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到底是怎麽致死的
我在一篇文章中說:在歐美等國家,底層從來是很多政府的心病,各國政府的態度就是他們不惹事就行。通常他們一惹事就是大麻煩,隻要他們不惹麻煩,政府花點錢也可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美國的市長選舉。他們的市長競選的時候,來回就那麽幾個話題,比如降低犯罪率,要給監獄搞學校,或者多建幾座監獄。不過最近幾年幾乎所有嚴肅的智庫都開出了藥方,“遊戲比刺刀管用”。你不是精力無處釋放嘛,你不就是內心的**需要到處宣泄嘛——與其讓一個人搞恐怖,搞犯罪,危害社會治安,不如把他圈起來玩遊戲。這個人在遊戲裏拿槍突突人,總比在現實裏突突人強。於是搞**樂 [1]戰略,是歐美很多政府的選擇。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如果讓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會兒嚴肅的書,就跟家裏有鬼似的,不管他用什麽姿勢在看書,看著看著就躺沙發上玩手機去了。一個人在電影院待三個小時,會感覺過得非常快,但是如果讓他堅持三個小時看《貨幣金融學》或《華為崛起》,估計絕大部分人跟我一樣,很快就開始陷入自我懷疑,情不自禁拿起手機,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微博,實在沒事幹就看看淘寶購物車裏的東西降價了與否。
明知道什麽對我們有利,什麽對我們自己沒用,但是依舊沒法克製,總想去做那些歡樂卻沒用的事。玩起來一個頂倆,想做點什麽有用的事,卻難得很,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總懷疑自己正在做的事沒什麽意義,但是刷抖音的時候完全沒這個苦惱。
剛畢業的時候,我在航天院認識一個厲害的人,他本身在航天發動機領域就是專家,更關鍵的是他對經濟、曆史、金融等其他領域也理解得非常深刻。另外,他對炒股和炒黃金非常有研究,平時他會寫股評。他基本是手不釋卷。我們一起去海外出差的時候,我在飛機上追完了整個一季的《嗜血法醫》;他看了一路書,還寫了兩篇文章。他一下飛機就投了稿,等到了酒店的時候,采用稿件的一方已經把錢打過來了。
我當時就問他,是不是看書和寫作對於他來說像呼吸一樣輕鬆。他說,比吃蟑螂都惡心,不過他爹從小就教育他要經常去做那些吃蟑螂的事,慢慢就習慣了,時間長了就可以獲得一定的社會優勢,這種優勢又是逐步累加和擴大的。套路可以擴散,技能可以學習,唯獨這種長時間大跨度的積累沒法快速掌握。
我當時就問他,為什麽我感覺自己比較忙,沒時間呢?
他教了我一個辦法,找張紙,不管幹什麽都寫下來,記下起始時間,看看一天都忙了些什麽。後來我按照他說的方法去做,做完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臉麵說自己忙了。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看看時間都去哪了。
我後來也看到一篇文章說,90%說自己忙的人,都是裝忙,剩下10%是瞎忙,真忙的沒幾個,你又不是企業家,你忙啥?
這事我想了很多年,以前我做事總感覺很痛苦,覺得自己沒什麽天分,放棄算了,很多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那件事之後我重新認識了“天賦”,開始認識到絕大部分事情並不需要天賦,投入時間多,就能做得好,做得越好,就越願意投入更多時間。
我也不太認可“興趣”這個說法,因為每個人的興趣都差不多,吃喝玩樂唄。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這句話本身問題很大,如果大家跟我一樣,感興趣的事都是些低俗和無聊的事,除了低俗的和無聊的,都不太想幹,那怎麽辦?什麽都不幹了?
我觀察到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基本都是主動在找虐,就跟每一個“社會人”一樣,去做那些有用但是讓人不太爽的事。如果把這個觀念反過來,就是墮落之路,什麽時候都隨心所欲,去做那些內心深處喜歡的事,而這類事都沒什麽用,時間就這樣溜走了,什麽也沒留下。
我倒也不敢說大家喜歡的事都沒什麽用,不過敢說絕大部分人喜歡的事,都不太有用。
一個人玩遊戲的時候一整晚就那樣很快就過去了,但是讓他看本嚴肅的書,半個小時都堅持不了。說白了,我們的大腦有種墮落的天賦,大腦不喜歡信息,接受額外的信息讓它非常疲勞。我們經常說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似乎是人類獨有的特點,其實是小部分人的特點,大部分人並不是這樣。因為我們人類是長著一顆古人的腦袋在過現代生活。
人類經曆了漫長的上百萬年緩慢的發展,現代文明滿打滿算才兩百年,也就是我們的腦袋一直停留在古代,但是身體進入了現代。
現代有什麽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人類那些基本需求在一個可靠的國家都能完全滿足。
比如人類天生喜歡甜。不過跟大家想的不一樣,整個人類古代一直非常缺乏甜味劑,在古代,無論東西方,糖都是貴族的玩意兒。後來西班牙人在美洲發現了甘蔗,然後趕著幾百萬黑奴去種甘蔗,歐洲才開始不缺糖,從那以後就瘋狂吃甜食。大家可以去嚐嚐歐洲那些比較有特色的糖果,味道其實都差不多,都非常甜,因為以前貴族們互相攀比,誰家有錢誰家的糖果就更甜一些。
進入21世紀之後,這個問題在東西方都解決了,食糖價格一降再降,到現在已經基本上做到了無限製供應。
你喜歡糖是吧,那麽你盡管吃好了,生產商把所有飲食裏的糖含量都提到一個人類最喜歡的程度,占到食物質量的10%左右,可是這很容易讓人吃出來一堆健康問題。如果你去過美國,第一印象基本上都是大街上一堆連路都不會走的胖人。美國很多車都有坡道,就是為了讓巨胖的人坐著電動輪椅滑上去。
除了糖讓人上癮,還有遊戲讓人上癮。遊戲對社會整體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它和我們熟知的那些娛樂節目一樣。每個遊戲本身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遊戲的細節都是按照可以撥弄人的大腦裏那個控製舒爽的區域設計的。基本都按照如下三個原則來設計遊戲:快速、間歇、不斷變換情感類型。
設計巧妙的遊戲要做到每隔一兩分鍾來一波刺激,就跟吸毒似的,先打一針,爽過之後歇一會兒,然後再來一波。我的大學同學玩《孤島危機》最長時間玩了兩天兩夜,他在某次玩遊戲中低血糖暈過去了,現場圍觀的群眾沒人知道怎麽搶救,差點鬧出人命。
一般的娛樂節目,比如綜藝、小品、相聲什麽的,都是按照這個邏輯設計的,跟遊戲的設計原理類似。大家在那裏看的時候感覺非常爽,其實背後也是導演、演員等把各種元素融合到節目裏,最終的目的是讓你爽,每隔幾分鍾爽一下,爽過之後還有期待。
人們常說,“抖音五分鍾,人間兩小時”。那些抖音爆款小視頻,也是抖音裏的“導演們”反複折騰出來的。
大家如果經常看各種選秀、家庭紛爭等娛樂節目,慢慢地就會發現這些節目的套路都差不多,因為能觸發人類歡樂的元素就那麽多。新模式的節目開發起來非常慢,大部分這類節目都是我們從歐美或者韓國引進的,遠遠趕不上大家的消費需求。
古代的時候,大家的日子是很枯燥的,一年到底,隻有一兩次娛樂的機會,就連皇宮裏也做不到天天唱戲。現在不一樣了,隻要你願意,完全可以做到比古代皇帝都滋潤。天天各種歡樂,上午玩PS4 [2],下午玩XBOX [3],晚上看電影,淩晨還有其他娛樂套餐。一個人即使天天玩,一年也可以玩得不重樣。一個合格的日本遊戲宅男完全可以做到一輩子不談戀愛,快快樂樂地斷子絕孫。
當然了,我並不認為遊戲本身有什麽問題,大學畢業前,我一直有遊戲癮,直到最近這幾年才玩得少了。不過凡事有度,如果一個人花大量時間玩遊戲,就容易對其自身造成巨大的傷害,因為遊戲不僅讓人浪費時間,而且會腐蝕人腦中的獎勵係統。
之前有個很著名的實驗,給老鼠腦子裏連了個電極,它隻要去踩踏一個踏板,就會刺激自己的獎勵中樞,它就能爽一下。後來老鼠發現這個歡樂源泉之後,一直去踩,連飯都顧不上吃,後來餓死了。
人腦裏邊也有一個獎勵係統,讓你在做了一些事情之後爽一下,借此提高生存率,比如人類喜歡甜,吃到甜食之後就會觸發獎勵係統,讓人經常性地去追求甜味食物。
再如男性普遍喜歡殺戮,因為萬年進化中早就淘汰了那些厭惡殺戮的基因,熱愛殺戮的原始人才有競爭優勢,這個本性被現代社會給壓製了,因為砍人犯法嘛,但是在遊戲裏能肆意放縱——很多人像老鼠踩踏板一樣,通過娛樂節目和各種遊戲一直踩,他們倒也不會被餓死,但是踩的時間長了,其他歡樂源明顯難以讓人歡樂了。這就類似人體的抗藥性吧,就像經常喝咖啡的人對可樂等低咖啡因飲料基本沒什麽反應,也像經常吸毒的人劑量越來越大才能維持快樂一樣。
在強刺激環境中久了,一個人看一本書的歡樂,遠遠不如去遊戲裏開幾槍。那些原本就很鬧心的東西,比如學習、考試、上班,現在變得讓人更痛苦了。
這些現象對個體可能不太明顯,但是放在群體層麵來觀察就非常明顯。國外有專門的對比實驗,在實驗中發現,長期迷戀遊戲的人在長期任務中表現得非常差。
網絡上有段時間熱議一個話題:國家好像要把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病。網上基本沒人認可這一點,很多人義正詞嚴,玩會兒遊戲怎麽了?他們好像沒看到這裏說的是“遊戲成癮”,就是那種腦子裏成天隻想著遊戲,除了遊戲沒法在現實社會中正常生活,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除了睡著就在玩遊戲,學業、工作完全被拋到腦後的人。這不是精神病是什麽?是不是得治療?
當然了,我說這麽多不是說玩遊戲不好,我自己最快樂的經曆有一半是在遊戲中度過的。 我反對的是沉迷,沉迷遊戲或者各類娛樂活動,其實跟沉迷毒品差別並不大,更可怕的是這種沉迷還是合法的。
毒品的作用原理是通過藥物讓大腦興奮,產生愉悅感。現代遊戲和娛樂節目是通過視覺聽覺來做到這一點。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可能是新時代最酷最隱形的一種死法,讓你快快樂樂、不知不覺地變成廢人,慢慢地,沒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一幹枯燥的事就疲勞、暴躁。
人民大學對“飯圈 [4]”研究得很深,他們發布過一篇博士論文,這篇文章中提出飯圈有兩類:
第一類是那種願意花大價錢去看偶像演唱會,買偶像周邊的東西,讓偶像商業價值不斷增高的粉絲。這種比較少,但是非常關鍵,這種叫飯圈發電機;
第二類就是平時也非常狂熱,但是不大花錢,主要是貢獻“注意力”,就是偶像的所有東西他(她)都會看,提高偶像曝光率、點擊率,間接增加偶像的商業價值,這種人叫飯圈幹電池。
這些年的娛樂趨勢,就是讓有錢人出錢,沒錢人貢獻注意力,玩家的時間就是新貨幣。
以前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希望每一個人都成才,這種想法本身是好的,但理性想想就知道是不現實的,社會是金字塔形的,能出人頭地的就那麽多。以前的模式成本高收益低,很多人還不滿意,因為你把每個人都朝著重點大學方向培養,後來隻有不到5%的人上了重點大學,其他人怎麽沒意見?
這些年,我們的教育明顯在搞“分流”,類似德國模式或者美國模式,讓大家提前認識到自身定位,提前進入角色,沒必要每個人都上大學,也沒必要每個人都出人頭地,成本低而且務實。
在這種背景下,“提前分流”會變得非常明顯,畢竟父母之間的水平就差了一大截,很多父母自己都不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怎麽教育小孩,更別說財富上的不平等更加要命一些,此外還有社會關係,有成長起點,差異是全方位的。
不過正如治病的第一步是承認有病,進步的第一步是認清形勢一樣。
教育和自我教育本身是個複雜的話題,我也沒有太多發言權,不過也略微有了一些感觸和心得,跟大家分享出來。總之,有些事情明顯是對的,不需要太多說教也要堅持去做,比如勤奮,比如積極主動,比如多笑少抱怨。