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血腥的西方資本還有沒有下一站 嗜血的資本主義
我對經濟史和金融史特別感興趣,這也跟我的軟件工程師的背景有關。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對理論興趣一直不大,總是試圖了解理論在實際中是怎麽應用的。
經濟學也一樣,我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現他一直在批駁行會、重商主義、貿易保護、教會等。這讓我非常納悶,完全不懂他為什麽和這些東西仇這麽大。
後來看了一些經濟史的東西,才發現他那個時代是貿易保護的時代,行會控製著各個行業,教會有土地,但是土地上寧可種蒲公英,也不願意拿出來搞工廠,才明白他的理論都是在說他的那個時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慢慢積累起來了,有了更高的視野,才發現事情並不那麽簡單。亞當·斯密是一個天才一樣的人物,但是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通過他的思路做大做強,英國是貿易保護起家這個不多說,亞當·斯密全文都在批駁。
但是英國之後所有強大的國家全部是靠貿易保護起來的,比如美國被稱為“貿易保護”的策源地;德國李斯特把貿易保護搞成了理論;日韓後來通過高關稅保護幼稚企業,這個模式被抽象解讀成“東亞模式”。
而這些國家,在發達後無一例外高舉“自由貿易”大旗,對“貿易保護”橫加指責,一副“敢不自由貿易就要弄死你”的作態。
說到這裏,大家明白了吧,所有強國都是“窮則貿易保護,達則自由貿易”。
道理不複雜,你是一個小孩,你敢跟大人同台無規則格鬥嗎?如果對方是泰森,你敢嗎?是不是得先保護起來,等你長大了,然後再考慮自由格鬥?
這種類似常識性的東西本身並不複雜,奇怪的是有些人自從學習了經濟學之後就不懂了。
資本主義的核心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以資本增值為目的的一種觀念。在《人類簡史》裏作者說了,其實這些東西本身並不存在,而是一種共識,跟公司、自由經濟、國家、計劃經濟、恐怖主義、素食主義,甚至錢一樣,它們本身都是一種觀念。一開始接受這個觀念的人很少,由於它擴散性好,接受的人越來越多,慢慢擴散到了全世界。
而且大家也要有個常識,資本主義並不等同於市場經濟,也不是工業化,它出現得要早得多,哪裏能實現財富增值它去哪裏,從販毒、賣奴隸到發動戰爭,從滅國、屠城到野蠻圈地,它什麽都幹。資本主義本身才是目的,戰爭、自由經濟、工業化、技術提升都是手段。
我們不討論資本主義的起源到底是在什麽時候,我們按照一般說法來,最早在威尼斯。
威尼斯人主要做兩件事,放高利貸和奴隸貿易,高利貸好理解,奴隸貿易是怎麽回事?
當時中亞是阿拉伯人的地盤,歐洲是基督教的地盤,這兩方一直在對峙,中間打打鬧鬧,不過貿易從來沒斷過,打鬧歸打鬧,但是錢得照賺。當時從中國、印度運到歐洲的棉布、瓷器、絲綢等,就是通過阿拉伯人轉給威尼斯人,威尼斯人作為“三道販子”倒賣給歐洲人。
而且當時阿拉伯國家的國王需要大量身強體壯的奴隸。當時威尼斯人雇傭維京人也就是現在的瑞典人和挪威人,去烏克蘭和俄羅斯平原上抓斯拉夫人,威尼斯人坐著吃差價。
斯拉夫人就是後來的俄羅斯人,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俄羅斯。維京人不隻抓斯拉夫人,偶爾也抓黑人。黑人從中國唐朝那會兒就在當奴隸,當時威尼斯人逮到黑人後賣給阿拉伯商人當奴隸。這些阿拉伯商人帶著黑人到處溜達,一部分還溜達到了唐朝做買賣。
通過放高利貸和奴隸貿易,威尼斯人積累了天量財富。大航海時代開始後,威尼斯人開始投資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去美洲擴展殖民地,商業資本從那時候開始,變成了戰爭資本。
資本主義從誕生起就追求自我增長,有點像病毒,或者錢。
可能跟大家以往了解的不一樣,歐洲發現新大陸後,一開始是在忙著種植煙草和香料相關的植物。真正改變局麵的一件事,卻是種植棉花。
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別去找東方,後來葡萄牙繞過非洲找到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方。葡萄牙在印度收購棉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收購香料,拉回歐洲賣給上層社會賺錢,這些產品在當時都是奢侈品,獲利豐厚。
這個貿易的過程中全程通過武力操作:
需要在非洲搞一個的補給站,當地土著不配合怎麽辦?打啊。
到了印度當地土著不做買賣怎麽辦?打啊。
商船往來,遇上海上劫掠怎麽辦?繼續打啊。
西班牙也一樣,在美洲擴展殖民地,逼著當地老百姓給他們挖銀礦、種煙草,但是挖銀礦和種煙草過程中最關鍵的兩樣東西——土地和勞動力(這兩樣現在也是生產的核心),都得通過武力來解決。
當地老百姓本來可以自給自足,根本不想搬遷或者去銀礦裏送死,所以西班牙人一貫的做法就是威脅:要不聽我們的去挖礦,要不就去死,趕緊選一樣。
那時候的貿易就叫“武裝貿易”,想做買賣全程都要打打殺殺。打仗就得借錢,資本在這個過程中全程參與,並且不斷滾動。說到這裏我們也看出來了,回到本源去追溯現在這輪全球化,大家會發現一切都起源於國家暴力,是暴力打出來的市場。
歐洲發現美洲後的第二個階段是“紡織業”。
我們現在感覺紡織這事沒什麽太值得關注的,但是如果追蹤過去五百年的資本主義史,會發現紡織業是主角——蒸汽機、火車、輪船、南北戰爭、印度殖民地、工業革命,都圍繞著紡織業展開,而且紡織業是主因,甚至後來幾乎所有的強國,都是從彈棉花做起的。
我們以英國為例。
英國最早是給低地國家(1)供應羊毛的。在15世紀,荷蘭、比利的紡織技術是全世界一流的。英國當時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國內薅羊毛去荷蘭賣,但是很快就發現賣材料的沒有賣成品的賺錢,所以迅速調整了策略,不賣羊毛了,開始自己研究紡織技術,然後織布去歐洲賣。
但是紡織技術從來不是隨便能獲得的,所以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有決定性意義的技術轉移發生了。
在機器大生產之前,技術主要是在技術工人的腦子裏,就跟現在的某些手工藝品製作似的,所以那個時代時興“偷人”。
英國反應過來不能傻嗬嗬地專注薅羊毛,要搞生產,趕緊開始籌劃自己搞紡織,紡織技術就是從荷蘭偷了一堆技術工人開始自己搞。
很快英國的紡織業發展起來了,後起國家又從英國偷人,比如歐洲紡織棉花的技術基本都是從英國偷的(紡織羊毛的技術是從歐洲到的英國,紡織棉花的技術則是從英國到的歐洲)。所以英國在1720年左右通過了法案,說誰要是跑到海外六個月不回來就別回來了,家產沒收。這個法案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技術凝聚在機器上。
不過英國限製技術外流的法律並沒有什麽用,美國的製造業之父塞繆爾·斯萊特就是個英國技工,把英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極其複雜的織布技術帶到了美國。他在美國是英雄,在英國是“史上最著名叛國者”。而且這人到了美國第二年,美國就出台了專利法,防止別人抄他們。
英國把國策調整為“紡織強國”改變了後來的一切。為了多薅羊毛,英國上層資本家把自己家的土地和公共土地圈起來放羊,把農民趕出去自生自滅。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圈地運動。
當然了,圈地運動中的普通人非常痛苦,普通人被趕出去之後,為英國資本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因為英國的勞動力廉價,英國生產出來的東西便宜,所以在國際上有競爭力!
隨後英國資本家在海外貿易中大規模從印度進口棉花製成的棉布。純棉的東西跟羊毛紡織成的粗布衣服相比,當然純棉布更舒服,隨後英國又調整策略,自己生產棉布。
英國這次產業升級對世界的影響是翻天覆地的。英國要生產棉布,但是質量怎麽也比不上印度的。既然正當競爭不行,英國幹脆用武力解決。東印度公司通過在印度的一係列操作,用武力滅掉了印度本土的紡織業,讓印度安安心心地給英國提供棉花,英國紡成布去歐洲和非洲賣。
英國在發展紡織業的過程中為了巨額商業利益,商業資本開始放飛想象力,而且當時的英國法律不像現在這樣嚴謹,當時搞出一係列人間悲劇。
比如第一個問題,原料供應問題,棉花去哪找?整個歐洲都不能種棉花,所以英國紡織業剛起步的時候,主要是依賴印度進口,但是很快的,英國那邊工業越來越猛,效率越來越高,印度開始供應不上了,英國人需要重新想辦法,怎麽辦?
於是英國人開始到美洲去種棉花,美洲人力不足怎麽辦?英國人通過找奴隸解決這個問題——西班牙人開始販賣奴隸,英國人則使販賣奴隸衝上了高峰。到了18世紀,形成了兩個核心、一個紐帶——兩個海外的種棉花地區,經過商隊運到英國,在英國加工。
英國的紡織業帶動了其他大量的行業——最高峰時,英國有一半的勞動力投在了紡織業上,剩下的一半投在其他支持行業上。比如紡織機需要工廠加工,海外護航的軍艦需要大炮,所有的機器生產都需要煉鐵,煉鐵需要挖煤,挖煤又得多鋪幾條鐵軌,鐵軌又需要鐵——鐵路是早於火車的,當時是用馬拉著車皮,蒸汽機出現後給車皮裝了一個蒸汽火車頭,於是火車就出現了。這樣循環擴大,英國國內熱火朝天,整個國家都籠罩在瘮人的霧霾下,河水都是黑的,因為造軍艦挖煤、挖礦(礦洞裏每隔幾米就得用一截樹樁頂著,防止塌下來),整個英國的樹木被砍了個幹淨。如果當時從天上往下看,全世界最強大的英國整個國家就跟個大鐵丘似的,煙霧繚繞,黑乎乎的。
環境成這樣了,那人呢?海外奴隸的處境極其悲慘,英國本土工人也是悲慘的。其實很多書裏都提到過當時英國工人的狀態,比如奧威爾的《通往維根碼頭之路》裏就講到了。當時英國上層富可敵國,底層窮得叮當響,全國2000萬人食不果腹,處於極端貧困狀態。
到了19世紀初,英國的普通工人、市民,仍然是全家住在一個臥室裏,睡一張床。不要說家庭倫理了,就是最起碼的公共衛生也遠遠不如清朝內地普通農民的衛生水平。
英國早期用童工用得很厲害,直到1833年,英國還有20%的煤炭工人是十來歲的小孩。你們能想象十來歲的小孩下礦井挖煤嗎?當時工人的平均壽命為30歲。而且1847年,英國出台政策,說9歲以下小孩不準下礦,可見之前有多常見,並且規定13歲以下的每天工作不能超過十個小時,叫“十小時工作日法”。
前段時間英國房地產商還挖出一個坑來,裏邊埋著幾十個當初塌方被埋的小孩,都戴著礦燈,最大的一個12歲。前段時間看一本書,說馬戛爾尼於1793年來中國,看到中國人普遍窮,非常感慨,然後中國一些無知的人據此得出結論說那時候中英差距很大。其實馬戛爾尼就是個典型的何不食肉糜的上層貴族,他根本不知道英國普通老百姓過的是什麽生活。不是說清朝當時過得多好,單就底層生活質量而言,英國當時真沒臉笑話清朝。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講,資本主義不如奴隸製,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奴隸主不會跟自己的財產過不去。而資本主義時代,工人是資本家的消耗品,用完拉倒。有人舉了個例子,那個時代,奴隸和工人的關係,等於你自己的自行車和共享單車的關係。
說到這裏,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是怎樣慢慢改變自己的處境的。當然不是良心發現,資本主義從來都是**裸的算計和博弈,很少會出現“良心”這種東西,資本主義發生改良也這樣。
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機器越來越複雜。這個很好理解,挖煤、紡紗是個人就會,但是沒經過培訓,你會修蒸汽機嗎?而且後來的紡紗機也越來越複雜,工人工作很多年才能掌握。這部分技術工人最先跳出苦海,因為他們的替代性不那麽強,所以有了議價空間,就像現在的程序員一樣,技術含量高,所以比搬磚工人工資高。不是說搬磚不疲勞,而是替代性太強,你不幹別人立刻就頂上了,所以工資上不去。熟練技術工人最先形成了西方的中產階級。
其次是革命。八小時工作製、醫保、養老保險的出現,一方麵是西方各種運動妥協出來的,另一方麵也是歐洲上層目睹了其他國家的革命之後,心有餘悸,開始立法強製資本家把部分利潤分給底層,防止底層活不下去鬧事。還是那句老話,資本家不怕革命,他們隨時可以跑路,但資本家的國家怕。
西方商人一直是依賴國家給他們用武力打通商道,開拓殖民地,他們依賴國家,國家怕革命,這種恐懼傳導到了他們身上。所以拿破侖革命、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這些事一點一點對全局產生了影響。
最後一點是向海外轉移矛盾。那些年歐美有個特點,每次經濟危機就是開戰的時候——19世紀、20世紀前期和中期(20世紀後期、21世紀,歐美除了戰爭,還通過金融、經濟等手段轉移經濟危機)。很多戰爭都發生在歐美經濟危機時期,去海外搶點殖民地,去當時落後的國家開幾個商業口岸,把矛盾轉移出去。等到全世界殖民地搶光了,接下來隻能列強之間互相搶,所以有了英法七年戰爭,有了世界大戰。
就這樣,在這三駕馬車的帶動下,資本主義一點點過度到了現在的改良資本主義。
到現在,全球三大黑市交易——人口、軍火、毒品,依舊是資本搭台,黑幫唱戲,為了利益踐踏人類所有法律。軍火和毒品好理解,人口販賣這事大家可能不清楚,BBC搞過一個專題介紹說,人口販賣是有完整的地下產業鏈和跨國財團支持的。
資本主義可以開拓貿易路線,可以提升科技水平,可以創造出史無前例的財富,但它本身是一隻猛虎,吃人的那種。我們嚐試了解它的時候,好的做法是知道它的全部,而不是隻知道一個麵,它不在乎其他,它隻關心自身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