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思考力管理體係 態度升級:開放性心態,助力達成目標
1.常見的思維陷阱有哪幾種?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不同的選擇。有些人選擇平淡安穩的生活,有些人選擇荊棘叢生的道路,每一個選擇都是由自我思維決定的。
美團在千團大戰後脫穎而出,創始人王興說了這樣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用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來解釋便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樣的行為不但會讓自己越忙越窮,還會讓自己越忙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時間越長,就越容易讓自己變成一個思想上懶惰的人,成長也將停滯不前。
現在,請耐心地跟隨我的引導,一起來思考和回答文中的問題。
請先看下麵的這張圖片,然後思考10秒,這張圖片所要表達的是什麽。
接下來把這個圖片先放到一邊,我們來學習一個概念,叫作框架。
“框架”一詞其實是建築學上的一個概念,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一個是“框”字,是指它有著一定的約束性;一個是“架”字,是指它具有支撐性。所以“框架”的含義是指一個約束性與支撐性的結構,可以用於解決或者處理複雜的問題。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東西看似沒有邏輯,加上框架後卻恍然大悟!
再看前麵那張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麽邏輯的圖片,對比一下這張帶了“框架”的圖片,是否能夠看出什麽不同?通過對比兩張圖,就能夠很明顯地知道,這是一個英文單詞TIME。一個相對比較複雜的結構,加上一個框架,就能夠看到更多的東西。比如上圖沒有加框架之前,大多數人視覺上的關注點一直是黑色的塊狀圖形,但加上了一個方框以後,視覺上的關注點放在了白色內容上,圖形的結構也馬上浮出水麵。加上“框架”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跳出自己本能的反應去觀察和看到更多的東西。
在初入職場工作時,我有幸跟一位比較厲害的前輩學習,她對我說過一句令我終身受用的話:“思維是一種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而逐漸被掌握的技能。”
我們接受過多年的應試教育,思維已經定型,但從現在開始接受訓練仍然不晚。打破僵化低效的思維習慣,重新樹立起新的、有活力的,以運用和實踐為核心的新思維框架,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其實也是展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被譽為“創新思維之父”的愛德華·德·波諾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你不必擔心你所不知道的事情,真正會讓你有麻煩的,是那些你曾經相信,但事實並非如此的事情。”
在麵對不同的問題時,我們的思維常常會陷入一些陷阱,由此阻礙我們對事物更深層次的探討。常見的四種思維陷阱:
① 第一印象——比如說,這個人一看就不是什麽好人!
② 不假思索——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嘛!
③ 個人成見——我最不喜歡這種事情了!
④ 傳統看法——女人就該在家相夫教子!
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維陷阱,它們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得出來的想法和結果,但我們會堅定不移地用這種思維方式來支持自己在大腦裏早已形成的想法。我們常常會因為草率的想法,陷入更大的麻煩中。
如何避免陷入這種常見且頗具殺傷力的思維陷阱中呢?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可以進行自我觀察,比如你的大腦中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是相對比較客觀的判斷,還是屬於上麵的四種陷阱之一。如果發現自己陷入了以上的思維陷阱,可以再進行多次的思考,一直到得出一個相對客觀和理智的結論。
2.隨時打開你的綠燈思維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類型的人:他處處否定別人,覺得別人這不好那不好。而一旦別人否定他自己的觀點,他的態度就會變得強硬起來,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觀點,甚至會用自我防衛機製來抵抗別人。因此,有時候他的人際關係是比較糟糕的,自我成長也是比較緩慢的。
這種類型的人,就是典型的常亮著“紅燈思維”的人,表現為“思想固化,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與此相反的類型是“綠燈思維”的人,這一類人在遇到新觀點或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想法和觀點或許有用,我應該怎麽用它來幫助自己呢?他們的思維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和更新中,在實踐的過程中也能夠善於發現某個觀點的不足之處,在後續進行補充與完善。
劉潤老師在《5分鍾商學院》中曾經說過:“如果你隻是想取得一些小進步,那就改變行為;如果你想取得較大的進步,那就必須改變思維。”改變思維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打開心門,保持開放的心態,將綠燈思維貫徹到底,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升級自己的人生態度。
“綠燈思維”可以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麵麵,最常見的三個應用場景是:與他人討論交流的時候、別人提出批評的時候、看書聽分享會的時候。三種應用場景各自又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與他人討論交流的時候
任何一個需要決策的問題,都會產生分歧,麵對別人提出的新觀點,不要一味地否定他人,而是應該先考慮是否有接受的可能性,有哪些觀點是可以幫助自己改善現狀的。要時刻謹記,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就事論事,絕對不可以針對人,這樣才能夠順利地推進事情的進程,同時還能夠獲得成長。
別人提出批評的時候
當他人否定自己的時候,我們在本能上總是會習慣性地保護自己,容易馬上做出應激反應;或是當他人責備自己時,從外部找原因當作自己的借口,從而保護自己原來的行為或者固有的觀點,甚至掩蓋自己內心的想法,這也是心理學中的歸因謬誤理論的體現。比如,領導責備你五天有三天都遲到,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習慣性地為自己開脫:前天睡晚了,昨天出門晚了,今天又堵車了。這樣的理由實際上都是在掩蓋自己懶惰的行為。
保持開放心態的人,在遇到外界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批評或者責備時,第一反應並不是馬上做出應激反應,而是先冷靜下來,聽聽對方的批評或責備是否是合理且客觀的。確實是自己的過錯,則及時修正;如果發現是對方無理指責,果斷地離開不理會便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了。
看書聽分享會的時候
有很大一部分人,由於紅燈思維導致的思想固化,常常無法放下自己的認知,大腦也就無法吸收新的知識。即使看了很多的書,聽了很多的分享,也無法很好地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像杯子已經裝了2/3的水,舍不得倒,再怎麽裝,都隻能再裝1/3的水,一杯舊的水永遠無法更新。隻有開啟自己的綠燈思維,懷著空杯的心態,才能裝更多新的東西。
如何將綠燈思維裝到自己的腦海中呢?
① 當我們麵對一個新事物或者是與自己的看法不太相符的意見時,先不要馬上持否定的態度,而是要在大腦中裝上一個“綠燈思維”的模型。
② 卸下自己的高防衛心理,正確地看待別人的建議,放下自己原本認知的世界,再以空杯的心態去裝新的東西。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達成成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