是70年代前期出生的。當然,後期崛起的還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創立的美團係、頭條係和拚多多這類公司。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嬰兒潮的一代長大,互聯網已經逐漸變成了一個高薪的傳統行業。大家的夢想也從最初的希望創立BAT這樣的公司,到創立公司被BAT這樣的公司收購,再到現在能去BAT這樣的公司上班。

不少人應該記得過去我們討論人口紅利說的是農民工紅利,現在討論的卻是工程師紅利。當初農民工紅利說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嬰兒潮這批沒考上學的農民進城打工。這批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造就了我們世界工廠的地位。現在所謂的工程師紅利是20世紀80年代末嬰兒潮出生的這批受過教育,進入互聯網公司打工的人。這種紅利不是求職者的紅利,而是行業的紅利,本質上是勞動者在輸送紅利。從1999年起,我們的高校開始擴招。現在這些擴招的大學生早就進入職場,後續的供給更是源源不斷。最近幾年不光是本科擴招速度加快,研究生招生規模也在不斷加大。未來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大學生、研究生加速進入職場。為什麽說加速呢?2020年研究生又大規模擴招了。在這個工程師紅利時代,我們注定要麵對的是高等教育人口過剩的問題。人力充沛的問題在於,個體很難獲得理想的薪酬待遇,因為職位的可替代性太強了。後麵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崗位還在減少,但是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人數在不斷上升,這些新人根本沒什麽選擇。你要是不願意幹就難以保住職位,因為可以替代你的人實在太多了,就像十多年前的農民工一樣。高學曆的人在未來很長時間裏必須麵對這種狀況,我們就是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

普通人所有的學習其實都是為了有更多的選擇,前提是你一定要選對大方向,不然所花費的時間基本上就白費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選擇努力的方向遠比努力本身重要很多。

以前經常有人搬出“一萬小時定律”告訴我,隻要你深耕一個領域,沉浸足夠多的時間成為專家,就能過上有發展且穩定的職場生活。現在大多數畢業就進入大公司,到中年被公司裁掉的人基本都是被這個觀念誤導了。如果一個人進大公司後,僅僅專注於深耕細分專業技能,最終隻會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你隻是被安排到流水線上做一顆閃閃發光的螺絲釘,到一定階段就會被廢棄。過去,我還沒有從大公司離職的時候,專門去學過這套流水線理論。整套東西就是告訴你,怎樣把公司工作分步拆解以後流程化,流程化以後再層層細分,每個人隻深耕一小塊,因為這樣帶來的好處非常多。

首先,把工作細分以後,每個人隻懂自己的一小塊。大家都會變成公司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可替代性很強。其次,多數工作層層細分以後,員工上手速度很快,培訓兩個月就能上手幹活。最後,工作內容越是細分化、單一化,員工能跳槽的地方就越少,離開平台就越不好找工作。在這套機製下,公司可以毫不費力地換人。擁有這種流水線細分技能的人不過是公司流水線上的一個“零件”。在這種公司,很多簡單崗位的工作,多數人培訓兩個月就能勝任,極少數複雜崗位的工作,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曆練。無論你學習什麽技能,其實最終都沒用,因為你能學會的東西,其他多數人都能輕易學會。隻要公司薪水不錯,地理位置也不錯,人才市場裏從來不會缺性價比比你高的人。

對於迭代太快的領域來說,專注深耕技術更是個陷阱,最後隻會綁著你一起沉沒。遊戲玩家都知道,韓國當年有眾多競技選手在《星際爭霸Ⅰ》上麵深耕,每天花大量時間研究參數,尋找新打法。沒過兩年,等《星際爭霸Ⅱ》出來,大量職業選手發現他們根本沒辦法適應《星際爭霸Ⅱ》的打法。那批老玩家的年紀又過了精力最好、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麵對開始就接觸《星際爭霸Ⅱ》的年輕玩家時,很難與之競爭,後麵隻能選擇退役。很多技術類工作的變化和電子遊戲一樣,它們並不是穩定的領域,更新迭代速度極快。

互聯網領域更是迭代極快的領域,手機操作係統就是其中的典型。假如過去十年你一直在“塞班”技術上深耕,突然大家都開始用安卓了,你就會栽大跟頭。雖然你過去擁有豐富的開發經驗,能讓你在短時間內上手學會安卓開發,但你麵臨的殘酷現實是,市場上有一群比你年輕十歲、精力更旺盛、能力和你差不多、馬上就能幹活的安卓開發人員。你過去的不斷深耕沒給你帶來優勢,還把自己變成了這門注定要被替代的技術的陪葬品。

以前有種論調,好好提升自己的技術就能讓自己不可替代。但是在這個技術急劇變化的時代,大部分人不但沒辦法成為不可替代的專家,而且可以取代他的人隨時隨地都能找到。要知道,不可替代的前提是沒有人可以輕易學會你掌握的技術和知識,在人才濟濟的今天,這種想法顯然不可能。很多公司之所以搞分工合作流程化,既提高了效率,也讓每個人變成流水線上可以被替換的人。還有一種論調說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事實上不僅你在小公司學不到核心競爭力,在大公司也不會讓你不可或缺。

當然不是說懂技術不重要,但修煉技術從來不是最本質的東西。單純修煉技術你隻能做個工具人,工具損耗到一定程度,就要考慮換新的。畢竟現在社會上每年有百萬級的年輕人要工作,他們的性價比顯然更高。當你大齡的時候,哪怕精通“搬磚”的九種姿勢,麵對年輕人性價比高的優勢也無濟於事。

我們按照大城市高薪公司的晉升節奏算算時間,就很容易明白僅僅精通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大多數人在23歲進入職場,從公司基層做起,28歲成為公司中層骨幹或者團隊負責人。基本上到了35歲性價比就不高了,多數公司會考慮把你清理出局,給28歲的精英們騰地方。這無關你的學曆、職稱、年薪,隻關乎年齡和性價比。要知道,你擁有的一切都是公司這個平台賦予你的,隻要你的能力和技術需要依附公司平台,就無法實現脫離公司平台後有實現個體盈利能力的可能性。隨著年齡的增加,麵對更年輕的人高性價比的優勢,你的一切經驗和深耕都變得毫無意義。本質上你隻是公司流水線上運轉的工具,一旦離開平台,就很難找到生存之道。離開平台你會發現,個體能賺錢才是硬道理。人們說深耕技術就會有出路什麽的,都是哄你的片兒湯話 (3)。所以才會有很多老人一再勸孩子考個事業編,哪怕一輩子拿幾千塊工資,但勝在穩定。這也是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父母這代資源和認知高度匱乏下的唯一選擇。

能在高薪的行業熬過35歲大關,在公司裏混得如魚得水的人又是什麽樣呢?這些人在行業能力和技術上有一定積累之後,都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元能力 (4)。因為技術更新永不停止,元能力的底層邏輯這些年從來沒有變過。元能力是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遠比解決問題本身更重要,越優質的能力越具備通用性和普遍性。

元能力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呢?元能力的含義比較廣泛,我的認知中,這些元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產生內容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傳播的能力、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分配利益的能力。不管是我們以前經常提到的演講、寫作和快速學習,還是在公司裏的有效溝通和掌握運用職場的規則,都屬於這個範疇。元能力的拓展性和遷移性強,而且不用重新學習。

不管你從事什麽工作、什麽行業,元能力都可以發揮作用。元能力是一種通用能力,無論你換工作還是創業,元能力都不會浪費,而是時刻需要並且能夠成就你的能力。

一個人在職場越往上走,對其專業技能的要求反而越低,對元能力的要求越高,在大公司工作的人應該體會得更深刻。在大公司隻會埋頭勤勤懇懇做事從來不是核心競爭力,會做PPT的同時,會表達、會展示自己才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如果你想創業,專業技術能力不過是基礎而已,發展得好不好主要靠元能力。比如怎麽找到上下遊、怎麽打開突破口、怎麽找到和說服關鍵人、怎麽領導團隊、怎麽分配利益等等,都是元能力。你的元能力能幫你解決這些問題,你的學曆和技術在這個時候很難發揮根本性作用。

如何獲得這種元能力?你沒辦法在任何職場課程中學會,隻能靠日常工作曆練和觀察,並且在踩坑、試錯中獲得。不少技術厲害的人就是敗在這個東西上——雖然他們技術過硬,但是他們元能力不行,所以沒辦法升職往上走。

對普通人來說,有一定技術基礎之後,在這些社會運行萬年不變的底層邏輯上花時間深耕,提升自己的元能力,遠比僅僅鑽研技術有價值。另外就是,在職的時候就要利用手頭資源或者興趣愛好,嚐試培養點低成本高杠杆的副業創收,這對避免一個人遭遇中年職業危機也是非常關鍵的。我們必須強調,這套法則隻適用於普通人。如果你是天才,技術厲害到無可替代,前麵的話可以不聽。

其實元能力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上也同樣適用,因為元能力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

教育孩子完全沒必要在什麽陪作業、陪看書上麵費時費心太多,提高自身的占坑能力 (5)和眼界更關鍵。這是因為:以前物質匱乏的時代,父母需要解決的難題是讓孩子吃飽,現在不僅需要在物質上給予孩子支持,也需要在精神上給孩子支持,才能讓孩子成年以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更好地立足——家長要對社會狀況有深刻的認知,也要對社會未來的趨勢有基本的判斷,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了解人性,正確處理愛與性,找到合適的對象;讓孩子了解自己,並且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教給孩子如何選專業,選取未來有前途的行業;教給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教給孩子了解各個社會階層的狀況,了解並避免人生中的一些陷阱……讓孩子學會這些,遠比學舞蹈、唱歌更重要。

很多中等收入階層家長太過重視表麵的東西,總喜歡隨大流去跟風。和很多家長聊天,他們總是錯誤地把出國、補課、陪讀和學區房當成孩子成功的關鍵因素,卻忽略了培養孩子要從整個人生周期去考慮,結果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孩子學習那些無用的技能。這也是孩子成年後進入社會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父母的眼界和判斷現在變得越來越重要。一眼就看清生活真相的人,和花了半輩子才看清生活真相的人,命運注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