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打破三分鍾熱度,刻意練習興趣力

1.興趣總是失敗的本源

長大後,就要為自己負全責,要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麽,想過的人生是怎麽樣的。如果有任何想做的事,就要把它放在首要的位置,每天去耕耘。讀一本書,如果能增加你的學識,能顛覆你的思想,就要堅持長期閱讀;看一部電影,可以嚐試從兩三個不同的角度或身份去看,把感興趣的事物都換一種吸收方式。

用這樣的方式來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相信一定可以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據我觀察,大多數人擁有的興趣愛好很多,但堅持做下去很難,這個興趣永遠無法達到精專。在經曆了無數次這樣的失敗後,我開始尋找其中的原因。中國有句老話叫“行百裏者半九十”,意思是說走一百裏路,走了九十裏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往往越困難,所麵臨的心理挑戰也會越大。堅持住剩下的十裏,才能夠到達終點。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有很多的興趣愛好,如寫作、畫畫、攝影等,可是僅憑喜歡把這個興趣愛好變得專業是很難的。我們要在喜歡的基礎上加上“刻意練習和不斷重複”。

什麽叫“刻意練習”呢?

我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比如我們從很小就開始學寫字,可長大後有的人的字突飛猛進,有的人的字卻和小時候寫的字沒有什麽區別。從時間來看,大家寫字的時間相差不多,所以這裏就有兩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單純無目的的重複練習是非常低效的;練習時間長,不代表精進。而刻意練習,就是要有目的地練習。

實際上“刻意練習”和“增加興趣”是相輔相成的。每當你突破了一個困難點,你對這件事情或這項愛好的興趣就會加強,並且促使你進一步去刻意練習。

2.六個刻意練習的步驟,打開新世界的 萬能公式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專業的人能夠在短時間內就看到其中的門道,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當中已經有一個關於這個行業知識中的思維模型了,他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腦袋中的知識提取出來幫助判斷。但專業的人大腦中存在的思維模型,也是通過大量的學習、練習及不斷重複地總結才逐漸掌握的。

我在進行“刻意練習”興趣力的道路上,也總結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夠用在構建我的多元人生上麵,也可以用在我的高效學習上麵,兩者之間是互相呼應的、共通的。

“刻意學習”應該如何做呢?我將其分解成了六個步驟。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不要迷茫,隻需將這些步驟一點點套用進去,並隨時修正自己的行為。

具體的六個步驟是:

① 找一套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

② 突破舒適區,不斷適度挑戰自己;

③ 不斷拆分任務,化難為易;

④ 良好的目標感——明確做事情的目的是什麽;

⑤ 包括反饋——正確在哪兒,錯誤在哪兒,並且找解決方法;

⑥ 大量練習,海量重複性學習,成為肌肉記憶。

在刻意練習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步驟,在突破舒適區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基礎性的單項練習。

比如,我在學習英文書法字體的時候,就在這一步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英文書法字體源於早期銅板印刷(Engraved Copies),是18世紀出現的一種帶有斜度,筆畫有粗細變化的字體,可以很好地和我常書寫的中文手賬結合起來,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手賬的顏值,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夠解鎖這個興趣愛好。

於是我就按照以上的六個步驟進行刻意練習:

① 找一套簡單易上手的字體教材,在網絡上就可以找到。

② 突破舒適區,不斷適度挑戰自己。在此之前,我隻會寫一些比較正常的英文字母,所以我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挑戰學習這種字體。於是,我翻看完整體的素材後,就開始進行每個字母的單項練習。

③ 不斷拆分任務,化難為易——遇到不會書寫的地方時,會將句子進行拆分,每天練習。

④ 明確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麽。在堅持的過程中,如果目標不明確,就會因為太難或者太枯燥而放棄。當時我的目標是能夠熟練地寫一張漂亮的賀卡,並且熟練地運用到自己的手賬中。

⑤ 對比自己寫出的字和教材之間的區別,並及時修正。

⑥ 最後是花時間進行大量練習,海量重複性學習,成為肌肉記憶。於是我給自己定下每天練習20分鍾的任務,直到丟掉教材也能夠寫得很好。

這六個刻意練習的步驟,是我打開新世界的萬能公式。最後要牢記的一點是:學以致用才是有效的學習。

3.在有效的時間內,如何最大化地 體驗人生?

我已經掌握了刻意練習的方法,但我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的我,該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最大化地體驗人生?

我對這點非常重視,所以嚐遍各種興趣和機會,也總結了以下幾個有效的小方法,供大家參考:

將自己的計劃分類

當你列出自己的興趣或者是願望清單的時候,要注意區分“優先計劃”和“長期計劃”。優先計劃是指那些不會幹擾現有生活的事情,比如學一門外語;長期計劃是需要等待時機、從長計議的事情,比如轉行寫小說,成為專職插畫師等。既然優先計劃不會幹擾自己現有的生活,那就不用思考太多,直接去做就好了。長期計劃則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考察和規劃的,不能輕易做決定。

要學會給長期計劃設定目標

長期計劃需要專心投入,包括各種時間成本、金錢成本、機會成本等,最好是給自己設定一個達成這個長期計劃的期限,比如說三個月、半年或是一年等。隻是設置達成期限還不夠,還要設定出能夠評斷成果的標準,用它來評估這個興趣是否值得自己持續投入。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夠在發現這個興趣其實可能不適合你的時候,及時止損。

掌握好從長期計劃中“退場”的時機

對於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人來說,退場等同於放棄,但對於很多隻是想要嚐試一下的人來說,退場也許是完成個人目標的一種激勵方式。當你在嚐試的過程中感到無聊,提不起什麽精神,或者發現真的做起來後自己並沒有那麽感興趣時,其實可以選擇退場。但是,對於“枯燥感”和“挫敗感”要進行嚴格的區分。你可以想想,對於這件事情是像“玩俄羅斯方塊熟練到閉著眼睛都不想玩了”的那種熟悉的枯燥感,還是發現你根本學不來,從而感覺到很挫敗。前者是讓你無法產生熱情和期待的狀態,後者是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學習這門技能,那就需要重新評估是否需要調整你的學習計劃,或者放棄這個興趣。

在體驗人生的時候,要選擇那些可以令你的生活充滿意義的興趣愛好,在嚐試中不斷精進。

設置興趣失敗清單,助你打破失敗魔咒

失敗管理清單——清楚地知道因何而失敗的人,更容易進步。

我很喜歡看傳記,尤其是人生跌宕起伏的偉人傳記,似乎隻要我深入地去研究那些失敗,就像是在經曆這個人的“最壞時刻”,然後再去思考如果當時我遭遇這樣的困境,我會如何做?真正讓我有所成長的,是考研的一次慘敗,對我的人生來說,它實在是太重要了。而當我正視自己的失敗時,才感覺成長之門漸漸打開了。

我設置了一個“失敗管理清單”,用來記錄自己失敗的原因,時刻督促和提醒自己不要掉進害怕失敗的恐懼裏,而是要通過每一次的失敗增加成長的經驗和力量。

寫下這個清單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知道為什麽會失敗,以便及時進行改善,比如可以從中分析出是時間管理上導致的失敗,還是自己意誌力不夠堅定,再或是進行練習的次數太少,不夠專注等。還有一點是我後來在總結中發現的,就是發現自己失敗的項目大多是一個領域的,那我就會深入研究,自己是否真的不擅長這個領域,沒有什麽天賦,或者是不是用錯了什麽方法,好及時改進。

最後需要明白的一點是,進行多元興趣管理其實是為了幫助我們實現多元人生。

當你擁有了區分真偽興趣的能力,並且學會用思維導圖來拓展自己的興趣事業邊界,再刻意練習使自己的興趣達到專業的高度時,多元人生或許便就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