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不能不還錢
我當年懵懂無知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並且深以為然:說巴菲特可以讓一個窮小夥當上美國央行副行長,並且娶到比爾·蓋茨的女兒。怎麽操作呢?他先去找比爾·蓋茨,說這個小夥是央行副行長,你把女兒嫁給他吧。比爾·蓋茨一想這小夥牛啊,趕緊把女兒嫁給他了。然後巴菲特跑去克林頓那裏,說這小夥是比爾·蓋茨的女婿,你給安排個工作?克林頓一看覺得這小夥牛啊——娶到了比爾·蓋茨的閨女,就讓他當了央行副行長。
這個故事我一度深信不疑,不過後來發現,這個小故事簡直是“耗子雖小,惡心玩意兒俱全”。比如故事的作者認為比爾·蓋茨可以把女兒像股票一樣賣掉,再如他覺得克林頓可以隨便任命央行副行長,事實上美國都沒央行這麽個玩意兒。更離譜的是,作者跟個小學生似的,完全沒理解巴菲特為什麽能這麽做,如果他理解了,他就會知道巴菲特寧願活吃一隻耗子都不會這麽做。
巴菲特確實有恐怖的影響力,2008年的時候,百年雷曼兄弟快要破產了,當時雷曼的大佬們去問財長怎麽辦。財長給他們出主意,說去找巴菲特,隻要巴菲特願意接盤,你們應該可以活下去。後來沒談成,巴菲特要的錢太多,雷曼不同意,然後雷曼關門大吉。
但是很多人一直沒太明白巴菲特這種恐怖的影響力到底是哪來的,是坑蒙拐騙來的嗎?
當然不是了,是因為巴菲特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的無數次交易和判斷中形成了讓所有人信服的影響力。他從來不濫用這種影響力,所以這種影響力就跟被攔起來的大壩一樣,稍微放出點水來就可以發電。
這也是大家本能覺得比爾·蓋茨會相信他的鬼話,因為比爾·蓋茨相信他不說鬼話。所以在真實的世界中,巴菲特不會隨便濫用自己的信用,因為信用就是他的血液,搞這種爛事就是在賣血。
歐洲近代產生了信用製度,可以讓國家借錢去打仗或者搞建設,負債經營才是東方和西方重大的差異,也讓西方在近代進入了快車道。正是因為有了信用,歐洲那些大國可以動員起來自己國力本身的數倍額外資金去打仗、去搞建設。
信用這玩意兒看不到摸不著,卻有翻天覆地的威力。小到一個人可以通過信用借到錢,然後用借到的錢去搞個小店,然後慢慢地走上經營之路;大到可以像普魯士那樣,向猶太財團借錢,用借來的錢打三場戰爭然後建國。一點不誇張地說,德國就是“借錢立國”的。
當初美國建國,要跟英國開戰,但是美國大陸會議沒錢怎麽辦?向老百姓借錢唄,所以發了一堆公債,向老百姓籌集資金。後來獨立戰爭是打贏了,但是沒錢,還不上當初的公債,天天有人催債,那個倒黴的邦聯國會(當時還沒有聯邦政府)到處溜達,躲著催債人。
後來召開製憲會議,討論接下來該怎麽辦。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部長漢密爾頓說,錢是一定要還的,現在還不上,可以慢慢還,但是隻要一直還,大家看到了誠意,信用就會上升,有了信用就可以借更多的錢。
當時美國老百姓本來覺得這些債券已經成了衛生紙,這輩子都不會兌付,都以廢紙的價格賣給了幾個大資本家。這幾個資本家的代言人參加了美國立憲會議,所以他們非常喜歡漢密爾頓的說法,順利通過了。聯邦政府成立後,也就有了財政部,財政部的金庫裏放著一堆欠條。
漢密爾頓一方麵道出了信用的實質,另一方麵讓一部分人一建國就成了超級富豪,這些人的財富一直延續到現在,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漢密爾頓的頭像後來印在了10美元上麵。
漢密爾頓說的這件事,也就說清楚了信用的深層次含義:欠錢不要緊,一定要還,每次都還錢,信用就會變好;信用好了就可以借到更多的錢,有了更多的錢,小到可以在村裏開個小店;大到可以開辟一條商路,組建一個公司,打一場立國之戰。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隨後大量的銀行家資助冒險家去探險,信貸資助新發現,新發現帶來殖民地,殖民地帶來利潤,利潤建立起信任,信任轉化為更多的信貸。由此可以說,資本主義的核心就是信貸,信貸的核心就是信用。
這裏就有個問題,借錢不還怎麽辦?如果大家都這麽搞,信用體製怎麽運轉呢?
其實回答了這些問題,也就找到了信用問題的本源。隻有解決了借錢不還的問題,信用才會爆發出可怕的戰鬥力。
我們從小到大來講。比如你欠了信用卡超過三個月,就會產生逾期,這種情況下,就有了信用汙點,銀行可能會降低你的評級,減少你的可貸款數目,或者幹脆不貸款給你。
如果你一直不還,限製你五年再說,如果你五年都不還錢,人家可能會對你執行一些可怕的事,比如不讓你坐火車,情節嚴重的,把你的身份證在廣場上滾動播放。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操作還算講究的,畢竟公共企業講究法律和法規。接下來說的就不那麽講究法律和法規了。
大家都聽說過那種不太正規的貸款公司承諾高利率吸儲,然後像高利貸一樣把款貸出去,沒什麽錢又羨慕高消費的年輕人可能就中了圈套去貸款消費,然後就被坑了。
如果你還不上這種貸款公司的錢,一般貸款公司不外乎給你周圍的人打電話,把你搞臭,或者把你的照片上傳到網上。
如果貸款公司倒閉,或者確認債務收不回來,幹脆會把你的債務打包後打折賣給別人,由別人向你收款。如果你欠了某公司100塊錢,人家把你這100塊錢的欠條10塊錢賣給別人,過一段時間就有更“專業”的人上門來討債,怎麽個“專業”法,大家想想吧。
所以,不要借不正規的公司的貸款,更不要為了虛榮心而消費。
說完民間的,咱們再說國際上的。因為國際上的套路也差不多,或者可以說是民間玩法的延伸,不過玩法更加高級一些,數目更大更嚇人一些。
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賴賬最多的,應該就是西班牙老帝國——西班牙在美洲發現新大陸,隨後在那裏挖金子,倒賣煙草,跟個暴發戶似的到處折騰,把周圍的國家打了個遍,同時為了支持戰爭和高消費,到處借錢。
當時借得最多的是德意誌地區和荷蘭銀行家的錢,借錢打仗,如果打贏了可以用戰利品還錢。但是西班牙打仗進展得非常不順利,幾乎沒有一場戰爭達成了目的,很快西班牙財政連利息都還不上了,怎麽辦?
西班牙國王的策略是把債主抓起來,不但抓起來,還要向銀行家族勒索贖金。銀行家不是國家,沒有軍隊,隻好任由他擺布,交了贖金走人,跑到西班牙征服不下來的國家,一直躲在那裏放貸支持西班牙的對手。
西班牙打仗費錢,還抓債主,自然沒人願意貸款給它,隻好開出了天價的利息,利息高達30%以上,這麽高的利息自然會有人冒險一試。高利貸會導致進一步還不上利息,這下債主也抓不到了,隻好違約,違約之後下次想借錢就更難了,慢慢地就徹底衰落了。
西班牙是大國,一般人惹不起。但是對於小國,就方便多了。
比如希臘,希臘早期是被奧斯曼帝國占著的,1821年希臘說要獨立。獨立不得打仗嗎?打仗就要花錢,於是向英、法、俄借錢。
後來希臘終於通過慘烈的戰爭獨立了,獨立之後背負著沉重的外債,實在是還不上。英國根本不管,軍艦開過去,封鎖港口,禁運大米,直到把希臘逼到經濟崩潰,國內天天餓死人。甚至有段時間希臘和英國一起對土耳其作戰,港口依舊被英國海軍封鎖著,親兄弟明算賬,一碼歸一碼。直到半個多世紀後,希臘從土耳其搶了不少東西,才把幾個債主的錢還上,英國也才原諒了它。
英國外交大臣當時就在公開場合說,我們不是針對希臘,而是要讓全世界其他債務國看看不還錢的下場。
比較近的是阿根廷,曆史上阿根廷已有八次違約——從1982年到2014年,竟然發生了四次債務違約,也就是宣布欠的錢不還了。
但是一個國家敢不還錢,就得被製裁。從1982年開始,國際社會紛紛開始對阿根廷進行製裁,造成阿根廷在國際上的融資成本巨高無比,融資成本是其他國家的十倍,國內信用評級一年比一年低。
現代國家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英國還得出動軍艦去封鎖港口,現在好了,調低信用等級,讓阿根廷貨幣貶值就行了。讓阿根廷在國際上什麽都買不到,而阿根廷又是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汽車要從美國買,現在貨幣貶值了,以前20萬比索的汽車現在50萬比索才能買到,以前10比索的油現在30比索才能買到。你敢印貨幣我就讓它加速度貶值。
原材料和生產資料價格劇烈上漲,導致國內生產和運輸的東西水漲船高,貴得很——那些年阿根廷每年通貨膨脹高達200%,老百姓苦不堪言。更加讓阿根廷難堪的是,在2012年,阿根廷的一艘軍艦竟然被債主給扣下了,支付了巨款後才拖了回去。
國際上欠錢說了很多了,那國內欠錢怎麽辦?也就是政府欠老百姓的錢如果不還了怎麽辦?
國內融資這種模式出現得非常早,最早是英國人開始搞的,成立了英格蘭銀行吸儲,然後借給政府去打仗。英國政府也牛氣,幾百年裏國債一次違約都沒有發生過。這樣長期不違約有個效果,英國國債的利息非常低,風險低利息才低,有點像現在的美國國債,多說一句,美國國債大部分持有人也是美國的老百姓。
這樣英國人就有了一個優勢,打仗什麽的不得花錢嗎?其他國家,比如法國,融資成本比英國高好幾倍,假如借一個億,英國可能支付200萬利息就可以了,也就是2%,曆史上從來沒有違約過,這次大家也相信它不會違約,所以公債基本一發售就被搶光了。
法國不一樣,經常違約——法國國王是刁國王——國王寧願上斷頭台也不還錢,所以法國得支付6%以上的利息才能借到錢,借一個億,得支付600萬利息。
這也是英國在曆次戰爭中總能擊敗法國的一個原因,融資成本低嘛。後來法國有一次憋足勁,借了大量的錢給美國人,支持美國反對英國,美國終於獨立成功了,讓英國人吃了鱉。法國國王還不上債主的錢,國王和王後一起被推上了斷頭台,跟他們一起上了斷頭台的,還有幾十萬法國貴族,也就是法國大革命。
說了這麽多,大家也就慢慢體會到了,信用一旦壞了,很難恢複,因為今後的融資成本會暴漲,幹什麽事都憋屈。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相互依賴性高,有的是辦法處罰你。以前都是各幹各的,不打交道也沒事,現在不行了,現在很多事情需要協作。
人也一樣,很多村子全村一起借高利貸,因為他們可以基本不依賴外界,你搞征信或者上黑名單根本沒影響。但是這些人離開村子立刻就能感覺到麻煩,甚至牽連別人。
總體來說,做一個有信用的人有個好處是你可以聚集起來超過你自身好多倍的資源,而且這種能力是可以滾動增強的,越來越猛。但是如果你一旦走上了下坡路,信用會越來越爛,直到永世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